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連闊如,連麗如的評書很好,為什麽名聲不如袁,單,劉,田四大家?

連闊如,連麗如的評書很好,為什麽名聲不如袁,單,劉,田四大家?

大家公認的四大評書名家是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這已經是蓋棺定論的事實,而且他們四位的評書無論影響力還是藝術水準都配得上“四大”的地位。四位評書大家***同的特點壹是作品多,二是各自的代表作影響力大、水平高、受眾範圍廣、聽眾人數多。

比如袁闊成先生的《三國演義》那絕對是評書藝術的泰山北鬥,代表著評書藝術的最高水準。單田芳先生的《白眉大俠》影響了幾代人,是最受書迷推崇的評書;劉蘭芳先生的《楊家將》當年創造過萬人空巷的盛況;田連元先生則開創了電視評書的先河,他的《水滸傳》廣受書迷好評。

連闊如與連麗如父女二人同為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堪稱評書世家。他們父女倆之所以名氣沒有“四大評書名家”名氣那麽大是有很多原因的。連闊如老先生1903年出生,1971年就去世了,他離我們的時代實在太遠了。他說評書的那時候老百姓家裏別說是電視機就連收音機恐怕也很少有吧?

估計連老先生那時候只能在茶館裏說書吧!看介紹他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電臺上說書,不過那個時候壹般人家收音機也不壹定有吧?因此宣傳方面肯定是遠遠不如四大名家,這導致了老百姓都不認識他也沒聽過他的作品。

四大名家中輩分最高年齡最大的袁闊成老先生是2015年仙逝的,袁先生在電臺上說書的時候老百姓家裏都已經普及收音機了,所以他的《三國演義》能夠傳遍千家萬戶,隨著時間的推移袁老也經常在電視上說書,那影響力就更大了。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三位老先生同樣是電臺電視雙管齊下,這種宣傳力度和優勢是連闊如老先生所沒有的,所以連老先生遠不如四大名家名氣大也就不奇怪了。

從年齡上來說連麗如先生應該是和四大名家壹個時代,既然壹個時代為什麽她的名氣不如四大名家那麽大呢?我覺得主要是作品上的問題,也就是說缺乏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有影響力的代表作。

當然連先生說過《三國演義》但是袁闊成先生的《三國演義》已經是不可逾越的巔峰了,所以連先生的《三國》就顯得暗淡了;連麗如也說過《水滸傳》,但田連元先生的《水滸傳》已經珠玉在前,太深入人心了;連麗如先生也說過《三俠五義》,但這部評書恰恰是單田芳先生的拿手好戲。

所以感覺連麗如先生總是處於四面合圍沖不出去的狀態中,有點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當然,連麗如也有自己的代表作那就是《東漢演義》,不過這部評書影響力顯然還是弱了些,不夠驚艷。

總之,宣傳不夠,缺乏經典性的代表作是連氏父女名氣不如四大評書名家的主要原因!不知我分析得有無道理呢?值得壹提的是連麗如先生的嗓音好像也是劣勢,聲音有點尖銳。

連闊如老爺子的評書是真好,收音機裏聽過姚期紮偏槍贏岑鵬的片段,是那個時期泰鬥似的人物,名聲不是袁單劉田可以比擬的。連麗如評書家傳的,東漢演義講的好,只是嗓音有些吃虧。再說那四位,劉蘭芳嗓音洪亮,改革開放後最早走入市場,官方給了較高的聲譽。袁闊成是評書大家,嗓音洪亮,評書底子厚,傳統現代都有,三國演義算得上第壹人,水滸傳也有自己獨特的玩意。單老作品多,內容廣,聽眾認可度較好。田連元的評書上電視較早,收獲了壹定知名度。連麗如接觸電視市場稍晚,加上嗓音有劣勢,沒有顯示出太過超強的實力,因此,有聽眾感覺名氣不如四人。圈內人可能不這麽認為。

在60年代,評書大家袁闊成,連闊如,李薪荃。那時沒有現代媒體的助力,全憑自己付出,努力!評書講究壹個噴口,那是把聲音努力送達最後排的聽眾。袁五爺是公認的大家。連大師,謝世的早,很多中年人都沒有印象。在文革過後,連麗如很早就在虎坊路的騾馬市,那裏有壹片廢墟,搭起了帳篷,開啟了復興之路,那時,有劉田利的西河大鼓,有連麗如的評書,那是七十年代末。到了八十年代,在宣武區的萬壽西宮,單田芳在那裏撂地畫鍋,舉著扇子,要錢呢,嘴裏說著,老藝人了!對比壹下,誰高誰低。?

沒怎麽聽過,好像聽過幾次東漢演義,感覺壹般[靈光壹閃][靈光壹閃][打臉][打臉]可能我欣賞水平問題吧,女的劉蘭芳不錯,楊家將,嶽飛傳,

袁多評,田精演,單能編,劉連入套。袁以評述典故多,田以描述動作多,單編書亂世梟雄,劉連多用死套。

連闊如的書相當好,但流傳的錄音太少,貌似只有兩三段,連麗如只得其形未得其神,說出來的書沒有勁!只賣老味兒而已,其占個“世”。袁闊成的書神形並茂,和連闊成的不相伯仲各有千秋,另外,袁大師得利於電臺電視的推廣,故最受大家看好,其占個“帥”字!單田芳的書就是熱鬧,基本無內涵,老段子還湊活,新段子矛盾叠出,毫無邏輯,但其占個“多”字,什麽都說,什麽都編,所以知道的人很多!田連元得利於電視電臺,說得也有意思,占個“趣”字。劉蘭芳得力於電臺,就是嶽飛傳,嶽雷傳讓大家耳熟能詳,占個“傳”字。陳麗君說得兩遼王相當好,很有樂趣,占個“哏”字,其他的如張少佐,孫壹,等等說得壹般般,就不列舉了。當然,還有很多老人名家,但因傳播和方言等原因,受眾有限,所以知名度不高!

連麗如的《東漢演義》也很精彩,姚期、岑鵬、杜茂等英雄豪傑當時也都耳熟能詳,唯壹的區別那時候聽的是半導體,媒體單壹,傳播範圍有限而已。

答,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媒體導向和市場推廣。

例如,小嶽嶽改的五環之歌,現在家喻戶曉,人人會唱,而實際,改歌詞改得更好的民間高手數不勝數,但是因為沒有德雲社的舞臺,沒有更好的展示推廣的機會,從而知名度影響力就不如小嶽嶽。

評書也是壹樣,上世紀,東北風格的評書被媒體廣泛宣傳,尤其是單田芳和田連元的評書,而連先生的北京評書,因為沒有過多的宣傳推廣,而不被聽眾熟悉。

不過,連派評書與時俱進,現在的知名度還是在不斷提升中的。

連老爺子說的相當棒,當時是很厲害的!就是過世太早了!我今年64歲了,當年我爺爺父親總去書館聽,我小時候也聽過的[贊][贊][贊][贊][贊]

個人覺得連麗如說書不怎麽樣,我從九十年代初就開始聽書,這幾位的書都聽過,連麗如說書節奏慢,不生動所以不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