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中國,妳有什麽歷史感悟?
因此,技術只需要我們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總是可以總結出來的。但科學卻不同,科學不僅需要實踐,更需要我們有壹種精神---求知的精神,認識事物的內在原因,而非只知道外在現象的精神。
為什麽中國沒有象古希臘那樣醞釀出科學精神?我認為最根本的是地理環境決定的。
如果我們隨意地查看壹下歐洲和中國的海岸線,可以發現,歐洲的海岸線犬牙交錯,且近海島嶼眾多,更重要的是有壹個不是很大,人們很容易征服的地中海,以及也不是很大的大西洋,這樣由近海島嶼、再到地中海,近而橫渡大西洋,使得歐洲的航海經驗有壹個由近而遠,由落後而先進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使得歐洲的航海技術領先於世界,先進的航海技術推動了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又推動了工業革命。而中國的海岸線平滑有序,近海幾乎沒有大的島嶼。東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西部是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西北部不是沙漠就是茫茫大草原,南部不是高山也是大海。這樣壹種四面楚歌的地理環境,都是人類無法迂越的屏障,茫茫的大平洋,出去壹個死壹個個,誰還會想著去發展航海技術呢?同時,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又有適於農耕的平原,使得人們不必要到外面爭奪資源,通過自給自足就可以生存得很好,天然的屏障外界也難以攻入,當然中國人就只要發展農耕技術而成天窩裏鬥就可以了。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麽農業文明如此先進,又有窩裏鬥的國民性的原因。歐洲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形成眾多競爭的小國,中國封閉的地理環境則有利於形成大壹統的帝國,從而也決定了兩個區域不同的發展軌跡。
按地理環境對人類的適應程度來化分,可以分為優良、適中、惡劣三類。太優良的地理環境會使人類較多的關心社會問題,而非自然問題,因為優良的地理環境較容易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他們不需要將大部分精力用在考慮怎樣認識自然、怎樣從自然中獲取更多食物的問題上,他們的主要問題在於考慮社會問題、考慮如何將社會治理好的問題。中國的地理環境就是對農業文明極度適應的地理環境,黃河流域有寬闊的適合農耕的土地,黃土是比較松軟的土。中國文明擁有許多這方面的特性,中國的哲學家幾乎全都是社會政治學家,他們並不熱衷於自然問題,他們關於的是治國安邦的問題。中國的哲學是壹種入世的哲學,中國人較少有真正的宗教感情,他們關心的是世間的生活而不是對天國的期望。中國的文化非常註重飲食,也比較鋪張浪費,在物質生活方面具有縱欲的傾向,這與我們的地理環境能較容易滿足我們的生活有關。
太惡劣的地理環境會使人們對自然充滿恐懼和害怕,會使他們的哲學產生較多的超自然的幻想和期望成份,太惡劣的環境滋生的是出世的哲學,而非世間哲學。印度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印度哲學的基本精神就是認為人世間是苦的,擺脫的方法是出世。印度的哲學是壹種禁欲的哲學,為什麽要禁欲?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難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不得不禁欲呀!
只有適中的環境才會使他們既在壹定程度上關心社會問題,又在壹定程度上關心自然問題---是審慎的關註而不是對超自然的幻想和期望。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我認為這是古希臘能夠醞釀科學精神的根本原因。
如果說惡劣的地理環境不適合人類的發展,這是所有人都會贊同的。但是說優良的地理環境也不利於人類的發展,恐怕沒有多少人相信。但是事實正是這樣。比如,現今還存在的許多處於原始社會的民族,他們之所以停留在原始社會階段、沒能繼續發展,就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較優越,使他們產生了進化的惰性,或者更準確的說是產生了相對於他們所適應的環境的進化的定向性。
事實上,宇宙中的所有事物的發展都符合這壹規律。壹種優越的環境雖然會使生活在該環境中的事物,在該環境中取得極大發展,卻無助於該事物向更高階段發展。只有介於優越的和惡劣的之間的恰到好處的環境才最有利於該事物的發展。
中國文明之所以停留在農業文明階段,而不能自發的進化到更高級的工業文明階段,正是由於古代中國地理環境對農業文明的極度適應性造成的。我們不得不悲觀的說,中國地理環境的優越性使她創造了最為優秀的農業文明,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使得她只能停留在這壹階段而不能自發的進入到工業文明階段。西方文明正因為她的環境並不是最適合農業文明的,而使得她沒有創造最優秀的農業文明,但她的文明裏卻有向更高階段的工業文明進化的種子---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在古希臘中後期已幾乎完全形成,我們有必要仔細研究壹下西方近代科學產生的幾大重要因素。
首先是中世紀作為教條主義的亞裏斯多德體系,亞裏斯多德建立了壹個十分龐大的科學哲學體系,當然他的體系並非嚴謹的科學理論,而更多的是哲學家的領悟。眾所周知,他的很多觀點都是錯誤的,比如他認為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壹個物體如果沒有力的持續作用,它將靜止下來。但重要的不是他的觀點的錯誤,而是他提出了有意義的問題。試想如果根本沒有人提出問題,那更不會有人來解決這個問題。壹個問題壹經提出,如果這是壹個有意義的問題,解決的人會很多,雖然很多人可能給出錯誤的答案,但最終會有人給出正確答案。亞裏斯多德的作用正在此,他的龐大的科學哲學體系其實就是壹個龐大的問題體系,他給出的答案許多都是錯誤的,但只要有人糾正了他的錯誤,這個體系就會變成壹個十分嚴謹的有價值的正確體系,牛頓的體系其實就是對亞裏斯多德的錯誤的糾正,但體系本身是壹致的。壹些人常說中國古代存在發達的科學,但問題在於中國有誰象亞裏斯多德那樣鮮明的提出了這個觀點---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壹個物體如果沒有力的持續作用,它將靜止下來。我們都是將這個觀點當作非常明顯的事實來看的,而非象亞裏斯多德那樣上升為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永遠不會出現類似伽利略、牛頓這樣的糾正這壹錯誤的學者,所以我們永遠得不出牛頓的科學體系---最基本的科學體系,所以我們永遠無法自發產生科學這壹花朵,從而也無法將手工業發展為工業。中國沒有從農業文明階段進入工業文明階段的根本原因就是如此。
其次是伽利略的觀察和實驗方法,亞裏斯多德的觀點可以說是哲學對自然現象的領悟,而非象伽利略那樣通過仔細的觀察、實驗和研究得出的結論。這是他的很多觀點都是錯誤的根本原因。亞裏斯多德說,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壹個物體如果沒有力的持續作用,它將靜止下來。如果我們不經過仔細觀察和實驗,我們每個人都會得出亞裏斯多德的結論。伽利略的觀察和實驗方法的作用就是排除壹些外界幹擾因素---比如摩擦力,而專註於特定的研究對象,從而保證研究的可靠性和正確性。伽利略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是糾正亞裏斯多德的錯誤結論,而得出正確結論的正確方法。
最後是歐幾裏德幾何學的公理體系。歐幾裏德幾何學象壹座明亮的燈塔,照耀著西方科學研究之路。與歐幾裏德幾何學中的幾何知識相比,更重要的不是這些知識本身,而是她提供的方法---公理體系,用從公理中推出定理、再推出各種推論、結論的方法來構建嚴謹、正確的體系,從而保障各知識的關聯性和正確性。至從歐幾裏德幾何學建立之日起,西方學者壹直將她當作楷模,他們希望壹切知識和學科都能象歐幾裏德幾何學那樣建立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公理的基礎之上,然後通過嚴謹的推理得出正確的命題、結論。亞裏斯多德雖然建立了壹個龐大的科學哲學體系,但是這個體系不具有嚴謹性,各觀點之間不具有嚴謹的論證性。這種體系還是屬於哲學家的領悟體系,而非科學家的論證體系。如果說伽利略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是糾正亞裏斯多德的錯誤結論,從而得出正確結論的方法,那麽歐幾裏德幾何學的公理體系則是保障體系本身的嚴謹性的方法。正是這兩點完全解決了亞裏斯多德科學哲學體系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得出了正確的體系---牛頓科學體系。牛頓科學體系首先是以運用伽利略的觀察和實驗方法得出的牛頓三定律(公理),然後通過推論推出各定理、結論,從而構建的龐大科學體系。牛頓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體系>中是完全仿照歐幾裏德的公理體系寫的。
李約瑟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產生現代科學,是因為中國人重實用,而輕分析。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官僚體制最初非常適宜科學的發展,位它卻阻礙了重商主義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它無力把最初推進科技發展的工匠們的技藝和發明,與學者們發明的數學和邏輯推理方法結合在壹起,使科學的發展超越工匠個人的活動,過渡到壹個以數學和邏輯為基礎的新時代。
希臘人思考物質和自然,他們是人思辯的角度切入的,包括原子論,雖然這與現代原子論有著很大的區別。可以說希臘哲學是思辯的產物,它是從單純的邏輯上去想問題,是關於自然的學說。所以,為什麽希臘人能夠在數學上、幾何上做出偉大的貢獻。這和他們地處壹隅,處於多種文化交匯的中心有關。大家知道,希臘在愛琴海邊,它的周圍有不少很近的島嶼,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那時候盛行城幫制,行政單位都是各個非常小的城幫,在比較小的文化單位裏面,比較容易形成思想群體。而且沒有那種大壹統的控制,各種思潮便會湧生。
在這壹點上,中國與希臘不同,中國的統壹局勢比分裂局勢的時間多出二分之壹,總體上說來,是統壹比分裂的情況多壹些。而中國雖然在很長的海岸線,但附近並沒有非常多的島嶼。我曾經去過浙江和江蘇,當地人如果想到對方的省去,往往會選擇內陸行走,而不會坐船前行。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麽長的海岸線對於交流並沒有很大的益處。中國的歷史也正好證明了這壹點。最為值得欣賞的思想自由的年代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生活是多麽值得想往,這和當時的各國分立、列強並存的態勢有關。中國真的太大了,並不利於偉大思想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