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圈地是什麽意思 ?
騎馬圈地,又稱跑馬圈地,清初圈定土地歸屬的壹種方式。
“跑馬圈地”是指用強勢占領不屬於他們的土地。英國歷史上有資產階級的“圈地運動”,中國歷史上的“跑馬圈地”發生在清朝初期,入關的八旗子弟用騎馬的方式圈定土地的歸屬,馬能跑多大的圈子,其中的土地就屬於他們家。這種行為激起了滿漢矛盾,後被清政府止。
清朝起初在關外,土地很貧瘠,生活很艱辛。入關後,發現關內的土地大到他們不敢想象,於是就通過在壹定的時間內能跑多少就圈定多少土地歸他的方式來確定明朝亡後遺留下的大量的皇室土地,繼而蔓延到強占平民百姓的土地。後來被康熙制止了這種行為。
擴展資料
圈地令是清初入關以後,清廷縱容旗人圈地占為己有,收斂財富的壹項土地政策。順治元年順治帝“設指圈之令”,“命給事中禦史等官履勘畿內地畝,從公指圈。其有去京較遠,不變指圈者,如滿城、慶都等24州縣無主荒地,則以易州等處有主田地酌量給旗,而以滿城等處無主地不給就近居民。
”所謂“履勘”,事實上即不“履”,也不“勘”。而是“跑馬圈地”,馬力所至就是“從公指圈”的範圍。圈地主要有三種形式:
壹是將近京肥沃土地圈給清貴族,另外,圈山海關以外地讓農民耕種叫“圈補”;
二是原來圈占地離京太遠,或因“堿鹽不毛”地,來補還近京被圈農民叫“全換”;
三是凡明王室所遺留皇莊各州縣“無主荒田”,壹律劃歸滿洲貴族和八旗官兵,叫“圈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