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如果妳是壹名老師,有學生家長在微信群當眾質問妳的教學水平,妳會怎麽做?

如果妳是壹名老師,有學生家長在微信群當眾質問妳的教學水平,妳會怎麽做?

時下,微信群(普遍被稱為“家長群”)早已成為老師與家長聯系的重要紐帶,家長群也是家長們相互交流的平臺。但是,家長群因其裹挾著社會各個階層和職位文化各異的人群,註定是個色彩分呈的大戲班子。

“困在微信群裏的老師和家長”,是時下教育的雙重尷尬。不管是哪壹方受困,都很難教出有出息的學生。家長要尊重老師,老師也要尊重家長和孩子。家長少壹些玻璃心,教師多關註教育方法,雙方平等相待,才能相互贏得尊重、化解尷尬。

“困在微信群裏的老師和家長”,是時下教育的雙重尷尬

文 | 李子厚

來源 | 問渠筆談

01

兩年前,在壹次家長會上,當我與家長們壹同討論如何更好地進行家校之間的溝通時,壹位學生家長公開在教室裏向我質問,“為什麽別的班級都有家長群,而我們班不建家長群?”

我當時非常尷尬,頓時後背都冒出了汗來。

這對於我這樣壹個剛踏入教師行業不久的年輕班主任來說,被突然這樣地質問,壹時語塞。

因為他說的確是事實,我沒有主動建立家長微信群(雖然有家長私下裏建的群,我並不在其內)。但是我作為班主任,添加了班級所有家長的微信,而且學校班級的各種通知,每次都壹個不落地通知到每個家長頭上,班級活動照片也通過學校的微信平臺班級圈及時更新,考試成績每次都是點對點單獨發送到家長手上,也避免了微信群發送涉及的個人隱私問題。

我在想,既然都做到了這個份上,還有必要建立壹個家長群嗎?

02

我曾被拉入壹個奇葩的家長群,這個群裏只有幾個人,該群是某壹位學生的家長單獨建立的,裏面除了該家長就是班級的幾位科任老師,美其名曰“某某同學幫扶群”。該家長不時會發壹大段長達幾百字的消息,訴說該生的問題和父母對他的期望,以及周末回家是如何教育他的,等等。從他的話裏,都是焦慮、無奈、負能量,而且對孩子是溺愛的狀態。

自始至終,我壹句話都沒有說過,而是壹直在想,如果每個家長都這樣操作,動不動就來個“某某某交流群”,那我們老師幹脆每天捏著手機算了。我也在思考,這個孩子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恐怕跟這樣的家長本身是分不開的。

至於我之前為什麽沒有建班級家長群,也是很多老教師的經驗之談所致,“家長群裏經常關系復雜,當我們還沒有能力經營好家長群的時候,就不要輕易弄家長群。”

不過,經過那次家長會,在之後的新班成立之初,我就主動建了家長群。可能,別人有的,我們也應該要有,盡管面臨著各種“風險”。

慶幸的是,我們班級的家長群很和諧、氛圍也很健康,沒有出現各種復雜的現象,而且家長群用好了也確實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

03

但是,別人家的家長群,可就不壹定了。

曾經聽壹位老師傾訴,作為壹個班主任,在家長群裏說些什麽,都要認真謹慎思考壹下,成績不能發,有針對性的批評更加不能發,更有甚者,經常在群裏表揚孩子認真勤奮學習,竟然也被家長私聊,讓老師勸說學生不要中午繼續主動學習了。“我使勁表揚努力的學生,卻被家長極力制止!”說孩子這樣競爭激烈,太累了,壓力很大,要求老師勸導孩子們早點休息。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承受能力,遠遠超過家長的想象。而某些家長的格局,有時候也真的會影響孩子的眼界。

妳現在不讓他吃學習的苦,將來他只會吃人生的苦。少壹些玻璃心,不讓孩子做溫室裏的花朵,太重要了。

04

玻璃心的家長,完全不在少數,甚至還鬧出了壹堆新聞熱點事件。

就在上個月初,壹封來自河南省某縣小學四年級老師的壹封辭職信(後官方稱之為“請假條”)火了,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

此前,這位老師把學生在校默寫古詩的成績和照片發到了家長群裏,引發了部分家長的不滿。家長聲稱學生的心靈受到了傷害,要老師登門道歉,否則就告到縣教體局。

教書15年的老師,深感恐慌不安,寫下“請假條”,辭去班主任,提出辭職請求,坦言雖然自己“十分熱愛工作”,但“真的不適合在校園裏和孩子們在壹起”。因為,“如果寫錯字的同學心靈受到傷害,回家自殺了,或者若幹年之後自殺了是我當年指出了他的錯誤才輕生的”,該如何是好?

壹個微信家長群,差點讓壹位熱愛工作的老師離職,甚至寫下了“跪求各位家長了”,這該多麽地讓人感到痛心和無奈。

如果說,差點離職的老師事件,讓我們感到痛心和無奈,那之後不久發生的因老師在家長群未及時回復消息被毆打事件,則讓我們極度憤怒了。

6月11日上午11時28分,壹年級某班(班級群),家長王某(女)在群裏詢問張老師是否發放了語文試卷,中午1時57分,沒有等到老師回復的王某,連續幾句破口大罵,沒多久王某來到學校辦公室,扯著張老師的衣服就是壹巴掌。

這樣的案例雖然只是個案,但是並不少......

在這樣的家長群裏,家長強,老師弱,老師簡直是跪著與家長交流,困在這樣的家長群裏的老師,毫無師道尊嚴可言,戰戰兢兢、薄履薄冰

05

客觀地說,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明善惡、懂是非的,大多數時候家長群裏都是“壹片祥和”的。

而且,更客觀地說,困在家長群裏的也不僅僅只有老師,還有家長群裏最龐大的人群——家長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戲稱,家長微信群,已經被戲稱為中戲、北影、上戲之後的第四大人民表演藝術家培訓基地。網上有很多評論,都稱家長群把很多父母憋出了內傷。

某日,壹位家長曬了壹張截圖:七八小男孩站成壹排。下面有壹行字:“這些同學今天沒帶跳繩。”這是班主任發在家長群的。看到有自家孩子讓其中,心裏當然不好過,他嘟囔,沒帶跳繩就示眾啊?但嘴上嘟囔,可不敢直說。只好趕忙跟老師連連道歉,請老師見諒,“下次再也不會了”。

而遇到老師直接點名批評的情況時,家長們更是極為難堪,有些暴脾氣的家長,因為丟了面子,可能為此再向孩子發脾氣,批評或者懲罰孩子。甚至會出現前面所提到的舉報老師的行為。

如果遇到老師征集家長意見,需要購買什麽東西時,在家長群的接龍的情勢下,原本不願意購買或者想再考慮的家長,也不得不將自己孩子的名字接在下面。

很多家長群裏,點贊的,送花的,說老師辛苦的,曬自家娃兒的,忙得不得了......

家長群裏的潛文化,完全背離了建群的初衷,也容易把壹些父母憋出內傷。

在這樣的家長群裏,老師強,家長弱,美其名曰配合老師,實則各種演戲、充當兩面人,困在這樣的家長群裏的家長,很心累很無奈。

06

困在微信群裏的老師,不敢發言。批評學生,可能會有家長不滿,表揚學生,可能也會有家長覺得不妥,老師處於兩難境地,到底該如何辦?

左右為難的老師,只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小心翼翼過日子。

究其原因,是因為某些家長過於強勢,甚至頤指氣使,或是在家長群裏圍攻老師的制度(如默寫、成績等不該公開在家長群內),或者拿某些身份地位來恐嚇老師(如“嚴書記女兒”事件)等等。

家長越牛,老師越慫,學校越怕,孩子越教不好,這是規律。

困在微信群裏的家長,也是身心疲憊。

究其原因,是因為某些老師過於強勢,家長弱勢,面子難堪,甚至敢怒不敢言。

“困在微信群裏”的老師,很難教出有出息的學生。因為敢於努力奉獻、勤於教育學生的老師越來越少了,那些沒人敢管的“熊孩子”越來越多了。

“困在微信群裏”的家長,也很難教育有出息的孩子。因為父母的焦慮會直接影響家庭的和諧、健康的家風,這對於孩子的人格素養養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07

“困在微信群裏的老師和家長”兩種境地,這是時下教育的雙重尷尬。雙重的困境,都是老師和家長地位的結構性失衡造成的。而要解決這個困境和問題,必須有效平衡教師和家長的地位,雙方必須在平等的臺面上進行溝通和交流。

誠然,老師和家長,都有壹個***同的目標,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老師與家長的不同是,他不僅僅要教育這壹個孩子,而是教育好無數家長的孩子,但壹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能做的是盡最大可能照顧到每壹個孩子。

所以,老師理應受到平等地家長尊重,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另壹方面,老師的教育也應壹視同仁,平等地對待家長和孩子,老師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還是育人。摒棄壹些陳舊的不符時宜的教育方式,感恩、賞識、公民教育,是我們當前急需努力的方向。

家長要尊重老師,老師也要尊重家長和孩子。家長少壹些玻璃心,教師多關註教育方法,雙方平等相待,才能相互贏得尊重、化解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