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泉實驗的原理是什麽?
形成噴泉的根本原因是壓力差。
利用大氣壓將瓶下面燒杯中的液體壓入瓶內,在尖嘴導管口處形成噴泉。
1體積水可溶解700體積的氨氣(0攝氏度,1標準大氣壓下),當滴管內的水進入燒瓶內時,氨氣大量溶於水,外界大氣壓將水壓入瓶中,剩余氨氣又溶於進入瓶中的水,最終水充滿燒瓶。
這類實驗的要求是:
1、裝置氣密性好。
2、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
擴展資料:
噴泉實驗的發生實例:
氨氣(NH3)和氯化氫(HCl)氣體均極易溶於水。1體積的水常溫下大約分別能溶解700體積的氨氣和500體積的氯化氫氣體。因此,氨氣和氯化氫氣體溶於水的實驗可設計成噴泉實驗。?
氣態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固態或液態物質的反應可設計成噴泉實驗在500ml圓底燒瓶裏收集滿氯氣(Cl?),加入約10g氫氧化鈣(Ca(OH)2),塞緊帶尖嘴的玻璃管的膠塞。?
小心搖動燒瓶,使氯氣跟氫氧化鈣充分反應後,將玻璃管插入盛有紅顏色水的燒杯中,打開玻璃管上的止水夾,燒瓶內即出現美麗的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