為什麽現在的老人,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了?
我忍不住做了個簡短的回答:學生問“孝”,子曰:色難。子又曰:“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夫子的意思很明白:僅僅扔幾個錢,讓父母衣食無憂不是真孝順。和顏悅色才是,發自內心的尊重才是。
因為篇幅關系,沒有展開,今天聊聊這個話題。
其實孔子對於"孝順",還有很多論述,比如:"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大杖走,小杖受,不陷父於不義。"在今天看來,有些觀點已經過時,有“愚孝”的成分,不值得推崇。
為什麽中國歷朝歷代都要強調“孝”呢?因為統治的需要。孝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二千多年而不衰,是因為有維穩的作用,孝文化強調的其實是壹種服從文化。不然,“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反人性的故事,必不能見容於世,流傳至今。中國的知識分子精明的很,知道哪些能鼓吹,哪些不能碰。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皇權是不下縣的。鄉村的統治基本依靠地主鄉紳等地方有影響力的頭面人物,這些人實際上把控著基層的權力,而孝道是成本最低的壹種統治方法。中國的農業文化有壹個特點,往往是壹個家族群居,宗族勢力強大。而ZF征兵征糧、拉票喊款這些事,因為有孝文化,因為服從,會變得比較容易。妳聽誰的?聽妳爹的,那妳爹聽誰的?聽族長的。族長聽誰的?聽地主老財鄉紳保甲的。這個是中國之所以強調孝文化的本質。
魯迅先生曾經對《二十四孝》中的“愚孝“””有過深刻的批判:“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我的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麽,該埋的不正是我麽”?
那今天我們是不是應該拋棄孝文化呢?恰恰相反,不僅不能拋棄,反而應該更加發揚光大。獨生子女政策推行了幾十年,中國面臨著巨大的養老危機,老無所養,老無所依正在壹步步變成可怕的現實。
前幾天媒體報道,前財政部長金人慶先生,在家裏因為火災去世。妳想想,金人慶是什麽人?人家是正部級高官,尚且成了空巢老人,災難來臨的時候,都沒有壹點抵抗的力量。遑論我們這些普通人?
任何壹種文化,都有其時代背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學習和傳承歷史文化的應有之義。
回到主題。為什麽父母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了呢?因為我們對“孝順”的理解跑偏了。
壹、父母需要平等尊重
夫子說的所謂"色難",就是和顏悅色很難。所謂"敬",就是平等尊重。
現在什麽地方最孝順?是朋友圈。父親節母親節,各種煽情,各種孝順表演。今天,只要您願意,讓父母衣食無憂,其實不是壹件太難的事,難的是和顏悅色和平等尊重。
和顏悅色很好理解,就是有耐心。那什麽是平等呢?就是不要把父母當成老人,而要當成和我們壹樣的正常人。除非父母已經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除非父母需要妳除了物資以外的必要幫助,否則,在保證父母安全的前提下,盡量不要去大包大攬,把他們當成無助的老人。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在心理上 把父母當成老人,是對父母的壹種惡性催眠。他們在“我已經老了,需要孩子照顧了”的這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下,會失去心理支撐,迅速走向衰老並失去自理能力。 有些農村老人,沒有兒女照顧,自食其力,反而健康長壽,走得也很安詳,生前沒有遭多少罪,就是這個道理。我的壹個親戚農村老太太,兒孫滿堂,她壹直到101歲時,堅持生活自理,生前活得幹幹凈凈健健康康,最後在睡夢中安然辭世。
另外,很多人的孝順,其實有壹種恩賜心態,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而已。為什麽老人會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子女的這種“恩賜”心態。
比如,經常帶孩子回家看看老人,在妳認為是可有可無,完全憑心情。但老人可不是這麽想的,妳給再多的錢,買再多的東西,可能都抵不上兒子兒媳孫子孫女的壹句問候和壹張笑臉。他們之所以小心翼翼,是生怕壹個不小心,就失去了這種“恩賜”。
和顏悅色,平等尊重,是“孝順”的第壹要義。
二、父母需要意義感
前兩個月的疫情二次爆發,與南京的毛姓老太太直接相關,真的是壹個人毀了壹座城。網上對毛老太太罵出翔,很多人恨不得生啖其肉。但很多人除了發泄情緒,其實並沒有想過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現在壹座城市裏會有那麽多的棋牌室,會有那麽多人在那裏聚集。因為需要意義感。
今天的這壹批50後60後,正在老去的人,特別是女性,她們實際上是值得同情的壹批人。她們經歷過匱乏時代和那些讓人窒息特殊的年代,絕大多數人其實沒有受過什麽正規教育。他們的青春沒有花樣年華,只有草樣年華。相夫教子,鍋臺竈前壹輩子,有的還經歷了中年下崗,生活拮據,她們壹輩子都在小心翼翼地算計收入和支出,苦苦支撐壹個家。現在進入了老年,條件好了,但是子女都飛了。他們成了空巢老人。她們空虛寂寞,她們不再被需要,她們沒有壹點存在感。於是她們只能去跳廣場舞,去棋牌室,在壹個小集體中,去尋找壹點存在感,尋找壹點活著的意義。
是,她們也許像某些人說的,素質很低。她們在公***場所大嗓門,她們為壹點雞零狗碎的事斤斤計較,她們愛占小便宜。但是妳有沒有想過, 她們經歷過的時代,讓她們內心有壹種深深的物質匱乏恐懼感。而這些年中國發展實在太快,她們跟不上時代。
我也是最近才想明白這件事。暑假裏,我們壹家三口出去旅遊。在飛機場候機時,我旁若無人地和女兒聊天,女兒數次用手指掩唇“噓”,示意我降低音量。我自認是個愛學習愛思考,多年走南闖北,算是見過壹點世面的人。在那壹刻我突然醒悟:“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變化太快”。
我的母親,壹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父親在10年前因病去世。那時候她剛剛61歲。父親去世後的不到壹年時間裏。她肉眼可見地迅速衰老。我的父親纏綿病榻很多年,照顧服侍生病的父親是壹件非常累人的事,這幾乎成了她很多年唯壹的日常"工作"。但是父親去世後,她之所以迅速衰老,除了痛苦和孤獨,還有重要的壹點,就是她沒有了壹點存在感,感覺自己不再被需要。人活著,是需要壹點意義感的。
父親去世後,我以為,母親勤勞了壹輩子,繼續在老家生活,可以幹點力所能及的活,鄰裏之間可以串串門,說說話,比較自由,不曾想母親在那個"心之所想,全是過往,目之所及,全是回憶"的地方,抑郁癥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我壹看,這不行,趕緊把母親接到了城裏,幫我帶小孩。慢慢地母親精神有所好轉。但因為我們兩口子白天要在外上班,母親除了每天早晚接送孩子,拖拖地,洗洗衣服。其余的時間,都在陽臺獨坐,還是顯得有點郁郁寡歡,並沒有完全恢復。後來我就和妻子商量,幹脆把母親帶到了我們工作的地方。母親在那裏開了幾畦菜地,養了幾只雞餵幾頭豬,幫我們做飯。我就天天窩在廠裏,過起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妻子批評我幾次,說妳讓老娘這樣服侍太過分了。我笑而不語。因為我發現,老娘樂此不疲,她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她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有存在感,被需要,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三、父母需要掌控感
壹個人有點掌控感,可以大幅提高生存質量,這個事實現在已經被很多試驗證明,這跟物質條件都沒有關系。因為篇幅關系,這裏不引用相關試驗案例,還是列舉身邊的例子。
我們生活中可以看到有壹類人,特別是那種位高權重的人,在退休後很快衰老,其實是因為失去了那種掌控感。很多億萬富翁,寧願工作至死都不退休。王永慶就是死在工作途中,李嘉誠到現在也沒有退休的意思。他們的工作,其實與錢沒有任何關系,是因為他們需要那種掌控感。
2008年,我在老家蓋房子。在農村,蓋房子是壹件非常麻煩的事,因為很多事不能外包,需要親力親為。我因為工作,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管。我就和妻子商量,把蓋房子的事全部交給父親去處理。其實那時候我父親的哮喘已經病入膏肓了,走三步歇兩步那種狀態。當我把蓋房子的這壹“光榮任務”交給他時,他居然出色地完成了這壹“光榮任務”。房子全部蓋完,各種零星工程完工,斷斷續續花了差不多壹年多的時間,在那壹年多的時間裏,父親每天像個戰場上的“總司令”,排兵布陣,指揮若定,管財管物管人,把所有的事務安排的井井有條。房子蓋好的第2年,我父親就去世了。我篤定地相信,在那個壹年多的時間裏,是因為有壹種掌控感在支撐他。
我母親現在在工廠裏,種地、養雞、餵豬,每天忙得不亦樂乎,70多歲的人了,這幾年連都沒有感冒過壹次,精神好得很。因為在廚房、菜地、雞舍、豬圈這壹畝三分地,在她的王國裏,她是絕對的君王,有十足的掌控感。
給父母壹點掌控感,他們會精神抖擻,樂此不疲。
四、父母需要傾訴
在老人的精神世界裏,傾訴可能是壹種剛需。稍加觀察妳就會發現, 老人的幸福感,和廢話的多少是成正比的。 如果妳去探望老人,最好的禮物是傾聽,聽ta講那過去的故事,這比送什麽禮物都實用。
我母親以前用老人手機,因為我怕智能手機她不會用,她每次和七大姑八大姨通話的時長都會超過半個小時,車軲轆話壹圈又壹圈繞來繞去,打完電話就會很開心。今年我妹妹給她買了個智能手機,我才發現我錯了,豈止會用智能手機,老太太業余生活直接上了壹個臺階。每天和親戚視頻聊天、刷刷抖音,壹天比壹天精神。
所以,我對“孝順”的理解是,在滿足父母“平等尊重、意義感、掌控感、傾訴”這些精神需求之後,保證父母衣食無憂,才是真正的“孝順”。
“妳陪我長大,我陪妳變老”、“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人生只剩歸途”、“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那道簾子”,這些都沒有錯。但我們不能老拿這些東西來煽情,來自我感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需要摒棄那些關於“孝順”的錯誤認知,把真正的“孝順”傳承下去。
因為,我們終將老去。
祝天下父母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