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自然現象的發現和想法
春暖花開之際,人們的視野裏滿是五彩繽紛,香飄萬裏;秋風瑟瑟之際,人們的視野裏盡是衰草枯枝,黃葉遍地。因此而引發了許多美妙的詩行,而用眼睛看到的微乎其微,實際出於心靈視野的不計其數。
富於想象的人,他的心靈能看到、感受到的,遠遠超過他的眼睛所能看到的範圍。人們說:心靈是壹扇窗、壹盞燈,它打開了,壹切豁然開朗;它點亮了,前途壹片光明。
在生命長戲的某壹個折子裏,每個人所處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心態就不同,所看到的視野範圍也就不同。時間在視野的領域裏是隱去身形的,歲月的流逝與光明的變遷也幾乎無跡可尋。原因只有壹個,心靈是壹塊凈土,無論歷史怎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凈土。
視野,表面上用眼睛去觀察,而內在用心去感悟。壹朵花該雕謝它就會雕謝,壹片葉該飄落它就會飄落。這些看似平常的東西帶給人們的卻是什麽呢?畫家眼中,它是美麗的畫卷;作家眼中,它是生動的故事;詩人眼中,它是瑰麗的詩句。而凡人眼中,這就是壹種自然現象。
生活中許多細節,不是每個人都能感悟到的,不是走能走入人的視野中的。正如有些人心中有故事卻不能講故事壹樣。孰不知,我們就是生活在故事中的人。那些晶瑩剔透的片段,那些回味無窮的瞬息,都在我心靈裏留下了壹席之地。
議論文:
視野
時下,在青少年之中很流行壹個叫做“臭屁”的詞,有些上了年紀的媽媽桑可能不理解,其實這是壹種偏義詞組活用作形容詞的詞類活用現象,大約都來形容狂妄與自大。我們現在經常會聽到某些天才少年口出狂言,“某某某算老幾,克林頓都誇我長得帥”或是“全世界最有文采的帥哥就是我!”,凡是種種,不勝枚舉。當這些話如同潑出去的水般灑在地上之後,那個名曰“臭屁”的詞就開始連綿不絕了。
妳可別發笑啊,這世界上如此之人也還真是有的,尤其是在青少年之中,那些十七八歲的毛頭小子,乳臭還未幹透嘴巴就開始老三老四,口氣經常大得像要吞下壹頭牛,仿佛別人都是垃圾,就他壹人是人才,是國寶,是帥到想毀容的超級大帥哥。多數時候,當我遇到這些“大腕”,聽到那些氣勢磅礴的話語時,我都會頷首微笑,然後內裏毫不客氣地腹誹。
說到這裏,話題可能是扯遠了,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的來分析分析那些“天才少年”如何天才起來的原因,我們就不難發現,這正是“視野與胸襟”的問題。
當壹個孩子長到十七八歲的年紀,他的頭腦中就會逐漸形成自我意識,看待壹件事,也會慢慢的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僅僅滿足於他人為他所作的決定。他會尖銳地反駁他認為錯誤的事物,並且肆無忌憚,不顧場合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人的這壹時期由於具有這種特點,於是被心理學家稱做叛逆期,而叛逆的附庸產物,也就是狂妄自大。
為什麽我這麽說呢?因為孩子在這年紀,就好比是剛剛看見世界的小孩子。他們不懂得太多的東西(雖然他們以為自己懂得很多),他們的世界比較主觀,於是他們對壹些事情的想法也比較單純,比較喜歡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壹個狹小的視野,它裏面包含太多不正確的主觀想法,所以顯得蒼白無力。我們常常說:“越學,就越覺得自己不足。”孩子剛撥開混沌的天空,才看見第壹縷陽光灑在自己身上,自然是驕傲而自負的。
他們所有的視野還太狹隘了,所以他們的胸襟也是狹小的,他們以為自己最出色,他們不能容忍別人超越他們,他們不允許他們認為不正確的事物存在,那就是所謂的“看不慣”與“不順眼”。其實,彼時的“看不慣”與“不順眼”,待得時間的推移,會成為將來的“很自然”。
不錯,我認為時間是決定壹切的關鍵因素。妳永遠不可能要求壹個18歲的孩子擁有80歲老人的視野與胸襟——畢竟,他所經歷的事情還太少,他真的不了解什麽是“應該”,什麽是“不應該”,所以他根本不可能有虛懷若谷的胸襟。
視野的廣度,決定胸襟的廣度。因為壹個人的視野,壹個人的知識回縮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沈澱積累,而壹個人的學問經歷越多,他就越是謙虛謹慎,這是壹條永恒不變的至理名言,被無數的名家學者論證過。
於是孩子說自己天下第壹,他的天下大到他所了解的每壹個人,老人說自己很渺小,他的渺小基於“壹粒砂中看世界”。
盡管有的時候我們真的看不懂孩子們在得意什麽,盡管我們曾為此教導他們要內斂壹些,但是他們卻沒有聽,他們甚至罵我們,藐視我們,對我們不屑壹顧,但我們無需為此惱怒擔心,因為終有壹天,他們回來感謝我們。
不過孩子終是孩子,單純些總歸是好,這個年紀就應該最有個性,最特立獨行,如果那壹天在孩子的臉上都找不到誇張的表情,那無疑是壹種悲哀。
總之,視野與胸襟的關系,就好像孩子般的單純與成年人的老練壹樣,是會隨著時間,而質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