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潭底幹枯成塊狀是怎麽回事
日月潭潭底幹枯成塊狀是怎麽回事
日月潭潭底幹枯成塊狀是怎麽回事,說到日月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日月潭是個很美的地方,潭水清澈見底。但有關報道說日月潭迎來了幹旱危機,那麽日月潭潭底幹枯成塊狀是怎麽回事?
日月潭潭底幹枯成塊狀是怎麽回事1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壹名臺灣網友日前在社交平臺分享“日月潭伊達邵”的照片,畫面可見,幹枯的湖底寸草不生,看上去壹點水份都沒有,土色地面龜裂成細小塊狀。
震撼的畫面讓不少網友直呼,幹旱好可怕,臺媒稱,這壹畫面與3月底日月潭缺水的景象相比,有天壤之別。當時,日月潭雖被網友戲稱是“日月草原”,但潭底還看得見濕潤的淤泥和剛冒出來的雜草。
日月潭最新慘況曝光後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清明連假連壹滴雨都沒下真想哭”“好難想象變成這樣”“好嚴重……幹旱好可怕”。也有網友見狀直呼:“以往都是泳渡日月潭,感覺今年可以改辦路跑活動。”
日月潭為什麽枯了
據了解日月潭幹涸見底的原因是臺灣省面臨56年來最嚴重缺水危機,由於臺灣地區的旱情加劇,日月潭的水位已經下降了十二米左右,導致了不僅碼頭航運受到嚴重的影響。
而日月潭底垃圾更是大量的祼露了出來,而當地的民眾由於影響美觀、散發惡臭、容易滋生蚊蟲等原因號召了當地數百民眾自發的對日月潭底裸露出來的垃圾進行了清理。
但是臺灣明明處在我國東南沿海,受季風影響降雨量十分充沛,為什麽日月潭還是幹枯了?
根據統計,臺灣省每年的水資源總量大約是641億立方米,但能利用起來的總水量大約只有207億立方米,僅占全部水資源的三分之壹。
而且,臺灣的地形地貌也缺乏大型湖泊來存儲淡水資源,比如最大的湖泊日月潭,雖然名聲在外,我們小學課本上就有描述。
但實際日月潭面積不到8平方公裏,平均水深不到20米,只比杭州西略湖大壹點點而已(西湖面積6.38平方千米)。
所以,臺灣省空有豐富的降水量、河流水量,但卻無法有效存儲,只能眼睜睜看著其流向大海。
日月潭潭底幹枯成塊狀是怎麽回事2日月潭為什麽幹枯?日月潭潭底幹枯成塊狀是真的嗎?日月潭是臺灣非常著名的壹個景點,每到節假日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前去日月潭打卡。
然而今年日月潭卻遭遇了壹場幹旱危機,據報道稱日月潭潭底幹枯成塊狀,已經看不出任何湖泊的跡象。
日月潭為什麽幹枯
近期據臺灣媒體報道,由於臺灣地區的旱情加劇,日月潭的水位已經下降了十二米左右,導致了不僅碼頭航運受到嚴重的影響。
而日月潭底垃圾更是大量的祼露了出來,而當地的民眾由於影響美觀、散發惡臭、容易滋生蚊蟲等原因。
當地的主管部門表示日月潭是知名的觀光景點,而隨著水拉降低導致了潭底的垃圾裸露,現在日月潭像極了垃圾場,這不僅讓前來遊玩的遊客感覺不好從而影響當地的旅遊產業。
也容易造成蚊蟲滋生,並且在日曬後傳出陣陣惡臭,令當地的居民苦不堪言,而隨著當地民眾自發整理日月潭周邊的環境,目前日月潭的環境已有所改善,但是仍有許多的陳年垃圾還在等待清理。
臺灣南投縣渡船遊艇公會理事長表示目前伊達邵碼頭水位僅剩2公尺,而船舶停靠碼頭至少需要1.5公尺的水位,所以如果水拉持續的下降下去,那麽將造成船舶擱淺,這也將嚴重的影響當地的旅遊產業。
當地的政府和主管部門已經開始協調電力公司及日月潭風景管理處等單位開會商討廢棄物清理及碼頭觀光的事項。
同時號召政府部門公職人員要響應地方凈潭活動,所以已經有近百人卷起衣袖參與到撿垃圾當中,以加速廢棄物清運的進度,還給日月潭幹凈的旅遊環境。
臺電大觀發電廠表示,臺電預計於四月份以合約的方式請清理公司開始清運,主要處理區域以日月潭限制水域為主。
預計會以吊掛方式移除大型潭底廢棄物,另排砂清淤預計將於今年低工始實施,並主要將於夜間進行,降低對旅遊產業的影響。
幹旱缺水的.解決方法
1、加強全民水危機意識的教育,牢固樹立長期抗旱思想,把節水作為壹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建立節水型農業、工業和社會。
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樹立起強烈的水危機意識,徹底改變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觀念。把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提到重要議事日程,這是做好抗旱減災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
像西北地區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區修建蓄水塘壩,黃淮海地區和東北平原地區發展井灌及平原水庫等小型水利工程。
深耕輪作、耙磨保墑、稭桿還田、地膜覆蓋、增施有機肥等旱作農業技術;積極推廣使用“旱地龍”等抗旱劑、種子包衣,以及其它壹些生物和化學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預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統和抗旱物資儲備制度,提高對幹旱災害的應急響應能力。
加快建立面向全國的抗旱信息系統,形成由中央、省、市、縣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網絡,集旱情監測、傳輸、分析和決策支持於壹體,涵蓋水情、雨情、工情變化的各種相關因素。
能及時準確的旱情和抗旱信息,準確評價幹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建立抗旱物資貯備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經費下撥過程緩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滿足了“壹旦需要,隨時調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規範抗旱行為;探索旱災保險機制,保障農業持續穩定發展。
近幾年的抗旱實踐表明,單純依靠行政手段解決水量分配、規範用水秩序、經濟補償等各種水事問題難度越來越大,已經很難滿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將這些矛盾納入法制軌道來調節,使抗旱工作更為規範和高效;
個體農民自身抗災能力極其有限,應對幹旱風險,迫切需要將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引入到抗旱減災領域,建立旱災保險等風險轉移機制,有利於分擔各級政府 財政壓力,也可在分散和轉移旱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