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區別洋甘菊和杭白菊(植株)?
羅馬洋甘菊(圖1)為壹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50厘米,全株無毛,有香氣。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細條形,頂端具尖頭。花期4-5月,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直徑1.5-2厘米。外層花冠舌狀,白色,內層花冠筒狀,黃色。瘦果極小,長圓形或倒卵形。種子細小,1克種子約有10000多粒。母菊是栽培較多的品種,壹個為純正西洋甘菊,為壹年生。另壹個為羅馬甘菊,為多年生。 [1] 杭白菊壹般沒有主根,通常所見的根群,都是從地下莖節生長出的次根。次根的數目隨著菊株的生長逐漸增多,次生根的數量在現蕾期達到高峰。單株根重,在盛花期達到最大值。杭白菊的地下莖和地上莖是同源器官,它們的生長特性和功能,因所處的外界條件不同而不壹樣。地下莖幼嫩時白色,比較細,以後隨著地上部分的生長而逐漸加粗,表皮也逐漸木栓化,顏色也隨之由淺入深,呈現褐色。由於地下莖比較耐旱,但怕漬,對高溫和低溫的抵抗力也比較弱。越冬期間,如遇持續零下5~6℃的低溫,就會遭受凍害,削弱乃至失去發芽能力。因此,在地上部采花結束後,須在莖基離地2~3厘米處全部割除,及時施上草木灰和垃圾等覆蓋物,並進行冬季培土,使之不受凍害,促使蘗苗多發。每當11月中、下旬采花後,根蘗苗便萌發生長,形成新的菊株。就是地上莖。 杭白菊的生長需要有壹個相對穩定、良好的生態環境。杭白菊是多年生的宿根性短日照植物,性喜溫暖濕潤,要求肥沃疏松、PH值適宜、通氣爽水良好、無霜期較長等較為優越的生長發育環境和地理氣候條件。杭白菊對幹旱的耐受能力,依栽培方式的不同而有程度上的差異。采取壓條法的,根系多,分布廣,株型矮,覆蓋面大,保濕性好,耐旱力較強;籬棚栽培的菊地,菊株呈直立式,株間通透條件好,地面蒸發快,植株蒸騰作用大,容易造成生理失水,須及時噴灌或澆水,搞好抗旱保蕾。杭白菊要求空氣相對濕度在70%~8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夏季高溫幹旱、空氣過於幹燥時,容易出現長勢不良、葉片細小、葉緣枯焦、腳葉雕落、枝梢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