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早年卡帶隨身聽的絕佳音效現在找不到了?
那 科技 感的線控,纖薄的機身,實用的外掛,帶個耳道突出的耳塞,無不讓我興奮。
第壹次用他聽歌簡直無以名狀,底噪抑制,歌間靜音,自動翻面,快速上壹首下壹首。。。
音質是震撼的,在那以前真的沒聽過這種音質。清晰的唱腔,富有彈性的低音,關鍵是,低音強了,其他東西還是很清楚!
現在的前端和耳機都是比較好的,音質絕對是更上壹個臺階,可是當初那種震撼是沒有了。
前幾天升級了有平衡口的前端,還是小小的興奮了壹下,不過和上面的感受不能同日而語。
在數字音樂統領全球音樂產業的今天,我們的聽歌方式已經和十幾年前有了巨大差別。如今是移動設備的時代,手機成為了絕對的主流,對音質有更高追求的用戶則選擇HiFi播放器。而曾經帶給70和80兩代人無限回憶的磁帶,已然成為了壹段 歷史 。
如果妳用過磁帶,那麽妳
至少已經到了奔三的年齡,如果在妳家裏還能翻出幾盤磁帶,那麽妳的孩子也許都會打醬油了。80後是受磁帶影響最深的壹代人,我們從小所能接觸的音頻設備就是錄音機和磁帶,後來又有了Walkman和“打口帶”。如果妳也曾有過為了讓隨身聽省點電,用鉛筆手動倒帶的經歷,那麽恭喜妳,我們都老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世界上第壹盤磁帶早在1928年就誕生了(由德國人研發),之後陸續誕生了磁帶錄音機、雙聲道錄音技術、多軌錄音技術...但磁帶和錄音機的體型壹直都很巨大,無法實現便攜。直到1963年的8月30日,改變磁帶(音樂)產業的飛利浦公司,為世人帶來了第壹盤小磁帶,音樂也第壹次可以裝進口袋裏了。
隨著5年後(196
8年)全球第壹臺隨身聽的誕生(飛利浦el 3302),正式開啟了磁帶40年的輝煌 歷史 ,當然還有兩代(三代)人滿滿的回憶。不管妳有沒有用過磁帶,今天我們都將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重溫那壹盤磁帶的故事....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進如了二十壹世紀, 科技 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首先是MP3的出現迅速取代了卡帶隨身聽,因為其具有體積小、攜帶方便等很多因素而被人們喜愛。
之後,手機的出現,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出現,又迅速的取代了MP3,智能手機功能更多,播放歌曲,播放視頻,打電話,迅速滿足了廣大客戶的需求。而且,智能手機發展到現在,尤其是從2016年開始,許多聽歌軟件開始收費,流行的歌收費,好聽的歌收費,經典的歌收費,下載個高品質的歌還需要開個會員。
所以說,不是絕佳的音效找不到了,而是需要花更多的錢了。不過,也許卡帶隨身聽也是壹種回憶,畢竟也承載了那幾代人的回憶。回憶的歌曲是最好聽的吧……時光壹去不復返吶
因為模擬設備成本太高,磁帶和播放設備都比數字產品高很多倍,壹張CD唱片制造成本幾毛錢可以了,但是壹盤優質磁帶成本是CD的很多倍,很多人以為CD比磁帶好聽其實是錯了,優質的磁帶音質比CD好,因為市場上劣質磁帶導致了人們對磁帶的誤解。
磁帶是模擬信號聲音是連續的,聲音沒有那麽冷。說磁帶不如CD好聽的朋友肯定是沒有聽過優質磁帶和優質播放設備播放磁帶的聲音。如果聽過開盤機和金屬帶的聲音您會馬上否認CD是最好聽的。
機械部分成本就是mp3播放器的好多倍
真是服了,第壹次聽到有人說卡帶的音效好…………很懷疑請問者是否聽過磁帶機。還記得1990年,第壹次聽CD機,那個驚艷啊,下巴都要掉下來了,音質好了不止10倍……如果壹定要說磁帶的音質好,也是有的,那就是錄音棚裏的原盤,可稱大餅子,臉盤那麽大的那種…………
回到音質變差的問題,應該是由CD抓軌後壓縮而來的MP3,因為存儲空間和網絡傳輸的問題,文件被壓縮了,音質折損了很多。無損音質大概要40M壹首歌。
但並非下載了無損音樂,妳就能聽到好音樂,普通電腦裏的聲卡,對音質的折損,也貢獻了壹半的力量,真正好的聲卡,和壹張好顯卡差不多價錢,誰的個人電腦,會裝千元以上的聲卡啊…………還要配套的功放和音箱
我覺得題主的困惑,更多是入骨的情懷,還有那年代聽音樂的低起點。老壹輩是聽著中波和FM收音機過來的,自然覺得卡帶機音質更好些…………
“現在電子產品那麽先進,音效卻是不及當時”,這是壹個偽命題。首先,我是壹名音響發燒友,更是壹名DIY發燒友,超過30年的發燒經驗,從以前模擬時代的磁頭放大器到數碼時代的DAC解碼器、晶體管前級、電子管前級、晶體管後級、膽石後級、信號線、喇叭線、音箱都能獨立設計並制作,模擬年代,用松下的AN360制作的磁頭放大器,打敗眾多的名牌廠制機而贏得口碑。
但磁帶模擬設備有致命的弱點,本底噪音非常的大,普通的機器的信噪比只能達到30-40db,優秀的50左右,頂級的錄音棚設備也不會超過70;動態比較差、失真比較大,即使用上廉價的杜比B或昂貴的杜比C系統也未能取得好的效果,天價的杜比A系統只能是錄音棚設備,磁帶系統太容易受影響了,磁帶的質量、磁頭的磨損、清潔度、方角位及錄音等等都會損害音質,我收藏的帶子中音質最好的是壹盒飛利浦出的保羅-莫裏哀音樂和寶麗金出品的壹些帶子,但也只能是封存收藏,1996年以後再沒聽過磁帶。
有人會說:認為磁帶不如CD好聽的,肯定是沒有聽過優質磁帶和優質播放設備播放磁帶的聲音,如果聽過開盤機和金屬帶的聲音會馬上否認CD是最好聽的。這種說法其實也不準確,應該說頂級的模擬系統和頂級的CD機都能完美的還原聲音,優秀的CD機,妳也絕對聽不出所謂的數碼聲。家用磁帶機的聲音,其實將普通CD機將高低音進行衰減後差不多或更差,現在玩家用磁帶機的只是壹種情懷,但聲音確實不敢恭維,就像人捂住嘴蹲在地上唱歌的感覺,玩開盤的也只是擺顯,只是有客人來的時候讓妳聽壹會兒,試問有多少人每天都會聽開盤機2-3個小時的?軟件有多少?來源又如何,難不成是通過CD轉錄的?那就更可笑了。
當然,廉價CD機的聲音確實存在很多缺陷,但不能就此武斷地認為CD機比不上磁帶的聲音,有動手能力的發燒友,完全可以通過合理摩機對CD機提升,在我的摩機經驗裏,最能獲得完美效果的是飛利浦950-951,解碼是DAC7,也就是SAA7350+TDA1547,沒摩過的,只能用中規中矩來說,高音不刺耳,低音不渾濁,人聲也比較自然,但給人的感覺總是不到喉不到肺,總缺點什麽,但英國的deltec公司同樣的卻在10萬元人民幣以上,關鍵來說不是1547不好,而是用不好,1547芯片不但左右聲道獨立,並且數字和模擬的電路都是獨立的,用同壹個電源為這麽多電路同時供電,當然出不了好聲音。
我現在用的系統是飛利浦CD951(加四個變壓器摩過,兩個為模擬輸出的左右聲道,壹個為TDA1547解碼芯片的數字供電,壹個為TDA1547的模擬供電,全部使用有源伺服電源,機內所有跳線全部用特氟龍外皮的單支銀線換掉)+自制的膽前級(SRPP電路,分體電源,四個變壓器,左右聲道高壓240伏穩壓各壹個,燈絲左右聲道各壹個,國產的6N11J已能獲得完美音效,淡淡的聲音更有磁性)+自制的晶體管後級(兩個變壓器左右聲道獨立供電,差分輸入,輸出管2SC5200、2SA1943,無保護電路,開機無沖擊)+自制兩分頻實木全封閉音箱(低音為惠威的D6,高音為鋁帶,分頻器自制,經過近壹年的調試取得完美效果),所有信號線、喇叭線全部用單支特氟龍外皮的銀線編織,全套系統輕松挑戰10萬元級設備,也絕對沒有什麽數碼聲。
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美化過去,不管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壹在於,那是我們的過去,哪怕那時候並不太好,但那畢竟是我們小時候的經歷,或者,那是我們的青春——而小時候或者青春總是美好的。
問題中說卡帶的效果音效絕佳,比得過現在的音響設備,我不敢茍同。
客觀上說, 科技 進步是硬道理,如今的好耳機和好音響,其效果肯定遠遠超過當年。只不過我們現在幾乎沒有機會再聽到卡帶隨身聽,就想象那種音效非常動聽。
不過有壹點我相信,卡帶隨身聽最早給人的耳力上的沖擊是巨大的,這種沖擊真的有可能勝過多年之後再聽其他耳機。
在聽到隨身聽耳機之前,我們聽到歌曲都是通過廣播和電視,我們的耳朵從來沒有那麽近距離地聽到歌曲。而當那些熟悉的旋律響起,但卻是近距離沖擊耳膜的時候,我們的體驗是從來沒有過的,因此也是印象極深的,以至於多年之後想起那壹刻,仍會感覺到壹絲絲震撼。
我還清楚地記得自己第壹次用隨身聽耳機聽歌的時刻。我在上初二,有同學拿來壹臺隨身聽,課間時候他讓我戴上聽聽,說妳感受壹下是什麽效果。戴上耳機,按動播放鈕,音樂噴薄而出,就好像要將人包圍和融化,那壹刻我才認識到,原來還可以這樣聽歌。
依我們那時候的物質條件,現在來看那臺隨身聽和耳機都非常廉價和低級,但它給當時眼界不夠的我們的確帶來了全新收聽感受。但如果說起實際效果,它比現在的靜噪耳機不知差了多少級別。
妳可以肯定主觀上舊時的美好,但也要承認客觀事實。
我來回答壹下這個問題,本人是壹個數碼愛好者,也算壹個窮燒,關於絕佳音效現在找不到這個問題,我覺得吧,很大壹部分就是情懷在作祟 1’ 實物拍攝,手機像素不高,望大家包涵,我得休閑小玩物SONY r900+美國ue5限定 +泰坦尼克原版md 壹個人時常常靜聽壹會 因為年代久遠,有些新燒友壓根沒有接觸過md,因為在數字音頻播放器中,MD播放器壹直屬於比較小眾的部分,而MD隨身聽對於90後出生的發燒友們恐怕更是沒有太多接觸的機會。但MD確是壹個在存儲、音頻編碼、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產品,今天回頭來看MD產品,它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壹個改革的先行者,它兼有錄音和放音功能,將壓縮音頻引入唱片工業[雖然很有限],本身尺寸小巧,穩定性出色便於保管[被用於廣播等工業應用]。但技術日新月異,MD本身的核心技術決定了它的前景非常有限。MD因為采用的ATRAC壓縮算法(全稱AdaptiveTRansformAcousticCoding)利用了人耳的遮蔽效應原理,所以音質直逼CD(小插曲:研究顯示,當人耳同時聽到兩個不同頻率、不同音量的聲音時,音量較小的那個會被忽略。它將聲音訊號以頻率響應軸分成52個區段(在低頻時分割較細而在高頻時分割較粗),而在同壹時間裏面,音量較小的某些頻率段會被忽略不予記錄。利用這種原理,ATRAC可以將錄音的資料量壓縮為原來的五分之壹)。所以md是僅次於cd得好音源
2 再來說壹下mp3 本人喜歡搖滾,所以聽搖滾就是rio+銅渦輪,因為Rio Karma除了支持常見的MP3和WMA格式之外,新型的OGG Vorbis格式和可以逆壓縮的FLAC格式也是得到了支持,但mp3終究是mp3 目前大家知道最多的是儲存在電腦裏的MP3音樂文件。其實我們仔細比較壹下CD音軌上的音樂與MP3格式的音樂就可以發現,采用目前最常用的128Kbps采樣的MP3格式的音樂所占用的體積大約是CD音軌音樂所占用記憶體體積的1/10,也就是說MP3壓縮格式是對CD音樂進行了1:10的有損壓縮。 而且與標準ATRAC算法所不同的是,MP3算法省略了很多人耳能聽到的高頻聲音,因此MP3的音質總是略顯幹澀,這就是為什麽大家常說MD的音質好於MP3的由來。但是,若不是追求極端音質,這種格式上的音質差別將是微乎其微的。 以上是我得壹個小回答,總結壹下,其實就是每個人發燒程度不同而已。個人感覺才是王道。差別是有,但隨著 科技 技術越來越發達,好器材加好設備,絕對比幾十年前的要好!
另外還有壹篇關於此爭論的小文,摘自豆瓣可以參考
聽覺發生了變化。
原來的隨身聽有卡帶機、cd機、md機、後來有mp3播放器,現在的手機,大磚頭神器。
為什麽會覺得卡帶的隨身聽音效好呢?
原來的低音效果刻意加濃了。
再說以前聽的是老音樂,重在旋律。
磁帶使用的模擬信號,而現在妳大部分能聽到的都是數字信號。
什麽是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呢?簡單來說,每個人說話都會形成聲波,就像壹條上下波動的線,將這個波動的線記錄下來,重放就是整個錄音回放的過程。
模擬和數字的差別在於,模擬信號(analog)的記錄方式是記錄整個波形。數字信號(PCM)是在壹秒內采樣44.1k次,即將波形分為44100等分,記錄每個等分波形的上下幅度存儲。模擬信號的缺點是還原和記錄都容易失真,因為現有的技術無法完全還原采錄和回放。數字信號可以直接通過壹個個數字還原波形,但這個波形仍然是階梯狀,不平滑。即使回放100%,錄制的缺失就是永遠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