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回歸
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故事。很有名土爾扈特是我國蒙古族中壹個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人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環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離開新疆塔爾巴哈臺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占領的伏爾加河下遊、裏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開拓家園,勞動生息,建立起遊牧民族的封建政權土爾扈特汗國。 在以後的100多年裏,土爾扈特人始終保持著與清朝政府的關系。 土爾扈特部東歸 在1767年,當時的土爾扈特在渥巴錫的領導下,開了壹次小型的絕密的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就決定要東歸故土。 土爾扈特人畢竟在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將近壹個半世紀,那裏的草原、牧場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撒下了他們的汗水。馬上要放棄那塊土地,說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壹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爾加河下遊草原的壹個秘密地點,土爾扈特汗王渥巴錫第二次主持召開了絕密會議。會上,他們莊嚴宣誓,離開沙皇俄國,返回祖國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錫召集全體戰士總動員,提出土爾扈特人如果不進行反抗,脫離沙皇俄國,就將淪為奴隸的種族,這次總動員,點燃了土爾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盡管渥巴錫等人力圖對俄國人保密,消息還是泄露了。形勢的急劇變化,迫使渥巴錫不得不提前行動。 他們本來計劃攜同左岸的壹萬余戶同胞壹道返回故土。不巧當年竟是暖冬,河水遲遲不結冰,左岸的人無法過河。只好臨時決定,右岸的三萬余戶立即行動。 第二天淩晨,寒風凜冽。當陽光灑向大雪覆蓋著的伏爾加草原時,伏爾加河右岸的三萬三千多戶的土爾扈特人出發了,離開了他們寄居將近壹個半世紀的異鄉,用他們的話說:到東方去、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尋找新的生活。 渥巴錫率領壹萬名土爾扈特戰士斷後。他帶頭點燃了自己的木制宮殿;剎那間,無數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這種破釜沈舟的悲壯之舉,表現了土爾扈特人將壹去不返,同沙俄徹底決裂的決心。 土爾扈特東歸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聖彼得堡。沙皇俄國女皇葉卡德林娜二世認為,讓整個部落從她的鼻尖下走出國境,這是沙皇羅曼諾夫家族的恥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薩克騎兵,去追趕東去的土爾扈特人。同時采取措施,把留在伏爾加河左岸的壹萬余戶土爾扈特人嚴格監控起來。 土爾扈特人的隊伍,很快穿過了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之間的草原。走在外側的壹支土爾扈特隊伍,被哥薩克騎兵追上了。由於土爾扈特人是趕著牲畜前進的,來不及把散布在廣闊原野上的隊伍集中起來抵抗,九千名戰士和鄉親壯烈犧牲。 東歸隊伍必經的壹個險要山口,是奧琴峽谷。壹支龐大的哥薩克騎兵搶先占據了這個山口。面對強敵,渥巴錫鎮定指揮:他組織五隊駱駝兵從正面發起進攻,後面派槍隊包抄,將哥薩克軍隊幾乎全殲,為犧牲的九千名同胞報了仇。 壹路上除了殘酷的戰鬥,土爾扈特人還不斷遭到嚴寒和瘟疫的襲擊。土爾扈特人由於戰鬥傷亡、疾病困擾、饑餓襲擊,人口大量減員。有人對能否返回祖國喪失了信心。 在這最困難的時刻,渥巴錫及時召開會議,鼓舞士氣,他說:我們寧死也不能回頭!土爾扈特人東歸的消息,事前清政府壹點也不知道。土爾扈特人無法和清政府溝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爾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擻精神,向著既定的目標壹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邊左副將軍車布登劄布向朝廷奏報說俄方派人來通報土爾扈特舉部東返。清政府才得知這壹消息。 土爾扈特人歸來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爭論,是把他們擋回去,還是把他們接回來意見不壹致。 最後清政府決定:第壹,這件事如果俄國政府要出面交涉,要堅決擋回去;第二,土爾扈特人回來以後,壹定要好好安置。 土爾扈特人浴血奮戰,義無反顧。歷時近半年,行程上萬裏。他們戰勝了沙俄、哥薩克和哈薩克等軍隊不斷的圍追堵截,戰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承受了極大的民族犧牲。終於實現了東歸壯舉。 根據清宮檔案《滿文錄副奏折》的記載,離開伏爾加草原的十七萬土爾扈特人,經過壹路的惡戰,加上疾病和饑餓的困擾,“其至伊犁者,僅以半計”。就是說,約有八、九萬人犧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壹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土爾扈特人終於到達了祖國西陲邊境伊犁河畔。當時任伊犁將軍的伊勒圖,派錫伯營總管伊昌阿等官員在伊犁河畔迎接剛剛抵達的渥巴錫、舍楞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