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鐘馗畫的歷史淵源
探究靈璧鐘馗畫的淵源,最初由軒轅黃帝首創的驅邪儺舞中的方相氏衍化嬗變而來,是正氣戰勝邪惡的精神支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
唐明皇夢鐘馗捉鬼,詔吳道子繪鐘馗,吳道子奉詔作畫,“立筆圖訖以進”,與明皇夢中鐘馗“極 肖”。
壹方面說明吳道子畫技高超絕倫,另壹方面則說明吳道子與唐明皇心中都存在著壹個能驅鬼的“鐘馗形象”。
這個形象不是唐明皇夢中造出來的,而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現實生活在其夢中的曲折反映。
鐘馗畫雖由唐代吳道子首創,但靈璧鐘馗畫卻紮根於民間。
以吳道子的“鐘馗樣”為粉本,構成傳承有續的經典繪畫,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壹直發揮著重要的精神文化功能。
五代末畫家石恪生性不羈,畫筆豪放,擴大了鐘馗題材的情趣。
同時期畫家孫知微,性高潔出俗,嘗作畫寓意。
繼吳道子之後,至宋元祐年間靈璧置縣時期,便有壹批民間畫家雲集靈壁,初步形成鐘馗畫(民俗畫)藝術中心。
北宋畫家楊斐所繪鐘馗,深得吳道子之韻,氣勢偉岸。
後居淮楚,與靈璧畫家友情甚篤,因傳道子之法,為靈璧鐘馗畫奠定了敦厚的基礎。
南宋淮陰畫家龔開,入元不仕,喜作鐘馗墨鬼,丹青酬和,妙趣橫生。
靈璧本土畫家深受其影響,鐘馗畫風為之壹變,形象怪誕,風格新奇。
宋代以後,善畫鐘馗者日漸增多,較著名的有涿郡人高益,北海人李雄;元初畫家龔開的《中山出遊圖》、顏輝的《元夜出遊圖》最為生動。
另外,可見到作品的畫家還有南唐畫家周文矩、後蜀黃笙、宋代董源、程坦、馬遠,元代錢選、王蒙等。
明清時期畫家的作品較為常見,除民間收藏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和地方館皆有館藏。
較有代表性的畫家有明初畫家葉澄、戴進、朱見深、仇英等;清代有蕭晨、佘丹山、羅聘、華巖、徐白齋、錢慧安、沙馥、任頤……等等。
清初時,指畫家高其佩出任宿州知州,時靈璧為宿州所轄,常有往來,對靈璧鐘馗畫家大加扶掖,致使靈璧鐘馗畫創作水平整體得以提高。
清人齊周華在《名山藏畫副本·鐘馗像贊》中贊道:“由吳道子畫能通神也,無如天下傳寫,漸失其真,惟靈璧所畫,往往不失吳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
歷經千百年後,靈璧鐘馗畫之盛況尤甚於清代的靈璧古城內,畫店林立,畫商如雲。
清乾隆年間《靈璧誌略》稱:“每歲可售數萬紙”、“畫工衣食於斯”,記載了當時靈璧鐘馗畫藝術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