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漏刻的西漢漏刻

漏刻的西漢漏刻

滿城銅漏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墓中。劉勝是西漢景帝之子,史記卒於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故認為此銅漏應該制造於公元前113年之前,作為陪葬品,現在該銅漏收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該銅漏“作園筒形,下有三足,通高22.4厘米,壺身接近壺底處有壹小管外通,小管已殘斷)。壺蓋上有方形提梁,壺蓋和提梁有正相對的長方形小孔各壹,作為穿插刻有時辰的標尺之用,壺中的水從小管逐漸外漏,標尺逐漸下降,可觀察時辰之變化。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單壺泄水型沈箭漏。從壺的高度分析該壺很小,從壹壺水裝滿到泄放結束估計不足壹個時辰或壹、二刻鐘,壺中水量排放從滿壺到淺,先後流量不壹,故其計時精度不會高,它不能做為天文儀器,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粗略的時段計時工具。 1958年大躍進期間,陜西省興平縣磚瓦廠工地上挖土制瓦時發現了這件銅漏壺,同時還有銅帶鉤、五株錢、陶器等物,據專家考證,認定西漢中期之物。故稱“興平銅漏”。 興平銅漏壺現收藏於陜西省茂陵博物館。

興平銅漏,園筒形、素面、上有提梁蓋,下有三足,壺底端突出壹個水嘴(見圖4)。通高32.3厘米,壺蓋直徑11.1,蓋沿高1.7厘米。梁、蓋的中央有正相對應的長方形插孔各1個,用以穿插時辰的標尺。壺身口徑10.6厘米,高23.8厘米,嘴長3.8,口0.25厘米,其內徑園筒形,外園柱形,與壺壁連接呈漏鬥狀,水從嘴孔流出。此外,在筒內出水嘴處有壹緊貼在筒壁 上的雲母片,直徑約4厘米,呈不規則的園形。 千章銅漏是1976年在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沙丘內偶然發現的,現收藏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該漏壺的壺內底上鑄有陽文“千章”二字,壺身正面陰刻“千章銅漏”四字。此漏壺是西漢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四月在千章縣鑄造的。後來又在第二層梁上加刻‘中陽銅漏銘’。中陽和千章在西漢皆屬西河郡。

千章銅漏,通高47.9厘米,壺身作圓筒形,壺內深24.2,徑18.7厘米。近壺底處下斜約23度的壹斷面圓形流管,管上斜長8.2,下斜7.2,根徑2.4,端徑1.8厘米,近管端處有壹凹槽,管端有徑0.31厘米小孔。壺身下為三蹄足,高8.8厘米。壺蓋高3,徑20厘米。蓋上有雙層梁,通高14.3,邊框寬2.3厘米。第壹層梁、第二層梁及壺蓋的中央有上下對應的三個長方孔,壺身總重量6250克,壺蓋2000克,全壺總重8250克。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致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仿佛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鐘,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誌來報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