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艦導彈有哪些用途?
岸艦導彈是指從岸上發射攻擊艦船的導彈。亦稱岸防導彈。海軍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壹。配置在沿海重要地段和海上交通咽喉要道兩側。與海岸炮相比,射程遠,命中率高,破壞威力較大;但易受幹擾。岸艦導彈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和制導系統等構成。射程數十至數百千米,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由飛機、直升機、艦艇或衛星進行中繼引導時,可攻擊雷達視距外的海面目標。與地面指揮控制、探測跟蹤、檢測、發射、技術保障系統等構成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分為固定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和機動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
固定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的導彈及其發射控制系統,配置在堅固的永備工事內,有固定的發射點和岸艦導彈射擊區域,陣地分散隱蔽,能連續作戰;為獲得較遠的作戰距離,其目標搜索指示雷達通常配置在高地上。機動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的各組成部分及其指揮操作人員,裝載於車輛上,戰時可駛入預先或臨時選定的陣地投入戰鬥,並可隨時轉移。為能連續作戰,每個機動式岸艦導彈部隊,都擁有供應維修車和裝載導彈的重新裝填車。岸艦導彈通常是由艦艇導彈、空艦導彈或地地導彈改裝而成。20世紀50年代,蘇聯首先研制岸艦導彈。
60年代後,中國、法國、意大利、瑞典、挪威、英國等,相繼研制生產岸艦導彈。在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中,1982年6月12日,阿根廷部隊從岸上臨時陣地發射“飛魚”mm-38導彈,擊中英國“格拉摩根”號導彈驅逐艦,使其受創。其發展趨勢主要是增大射程,研制機動式岸艦導彈,建立指揮控制中心和數據鏈傳輸系統,實施隱蔽攻擊,提高機動能力、抗幹擾能力和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