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是春城為什麽會幹旱
百年壹遇的幹旱,給壹直以自然資源豐富自詡的雲南壹記響亮的耳光。或許不久的將來,雨水將回歸這片幹澀的土地,但是不管怎麽樣也沖淡不了這次幹旱在雲南人心中留下的烙印。
從科學的角度上講,我們可以把這次百年大旱歸納為壹次“概率事件”:壹場在歷史中隨機出現的極端天氣事件。不過當我們壹步步靠近這次幹旱的謎底時,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麽簡單,除了科學以外,我們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和反思。
概率問題
“因為雲南屬於季風氣候,壹旦季風無法到達,就極有可能造成幹旱。”雲南省氣候中心副主任王學鋒對幹旱原因給予了這樣的解釋。
“從概率學的角度分析,我們同樣可以解釋這次幹旱。”王學鋒說,其實所謂的百年大旱,就是壹個概率問題,像彩票中獎率壹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有那麽壹年碰到這樣的情況。“如果這麽想的話,事情就變得簡單許多。”
幕後“元兇”
如果百年大旱真是壹個簡單的概率問題,那是不是表明這樣的情況根本無法避免?對於這個問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氣候專家許建初給出了耐人尋味的答案:“雲南百年大旱是存在必然性的偶然事件。”
關於雲南旱災的成因,學術界給出了壹個普遍的結論: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陸形成降雨,許建初支持這個觀點。
極端天氣
“可以說,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大,是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王學鋒說,不僅僅是旱災,各種應接不暇的極端天氣也蜂擁而至。就比如“北方下大雪、南方鬧大旱”這樣的極端反常天氣就在我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
許建初撰寫的壹份研究報告中提到,近年來,全球範圍內極端天氣事件及其導致的嚴重災害出現了增加的趨勢。
水源
最近壹項研究重新定義了“瑪雅之死”,研究大膽地提出:曾經輝煌壹時的瑪雅文明迅速衰落的真正原因是幹旱。在這裏引用“瑪雅之死”並非是危言聳聽,雲南當前經歷的百年大旱和瑪雅旱災早已沒有什麽可比性。但如果硬要說“瑪雅之死”和雲南大旱之間有什麽聯系的話,這也許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最好警示。
壹股“神秘力量”
水塘村壹位73歲姓藺的老太太說,從去年10月份開始,她就感覺到了天氣的異常,看著村裏唯壹壹個水塘的水位日趨減少,她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她說,當年由於水塘意外幹枯,村裏的長老還請來了算命先生施法祈福。“算命先生在觀察了幹枯的水塘後說,水是被壹股強大的力量吸走的,而且這股神秘的力量將來還會吸走村裏最後壹個水塘的水。”
算命先生的“預言”靈驗了,不過他所說的神秘力量大可不必在意。那麽,水塘裏消失的水到底去了哪裏?在雲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院副院長駱銀輝看來,不管是水塘裏消失的水還是江湖裏消失的水,“大部分都是白白流走的”。
雲南壹直存在壹個矛盾的現象:作為水資源大省,其水資源總量排名全國第三。但由於特殊的地形環境和氣候條件,占全省土地面積6%的壩區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壹的耕地,但水資源量只占全省的5%。加上目前雲南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6.9%,這些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雲南成為水資源貧乏省。
來自“火焰山”的風
盡管雲南特殊的地貌容易讓水流失,但對於雲南的幾條幹流來說,水源卻是非常豐富。那麽,這些地方的水又去了哪裏?
許建初在幾年前的研究中找到了癥結:雲南特殊的地理環境讓這些地區形成了壹種奇特的氣候特征——幹熱河谷。“這是壹種由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局部小氣候綜合形成的產物,這種氣候特征的出現,說明了地理環境條件對地方氣候和水熱平衡狀況的劇烈影響。”
“不僅如此,壹旦形成了幹熱河谷氣候,常常會伴隨著另外壹種奇特的自然現象,我們稱之為焚風。”許建初把焚風比作來自“火焰山”的風,因為壹旦有焚風過境,氣候將變得炎熱而幹燥,就好像是幹蒸桑拿壹樣,增溫會讓作物和水果早熟,強大的焚風亦可造成幹旱和森林火災。
水庫沒了“老本”
從雲南省水利廳提供的數據看,目前整個雲南省水庫的蓄水量僅為11億立方米,不足往年的壹半,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5億立方米;64條中小河流斷流,934座小型水庫和山塘幹涸。
“雲南的水庫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壹旦錯過了這個時機,水庫就只能夠吃老本。”駱銀輝說,按照雲南往年的氣候特點,9~10月是雨季後期,還可能出現陰雨天氣補給水庫和河流。然而去年9月之後滴雨未降,加上秋天氣溫偏高,蒸發很大,基本上沒有水庫能逃過幹枯的厄運。
反思
雲南幹旱波及面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已經沒有時間讓我們抱怨。但在我們努力解決當前的燃眉之急,努力抓好接下來的生活生產,努力趕在下壹次災害降臨之前把損失降到最小。同時,也需要冷靜下來反思:我們是否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了這次幹旱的幫兇?
未被重視的地下水源
雲南在地下水壹直存在利用不足的問題。面對幹旱,雲南決定“臨時抱佛腳”,由省國土資源廳緊急派出了“找水突擊隊”開采地下水。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李連舉透露,目前已對幹旱嚴重缺水地區進行了實地選點核查,初步確定了鉆井施工點。“就在幾天前,突擊隊剛剛在峨山打出壹口深水井,暫時解決了當地4000多人的飲水問題。”
然而對於打井取水的實際效果,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王宇持保留意見。“在山區,鉆井的成功率很低,遠不到壹半。更重要的是,打井若不慎,會令局部地下水下降,造成原有水源點枯竭,進壹步加劇山區缺水。”此外,時間也是壹個問題。鉆井需要的時間從十多天到壹個多月不等,估計在4月份的時候才能發揮作用。“不過,臨時抱佛腳總比不抱佛腳好,現在雲南也只能做到這壹步。”
自食苦果的水利設施
那麽,雲南的水利設施究竟有多薄弱?省水利廳壹名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的很長壹段時間,雲南的水利設施是在吃老本。很重要的壹方面,雲南小型水庫幾乎沒有進行過修繕。結果如何呢?雲南目前已經有1/4的鄉鎮政府駐地飲水困難。這還不是最差的,比小型水庫規模還要小的壹些地方水塘,不僅缺乏資金修繕,更沒有相應的科學管理,導致在幹旱襲來之時比小型水庫更快枯竭。而對於那些群眾自發挖掘的小水窖,在沒有水源補充的情況下,更是毫無抵抗旱情的能力。
未來
或許壹項最新的研究結果能讓久違雨水的雲南人稍微松壹口氣。許建初在壹份名為《雲南氣候變化事實》的研究中指出,接下來的30~40年雲南的降雨量總體上會增多。研究同時指出,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雲南進入壹個新的偏暖時期,未來10~20年,雲南氣溫仍維持偏高趨勢,未來30~40年內雲南氣溫將以偏高為主。
“也就是說,在未來很長的壹段時間內,雲南再次發生嚴重幹旱的可能性會減小。”對於這個研究結果,許建初卻表現得十分冷靜。許建初說,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感到興奮是因為處在百年大旱的背景下,這多少會有些“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味道。如果冷靜想壹下,會發現雲南面臨的挑戰並沒有真正減輕。“只要極端天氣發生的概率沒有降低,雲南的未來都將充滿不確定性。壹旦未來某壹年降水過於充足,雲南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而按照目前雲南的水利設施條件來講,依然沒有和大自然抗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