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日北方四島之爭的歷史追溯
沙俄擴張被康熙擊退 矛頭轉向日本北方諸島
17世紀,沙皇俄國將其領土擴張到了太平洋沿岸,鋒芒直指東亞的中國、朝鮮和日本等國。沙俄的南下擴張遇到了此時國勢正盛的大清帝國康熙王朝,在兩次雅克薩大敗後,於1689年與中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沙皇俄國的南下勢頭暫時受到遏制。隨後,沙俄將目光瞄準了朝鮮和日本。
17世紀40年代,也就是日本德川幕府頒布“鎖國”政策後不久,沙俄在太平洋西北水域壹帶進行了壹系列的所謂“探險”活動。
1697年,哥薩克頭目、雅庫茨克市的沙俄官員阿特拉索夫帶人進入了勘察加半島,向當地居民收取皮毛稅。1699年,阿特拉索夫在勘察加半島的部落裏發現了壹個名叫傳兵衛的日本商人。這名商人是1696年乘船向江戶(今東京)航行途中,因遇暴風而漂流到勘察加半島的。俄國人向傳兵衛詳細詢問了有關日本的地理、礦藏以及政治制度和軍備等情況。沙皇彼得壹世得知後,召見了傳兵衛。1702年4月,彼得壹世發出訓令:令傳兵衛學好俄語,然後再由他教俄國人學日語,以便培養沙俄對日本工作的專門翻譯人才,以進壹步染指日本。
根據彼得大帝的命令,沙俄政府於1705年10月在彼得堡開辦日語學校。1753年以後,沙俄政府把彼得堡日語學校遷到了其在遠東的重要據點伊爾庫茨克。這所日語學校從開辦直到1816年關閉為止,前後***辦學百余年,雖然辦學成績並不顯著,但這期間沙俄的勢力已經延伸到日本北方領土壹帶。
從1711年至1713年,沙俄政府先後派人到千島群島“探險”,並向沙皇政府提出了關於千島群島的地理條件和居民情況的報告。
1719年1月2日,彼得大帝頒發敕令,派出大批“地質測量專家和學者”,對勘察加半島及其附近海域、島嶼進行深入的“勘察”。彼得大帝在他的秘密手諭中訓示“探險隊員”:壹定要仔細勘察整個千島群島,並找到通往日本的航道。1721年,沙俄“探險隊”在“地質測量學者”葉夫列莫夫的率領下,對千島群島的舍子古丹島等14個島嶼進行了勘察。他們在勘察完千島群島北部6個島嶼之後,將島上居民強行並入沙俄國籍,並把千島群島北部強行劃入沙俄的版圖。
1728年7月14日,沙皇政府派海軍上校白令率領壹批人在北太平洋進行“探險”,發現了歐亞大陸與北美大陸之間的白令海峽,沙俄勢力也借助這次航行侵入了日本近海。
1738年,沙俄政府派出海軍中校斯潘貝格率領艦隊前往日本“探險”。斯潘貝格的“探險隊”在同年7月15日沿列島南下,遊歷了千島群島的29個島嶼,並對這些島嶼用俄文壹壹命名,其中就包括“北方四島”之壹的色丹島。
從1775年至1780年,沙俄殖民者在不斷騷擾千島群島的同時,還千方百計地試圖把這裏變為他們的殖民地,他們在千島群島到處樹立十字架作為占領標誌。與此同時,沙俄政府還組織大規模移民,並將勢力伸向南千島群島,從而引發了“日本北方領土問題”。
1794年,沙俄政府將38個流放犯和20名獵手送到得撫島定居,建立移民點。德川幕府在獲悉此事後,於1799年命令有官方背景的富商屋嘉兵衛到擇捉島開辟17處漁場,派幕府官吏常駐該島,建立行政組織。自1801年起,幕府從南部、津輕兩藩各派兵100名駐守擇捉島,並於同年又派官員到得撫島曉諭俄國移民,嚴禁貿易,並立下了“天長地久大日本屬島”的標誌。1803年,德川幕府又頒布禁令嚴禁北海道人前往千島群島,以斷絕俄國移民的物資來源。幕府的這壹“釜底抽薪”很快見效,俄國人被迫於次年從得撫島撤走。
19世紀初,沙俄在日本的北方不斷挑釁,制造事端。1811年,沙俄的壹支“測量隊”被日本查獲。沙俄隨即派人到日本懇求放人,同時表示願意與日本簽訂和約,劃定邊界。德川幕府隨即提出日俄兩國各以擇捉島與新知島為界,兩島之間各島為中立地帶。第二年,德川幕府派官在擇捉島等候俄國復信,沒料到俄國人因為害怕,只是乘船到得撫島將信箋放入壹只箱子內,就壹溜煙逃了回去。
1762年,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即位後,承襲彼得大帝的衣缽,親自指揮了沙俄對日本的“探險計劃”。這壹年,壹向以“研究日本問題的學者”面目出現的基利爾,向葉卡捷琳娜二世遞交了壹份周密的“探險計劃”。根據計劃,葉卡捷琳娜二世向西伯利亞總督發出11條具體訓令,委派基利爾和近衛軍中尉亞當攜帶西伯利亞總督的函件和價值2000盧布的禮物,出使日本。1792年10月,亞當壹行到達日本北海道的根室,要求德川幕府開港通商。經過近壹年的交涉,日本人拒絕了俄國使團的要求。
11年後,俄國政府又派特命全權使節雷紮諾夫去日本要求通商。雷紮諾夫在日本呆了半年多,仍舊沒有打開日本的國門。1805年4月,談判失敗的雷紮諾夫憤然離開日本,並決意對日本進行報復。
在雷紮諾夫的授意下,兩名沙俄海軍軍官率兩艘武裝船只侵入日本的北海地區。1806年10月22日,他們襲擊了日本松前藩在庫頁島的久春古丹稅務所,抓走守衛人員,搶走大米600袋及餐具、被服等大批物資。臨走時還留下壹塊黃銅板,說庫頁島以後為俄國的領土。隨後,俄國人又用同樣的方法襲擊了擇捉島。
4年之後,沙俄政府海軍部又派海軍上校瓦西裏率測量隊乘艦船闖入國後島等島,登陸後被日本人俘獲。
在此後大約40年時間內,日俄之間沒有任何官方往來,但沙俄從未放棄對日本北方領土的窺視。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在整軍計劃中,日本以中俄兩國為假想敵,擴充軍備。1894年,日本不惜以國運相賭,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就在《馬關條約》簽字的同壹天,沙俄政府與德、法兩國聯合要求日本放棄占領遼東半島。日本因在甲午戰爭中耗盡了軍力,被迫屈服,沙俄也借此機會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到中國東北和朝鮮。日本政府雖然借機又向中國敲詐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但壹直以此為恥辱,伺機報復沙俄。
1904年2月8日夜,日本艦隊在仁川港和旅順口對俄國艦隊同時發起突然襲擊,日俄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雙方***動員兵力60多萬人,日軍以傷亡7萬多人的代價,全殲遠東俄軍以及俄國太平洋艦隊和遠道奔襲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這場戰爭徹底改變了自鴉片戰爭以來遠東的政治地圖,日本作為當時亞洲首屈壹指的強國獲得歐美列強的承認,而沙俄則因為這場戰爭的失敗引發國內積蓄已久的政治危機,爆發了“1905年革命”。
蘇俄政權建立之後,日本加入協約國幹涉軍在遠東登陸,隨即染指圖謀已久的蒙古地區。1945年2月11日,美、英、蘇三國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的雅爾塔達成秘密協定,美英兩國為使蘇聯早日對日出兵,不惜以犧牲中國為代價,同意在戰後劃分遠東勢力範圍時照顧蘇聯的利益。根據這壹密約,蘇聯在戰後長期占據大連等處港口。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全殲日本作為總預備隊的百萬“關東軍”,並以承認美國人提出的以北緯38度線劃分朝鮮半島受降區的方案,準備在北海道島登陸(北海道也在北緯38度線以北)。
為打破美國人在戰後沿西太平洋第壹島鏈對蘇聯遠東艦隊的封鎖,蘇軍為對日作戰,長期占據了南千島群島的國後、擇捉、色丹和齒舞群島。“北方四島”問題遂成為蘇(俄)日兩國長期爭執的壹大懸案。從吉田茂到森喜朗、小泉純壹郎歷屆戰後日本政府,無壹不把解決“北方四島”問題作為緩解蘇(俄)日關系的重要前提。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的國力已大不如昔日的蘇聯,但無論是葉利欽還是普京,在這壹問題上也決不松口。時至今日,在外人看來日俄兩國的關系因順利達成修建“安納線”協議而步入蜜月,但若有朝壹日這壹工程建設成功,難免會成為日本政府要挾俄羅斯解決“北方領土問題”的籌碼。工程開工之日,也許就是日本政府提高對俄國人要價之時。 二戰時蘇聯遵照《雅爾塔協定》 武力攻占北方四島
冒著大霧搞奇襲日軍敗將心不甘
所謂“北方四島”是日本的說法,俄羅斯稱之為南千島群島,指的是千島群島南部的擇捉、色丹、齒舞、國後四島。二戰後期,作為蘇聯出兵打擊日本的回報,蘇、美、英三國在《雅爾塔協定》中規定:“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此後,蘇聯(包括現在的俄羅斯)壹直實際控制著上述領土。但日本認為,它從沒有放棄收回“北方四島”的要求。
蘇軍決定武力收回
千島群島(俄方稱“千島群島”,日本方面稱“北方四島”)按日本方面的說法,是指擇捉、色丹、齒舞、國後四島,自古有日本人在此居住生活。在18世紀時,千島群島南北兩部分屬日本和俄羅斯。19世紀,沙俄占領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庫頁島)。1905年因日俄戰爭失敗,沙俄被迫通過《樸茨茅斯條約》向日本轉讓了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島的控制權。
日本在那裏立足後,不僅封閉了俄羅斯通往太平洋的出口,而且封閉了通往堪察加和楚科奇半島各港口的海上通道,成了進攻濱海地區和遠東的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加強了千島群島的防務,集結了8萬大軍,修築了9處機場,能容納近600架飛機,其中占守島的日軍多達2.3萬人,還得到第11戰車聯隊的支援。
1945年2月,日本戰敗前,蘇美英關於戰後日本問題的《雅爾塔協定》規定,整個千島群島,包括擇捉、國後、色丹和齒舞群島,都劃歸蘇聯。
為了執行《雅爾塔協定》,蘇聯決定用武力收回被日軍占領的千島群島,展開了著名的“守門之戰”。
1945年8月15日夜,蘇軍步兵第101師和太平洋艦隊奉命實施登陸作戰。戰役的關鍵是要拿下離堪察加半島最近的占守島,它有兩處完好的海軍基地片港和柏原港,拿下這裏就等於控制了整個千島群島。
子夜登陸發動奇襲
為取得奇襲的效果,蘇軍進行了高難度的子夜登陸。由於當夜又起了大霧,蘇軍無法出動飛機支援,只能依賴岸炮和護航驅逐艦的炮火來掩護登陸部隊。
8月18日2時35分,蘇軍岸炮部隊從12公裏外堪察加半島的洛帕特炮臺轟擊占守島,以“基洛夫”號巡洋艦為首的蘇聯艦隊也將180毫米口徑的喀秋莎火箭彈壹古腦地砸向日本人。
在戰役打響的最初時間裏,日軍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因為從海上到背後都在向他們射擊。日軍司令部根本無法判斷登陸的是什麽部隊,有多少人,直到在戰場上聽到俄語“烏拉”的喊聲才明白,蘇軍來了。
4時30分,蘇軍登陸艦隊靠近了占守島的海軍基地——片港,部隊要在狹窄的3公裏地段搶灘,占領制高點國端崎和第171高地。緩過勁來的日軍拼命阻止蘇軍後續部隊靠岸,日本人利用海面霧氣,企圖以猛烈的炮火來挽回自己的頹勢。
蘇軍的1號登陸艦被日軍炮彈直接命中,機艙被打壞。中尉亞斯特魯勃不顧自己受傷、壹半水兵犧牲的惡劣環境,借助濃霧的掩護,佯裝軍艦爆炸和失去戰鬥力,以迷惑日軍,隨後趁炮擊減弱的機會,把剩下的人員組織起來檢修,堵好漏洞,使軍艦再次繼續執行任務。
在登陸現場,***產黨員沖鋒在前。當壹艘軍艦中彈起火、即將爆炸的危急時刻,步兵第373團黨員葉爾馬舍夫上尉拿起團旗高喊:“團旗在我手裏,跟我來!前進,小夥子們!”他第壹個跳進冰冷的水中,向岸邊遊去,其他官兵也跟著他往前沖。
混亂中,蘇軍付出了較大的代價,但蘇軍護航艦壹發幸運的炮彈打在國端崎的燈塔上,引起大火,火光為登陸艦隊在濃霧中駛向岸邊提供了很好的方位物。在淩晨5時左右,蘇軍登陸兵終於艱難地在片港灣建立了兩個堅固的橋頭堡。
蘇聯士兵用身體堵住射擊孔
隨著天色見亮,蘇日雙方都開始清楚各自的戰場態勢,在片港方圓不到3公裏的地段,誰能前進壹步就意味著將對手置於死地。
從早上6時開始,日軍就以猛烈的炮火作為掩護,動用聯隊(團)級規模的沖鋒,試圖把蘇軍趕下海去。日本人明白,壹旦蘇軍在這裏站住腳,他們的抵抗將毫無意義。
在蘇軍工兵臨時挖的塹壕裏,雙方把刺刀、鐵鍬,還有槍托全都用了上,因為蘇軍多是身高力大的戰士,無論是白刃格鬥,還是摔跤,都占上風。
下午14時,日軍從171高地上把自己最後的預備隊——戰車第11聯隊投入使用,18輛坦克配合兩個大隊的步兵進行最後的掙紮。坦克展開隊形後,隨著越來越大的轟鳴聲向陣地逼近,蘇軍戰士已能清楚辨別出坦克上的青龍圖案。
當坦克靠近到只有200碼的時候,蘇軍各種武器壹齊開火,反坦克槍手瞄準坦克,步兵用沖鋒槍和機槍狙擊日軍步兵,力圖將敵步兵與坦克分割開。由於射擊準確有效,不到兩分鐘,就有6輛日軍坦克起火,但其他坦克很快到了蘇軍眼前。在領頭的壹輛坦克裏,壹半身子露在炮塔外的日軍指揮官池田末男大佐手持展開的太陽旗,舒托夫少校用沖鋒槍打了兩個點射,池田末男當場斃命。剎那間科斯蒂列夫中士用集束手榴彈讓這輛坦克象蠟燭壹樣燃燒起來。
18時,蘇軍登陸兵在艦炮的掩護下,開始沖擊171高地。日軍利用掩體進行攔阻射擊,而蘇軍登陸兵卻在開闊地上,無法靠近幾十米外的日軍火力點。海軍中士、***產黨員維爾科夫依托壹塊塊石頭向敵火力點運動,他猛力地將壹枚手榴彈投進射擊孔,火力點啞了壹會,便又死灰復燃,維爾科夫全然不顧自己已多處負傷,壹躍而起,朝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身體堵住了射擊孔。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紅旗終於在高地上空飄揚。
日軍敗將心有不甘
8月19日,得知裕仁天皇投降詔書的日軍壹方面主動提出停戰,但另壹方面仍在積極備戰,日軍甚至將準備撤退的兩個旅團重新展開,試圖壓迫蘇軍。但蘇軍並未受到停戰的制約,繼續向占守島縱深發展。直到當日18時,千島群島日本駐軍司令堤不夾貴中將才接受無條件就地投降,此時日軍已死傷1018人。
8月23日,堤不夾貴中將來到占守島,同蘇軍簽訂停戰協定。他不僅是當地日軍最高長官,也是當地壟斷企業的大股東,過去他在漁汛期間可以利用手下大撈壹把,而現在,他永遠失去這筆收益了。他試探性地詢問蘇軍指揮官格列奇科少將有多少蘇軍參加了登陸作戰,格列奇科故意把人數誇大好幾倍。然而堤不夾貴臉上泛出難以掩飾的失望,他說:“如果我早知道只有這麽壹點水兵,我就先把他們淹死,而後再投降。”後來,堤不夾貴還痛苦地聲稱1945年8月23日是他壹生中的“黑道日”。
當時的形勢對蘇軍非常有利: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北部的日軍已繳械投降。8月28日淩晨,蘇軍在擇捉島登陸,1.35萬日本守軍不戰而降。接著在9月1日又占領了國後和色丹兩島,日軍均未抵抗。攻占齒舞島的最後行動是在9月5日結束的。由於日軍均未抵抗,所以雙方均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