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基佐沃市場的經營背景
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集裝箱大市場是‘國中國’,他們那裏有自己的警察、 自己的海關、自己的法院、自己的檢察院,郵局和銀行;那裏有很多人常年不用外出,所有生活設施和娛樂場所都有,其中包括妓院和賭場。 “國中國”的說法自然不是無中生有。在這個占地100英畝、日成交額達5000萬美元的市場裏,不同的種族,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每壹個種族的社區都有自己生活規律和江湖地位。
市場上總***有四大社區:華人社區、越南人社區、高加索猶太人社區以及塔吉克人社區。被公認為最有權勢的是阿塞拜疆人,主要賣皮貨和鞋。高加索人次之。中國人和越南人主要經營的商品是服裝和玩具。塔吉克人管搬貨和收垃圾,他們吃住在壹個廢棄的銷售大廳裏,裏面搭滿兩層床鋪,可以住500人,而市場內有3個這樣的宿舍。土耳其人經營地毯和掛毯以及床上用品,印度人賣玩具和DVD光盤,阿富汗人控制了市場上的小餐館和藥店,也銷售肥皂、擦子和梳子等。
有趣的是,不同的社區居然還有相應的媒體。這些外文媒體的辦公室都在市場附近。在莫斯科有8份中文報紙,其中4份是日報,它們都在市場裏銷售。壹大早,賣報的人就喊著當天報紙上的要聞。這些報紙主要刊登政治和體育新聞,還有大量的廣告,包括理發館、牙醫診所、裁縫店和銀行,這些服務設施也都駐紮在切爾基佐沃市場內。 “江湖大佬”——捷利曼·伊斯梅洛夫
場子這麽旺,離不開“江湖大佬”,切爾基佐沃市場的老板捷利曼·伊斯
梅洛夫。不少華商說,這個阿塞拜疆裔的猶太人在俄羅斯高層人脈很多,與許多有權有勢的人都稱兄道弟。 和所有傳統“黑幫”的運營方式相仿,伊斯梅洛夫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攤位費和“保護費”。他深居簡出,很少來市場,日常事務都由高加索猶太人組織的部門管理。這些“堂主”、“香主”自然不會自己跑到每個攤位前去收攤位費,他們設計了嚴格的“納貢”制。 據市場裏的華商報料說,那裏的運作方式大致如此:切爾基佐沃大市場內部分成多個小市場,這些小市場整個包租給不同的社區。社區組建自己的管理部門並制定攤位的收費價格。市場“最高層”壹般不會幹涉下面的“家務事”,前提是費用上繳及時。至於收取的費用,也分為兩種,壹種是正規的攤位費,另壹種則是“自願”性質的,俗稱“保護費”。為了求個平安,市場裏的華商大多自願把錢交給伊斯梅洛夫,請他搞定“黑白兩道”,包括“灰色清關”的費用,稅收、管理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