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傳統醫術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醫術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醫術是指“中醫”,中醫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醫術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傳統醫術是指“中醫”,中醫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傳統醫術鼎盛時期

唐代,孫思邈提出的“大醫精誠”,體現了中醫對醫道精微、心懷至誠、言行誠謹的追求,是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藥中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孫思邈集畢生之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為30卷,合方論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載方2571首,兩冊典籍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可謂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

宋代是中醫藥發展的鼎盛時期。政府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專設“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針灸醫官王惟壹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作為最早的教學模型具有直觀具體、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是中國醫學教育發展史上的壹大創舉。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