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評書與原著的區別
三國演義評書與原著的區別:
壹、三國演義評書與原著的作者不同
1、三國演義評書:作者是連闊如。連闊如(1903—1971)著名評書藝術家、曲藝活動家。北京人,滿族,原名畢連壽。連闊如1927年開始說書生涯,創立了自己獨到的表演風格,人們稱贊他“見識實在,勝人壹籌”。
2、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山西並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
二、三國演義評書與原著的人物感情色彩不同
兩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傾註的感情不壹樣。《三國演義》中有壹個主基調,就是揚漢抑曹。而在《三國演義評書》中加進了很多個人感情色彩。
三、三國演義評書與原著的章節及回目不同
1、三國演義評書,章回數量壹百五十回,是在原著的基礎上,整理設置回目,評書的回目對仗並不要求工整,往往是字數相同即可。
《三國演義評書》回目,第壹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第二回“引狼入室董卓進京”;第三回 “殺丁原呂布拜董卓”;第四回“中牟縣陳宮捉放曹”等。
2、三國演義,章回數量壹百二十回,每回標題都是單句七字。除分回立目之外,他的章回小說還保存了宋元話本中開頭引開場詩,結尾用散場詩的體制。
《三國演義》回目,第壹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等。
四、三國演義評書與原著敘述手法不同
1、三國演義評書,明顯帶有說書人的痕跡,在語言運用上,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和介紹為主,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
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的表演過程,往往就是精心構思和不斷創作的過程。評書的腳本必須案頭能閱讀,場上能表演,語言口語化,既生動又形象。
2、三國演義,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三國時期的歷史巨變,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壹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原著整體明快流暢,雅俗***賞;筆法富於變化,搖曳多姿,對比映襯。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