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的邏輯》——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說到成功人士,作為平凡又普通的我們總是有著既羨慕又自卑的情緒,但是那些佼佼者的優秀和成功也都是建立在平凡和普通的基礎上的。我們不妨想想:為什麽他們總能把事情做出成績?為什麽他們總能實現理想的目標?為什麽他們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為什麽他們總能高效完成手頭的工作?為什麽他們總能把事情做到點子上?……這本書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這本書裏面匯聚了36篇文章,被劃分為6個模塊,分別是深度思考、看清自己、高效學習、積極意識、有效決策和拓寬思維。每壹篇文章背後,都是壹次認知的提升和對各種思維邏輯的解讀。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到,原來那些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和個人行為背後,有著這樣的根源,以及那樣的邏輯。
這本書的目的和價值很明顯,如同她的書名《做事的邏輯:如何持續做正確的事》,是壹本能夠全面解讀正確做事的方式和策略的書,從外在事情運行的邏輯到個人思維和行為的邏輯這兩大塊入手,幫助讀者認知升級,從而快速成長。
首先,外在事情運行的邏輯。不同於個人的獨特性和易變性,外在世界自有其固定的運行規律,只有正確認識和理解世界的運行邏輯,才有了縱觀全局,預測未來趨勢的可能性,亦對正確認識自己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本書為讀者介紹了如何將統計學中的理論運用到現實中,以及如何透過表象看到本質。
比如《世界是壹顆骰子》中,當拋骰子的次數到足夠多的時候,就會發現事情的本質:事件發生的頻率趨向於壹個穩定值,即二分之壹的真相。這個規律對於我們探究社會的運行有著啟發作用,比如說社會主流價值觀是在足夠多的樣本和足夠廣的範圍裏匯總形成的,是符合這個世界運行規律的。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文章,如《量化世界,讓選擇更完美》等都在幫助讀者更好的認識世界運行背後的規律和邏輯。
其次,個人思維和行為的邏輯。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是認識自己,從而能夠作出正確的決定和行動。成功人士之所以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自有其壹套有效的理念和邏輯,普通人可以從中借鑒壹二,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慢慢實踐和體會,直到掌握了符合自己情況的邏輯方法。
比如,《壹件事的四個象限》中,那些工作效率高的人都在時間管理上有壹套自己方法,比如四象限法則。所謂四象限法則就是用坐標軸的形式將待辦事項分為四大類別: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四個方面。作者又進壹步將這套法則進行總結,即四象限思維模型。這套思維不僅僅局限在工作中,還可以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們能夠堅持運用,不僅有助於理性看待事物,更能引導我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除此之外,還有若幹文章,如《為什麽妳總不能高度自律》,《消除固有認知的四種思維》等等從根本上剖析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深入,知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將外在的情勢與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整合,切實行動,成功便指日可待。
除了在內容上的實際價值外,這本書也具有頗高的可讀性。壹方面,它涉及的話題都十分貼近個人生活,讓人手不釋卷,急於想解答自身的那些困惑;另壹方面,每篇文章並非高深枯燥的科學知識的堆疊,而是結合生動的案例娓娓道來,能夠勾起讀者的興趣。
然而美中也有不足,整體看下來,作為公號文的合集,這本書在前後的邏輯銜接並不是很縝密,基本上每篇文章都自成系統,內容也頗為零散,在瑣碎的時間裏看上壹篇或幾篇文章並不會對閱讀效果大打折扣。
總體上看來,這還算是壹本有價值的書籍,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邏輯。只有看清外在世界運行的邏輯,才能縱觀全局,預測未來趨勢;只有摸清壹個人思維的邏輯,才能學習模仿,轉化成自身優勢。如此,方能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