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產品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與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面對繁雜的生存壓力和困境,很多人的心理開始出現亞健康狀態,各類心理疾病開始迅速蔓延,每年,在我國因為心理壓力而自殺的人群約為28萬人,心理健康理應也已經逐漸受到了國民的***同關註。
當心理咨詢的剛需與中國人含蓄的特性發生沖突,心理咨詢這方面的市場需求的釋放必然要經歷壹個漫長的過程,但可以知道的是,傳統的心理咨詢方式將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而這時,“互聯網+心理咨詢”無疑將引領行業的變革。
目前,“互聯網+心理咨詢”主流產品形態是App,產品模式分為以下三類:
壹、工具類:包含心理測試,心情記錄,心理及心率測量等功能,主要作用是幫助用戶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護狀況;
二、內容類:包含社交,心靈雞湯,心理音頻,心理學家專欄文章,心理小金句等等,主要作用是以專業的內容大範圍的教育用戶,並給予用戶積極的心理暗示;
三、內容+付費咨詢類:結合了內容類App的特點,以內容吸引用戶,進而引入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付費咨詢。
其中,第三種是目前商業模式較為清晰的類型之壹。
那麽,目前躋身“互聯網+心理咨詢”賽道的APP各有怎樣的特色呢?
壹、壹心理:
它的上線較早,沈澱的用戶量可觀,產品定位是心理學平臺,連接需要心理幫助和提供心理幫助的人,建立壹個心理服務在線生態。在產品線上也不斷做加法,聚合了現存的3類App:口袋心理測試、心理FM、壹心理。
二、鴨梨心理:
鴨梨心理早期的切入點是抑郁心理管理,目前的定位是心理健康管理平臺,走“互聯網+心理診療”的盈利模式,形成線上線下的導流。特色之處在於針對用戶和咨詢師設計了兩款APP,用戶擁有心理健康檔案,也可以設置隱私管理。
三、簡單心理:
曾是大學老師的簡裏裏(真名:李真)在創辦簡單心理前,是在微信上做壹些心理咨詢科普的東西,在此期間,她經常收到關註用戶的付費咨詢需求,也由此看到了心理咨詢行業的信息不對稱。
基於在微信運營方面的經驗,簡單心理被打造成壹個有趣的心理咨詢平臺,弱化了心理咨詢諱莫如深的部分,讓它成為壹種體驗式的消費品。其特色之處在於比較註重對咨詢師個人品牌的打造,也會組織和發布壹些付費心理課程,以咨詢師說、漫畫、文章、視頻、電臺、簡答題等多種輕松形式呈現心理學的難題。
四、雲樹:
雲樹的定位是“靠譜,有愛的心理咨詢互助社區”。雲樹的主界面為“發布求助”以及根據答疑熱度實時更新排序的咨詢師列表。通過側面菜單欄可以進入求助廣場,瀏覽他人的求助,進行評論、點贊、分享;也可了解到咨詢師的基本信息、服務價格、回答問題記錄、筆記、評價等;還可選擇多種分類的心理測試。
比較而言,雲樹的特色在於展示方案較為全面,隨著下拉刷新隨機變換的多彩界面也給瀏覽帶來不壹樣的體驗。
五、心理幫幫:
最初,這是壹款面向高考生及考生家長的心理疏導類APP,現在的心理幫幫也更傾向於做個人心理健康管理平臺。特色之處在於內置心理FM,用戶可以通過收聽音頻減壓放松。
在心理幫幫上,若用戶希望獲得專業的心理幫助,則需根據咨詢的時長、方式、場景不同,價格也不同。在它的“探索”模塊可以看到其他用戶的咨詢過程,個人認為,這對用戶轉化方面能起到不錯的激發效果。
六、心理記:
心理記定位於心理咨詢和心理教育平臺,它的5個主要模塊分別為咨詢、測試、解夢、群組、心事。特色之處在於其“咨詢”板塊,分為圖文資訊和音視頻咨詢。“解夢”和“心事”模塊加強了心理記的社交屬性,而在“群組”模塊,既有心理患者群組,也存在咨詢師學術交流群組。
上述6款App整體功能分布如下:
正如前面所說,中國人羞於表達內心,這恰恰是“互聯網+心理咨詢”類App的契機。目前中國心理咨詢的市場需求的釋放是需要被引導的。但是,互聯網對任何壹個傳統行業的改造都需要時間,教育用戶的過程也是漫長的。如何讓大眾信任心理咨詢服務、更低門檻地低使用心理服務成為心理健康領域創業者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僅表達個人觀點,權當拋磚引玉了!大家還有什麽好的心理APP推薦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