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外國的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資料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邊境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毛澤東簽署的命令。 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 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壹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裏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 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裏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壹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 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壹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中印戰爭的五個基本特點:第壹,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壹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軍事、政治、外交鬥爭融為壹體,交織進行。軍事鬥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鬥爭。這個特點,不僅制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壹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制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鬥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只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制人,實施反擊。而在首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卻發表聲明,申明大義,仍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印度政府蠻橫拒絕和平談判,再度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再次被迫反擊並取得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為進壹步開展政治,外交鬥爭贏得了主動,得到了世界人民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場邊境局部戰爭,決定了軍事鬥爭必須服從政治,外交鬥爭,三者要緊密結合,政治,外交鬥爭的需要,決定軍事行動的打、停、進、撤;軍事上的勝利,又為政治,外交鬥爭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爭取以打促談,以打促和及相對的和平穩定。 第二,這場戰爭,中印雙方力量對比雖互有優長,但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大於印度,中國軍隊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高於印度軍隊。這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敵強我弱的情況是不盡相同的。 印度軍隊,原屬英國殖民主義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德、意、日法西斯軍隊作過戰,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其參戰部隊主力印①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頁。軍第四師系"王牌部隊".印軍技術水平好,後方運輸線短,後備兵團機動快,補給便利。但印軍又是資產階級的雇傭軍隊,帶有濃厚的封建和殖民主義色彩,沿襲英軍的基本制度,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失道寡助,士氣較低,內部矛盾重重。且戰術思想比較保守,害怕近戰、夜戰。而中國邊防部隊,則是中國***產黨領導和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久經考驗的人民軍隊,具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嚴格的組織紀律,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戰略戰術機動靈活,指揮有方。多數部隊具有高原地區作戰經驗,而且系正義之師,得道多助。這個特點為中國的勝利奠定了客觀基礎。 第三,這場戰爭,是在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該區屬於"世界屋脊"的壹部分,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經濟落後。東段作戰地區,山高谷窄,路險林密,氣候多變。西段作戰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終年積雪,嚴重缺氧,氣候酷寒。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嚴重影響著軍隊作戰行動,部隊集結,機動,指揮和協同困難,戰場容量較小,容易發生非戰鬥減員,武器技術性能難以正常發揮,後勤補給十分艱難。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成為奪取作戰勝利的關鍵。 第四,這場戰爭,是在地處祖國西部邊疆主要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進行的,群眾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對戰爭有重大影響。只有高度重視和切實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邊疆各族人民群眾和愛國僧侶的支持,才能取得戰爭勝利。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正是在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經過長期艱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緊密團結邊疆少數民族的基礎上,取得戰爭勝利的。 第五,這場戰爭,中國邊防部隊的後勤補給基本來源於內地,路線長、道路少,運輸手段落後,難度大。這對戰役規模和持續時間有極大制約。而印度軍隊後勤補給基地距戰場較近,交通方便,利於持久作戰。這些特點,規定著戰爭的復雜性,影響著戰爭的規模,進程和結局。這些特點,是雙方指導戰爭的客觀基礎,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在這方面,中***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深諸這場戰爭的特點,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運籌謀劃,作出壹系列符合戰爭實際的決策,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戰區指揮員堅持實事求是,壹切從戰場實際出發,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發揚軍事民主,作出了正確的部署,進行了周密的戰役指揮;參戰部隊揚長避短,依靠政治優勢,吃苦耐勞,英勇善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從而在中印邊境這壹戰爭的舞臺上,演出壹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譜寫了新的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