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誌亮多大了
倪誌亮(1900-1965),北京市人,畢業於黃埔軍校。中國***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
中文名:倪誌亮
國籍:中華人民***和國
民族:漢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00年
逝世日期:1965年12月15日
職業:軍人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信仰:***產主義
主要成就:榮獲壹級八壹勛章
榮獲壹級獨立自由勛章
榮獲壹級解放勛章
榮獲朝鮮人民民主***和國壹級國旗勛章
代表作品:《鄂豫皖蘇區紅軍歷史》
軍銜:中將
生平概況
倪誌亮,壹九二五年入黃埔軍校學習。壹九二六年加入中國***產黨。壹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廣州起義時被起義部隊開釋,遂參加了起義作戰。壹九二八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東北紅軍遊擊隊隊長,遊擊支隊支隊長,紅壹軍第壹師三團團長,紅四方面軍第十壹師師長,第四軍軍長,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兼紅軍大學校長,右路縱隊司令員,紅四方面軍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步兵學校校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壹二九師參謀長,晉冀豫軍區司令員,晉冀豫邊區遊擊縱隊司令員,軍委四局副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北軍區、嫩江軍區、嫩南軍區司令員,西滿軍區副司令員,東北軍政大學副校長,中南軍政大學副校長兼武漢警備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任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大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副教育長、教育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壹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大事年表
1900年生,北京人。讀私塾4年,15歲高小畢業後做雜貨店學徒。1917年春入皖系軍隊當兵,任過班長、排長。
1924年春入陜軍第壹混成旅炮兵營當文書。
1925年秋考上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接受革命教育。
1926年10月加入中國***產黨。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被逮捕拘禁。廣州起義時被起義部隊開釋,遂參加廣州起義。
1928年初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因病掉隊。3月去豫東南的新蔡縣,參加黨的秘密工作。5月任中***新蔡縣工委幹事。10月組織鄂東北紅軍遊擊隊,任隊長。
1929年2月任紅軍第十壹軍第三十壹師第三大隊大隊長。
1930年4月任紅壹軍第三十壹師第三大隊大隊長。6月至7月任紅壹軍第壹師第三支隊支隊長。同年8月至1931年1月任紅壹軍第壹師第三團團長。
1931年1月至10月任紅四軍第十壹師第三十壹團團長。10月至11月任紅四軍第十師師長。11月至12月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師師長。
1932年7月至1933年6月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壹師師長。
1933年7月至1934年12月兼任紅四方面軍彭楊軍政幹部學校校長。1933年7月至1935年3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紅軍第四方面軍總部司令部參謀長。參與指揮紅四方面軍開辟川陜革命根據地和各次反“圍剿”作戰。
1935年4月參加長征。同月至11月任紅四方面軍司令部參謀長兼紅軍大學校長。同年9月至1936年1月任紅四方面軍總部參謀長。
1935年11月至1936年1月任紅四方面軍總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
1936年3月至7月兼任金川軍區司令員。9月至10月任紅四方面軍步兵學校校長。到陜北後與抗日紅軍大學合並。
1937年1月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習,兼第壹科第二隊隊長。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8月至1938年12月任八路軍第壹二九師參謀長。
1938年2月負責組建晉冀豫軍區。3月至8月任中***冀豫晉省委員會委員,5月至8月任省委軍事部部長。4月起兼任晉冀豫軍區司令員。
1938年8月至1940年1月任中***晉冀豫區委委員、軍事部部長。
1939年秋任晉冀豫軍區司令員。後到延安馬列學院學習。
1941年6月調任中***中央軍委第四局副局長。1942年2月調中央黨校學習,任第二大隊大隊長兼黨支部書記,與徐向前合寫《鄂豫皖蘇區紅軍歷史》壹文。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華中代表團成員出席中***七大。七大結束後準備赴華中前線。8月中旬日本投降,遂轉赴東北。
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任遼北軍區司令員。
1945年12月至1947年5月任中***中央西滿分局委員。
1946年12月至1947年5月任常務委員。
1946年1月至3月任吉江軍區司令員。3月至5月任西滿軍區所轄嫩南軍區司令員。4月參加解放齊齊哈爾戰鬥。同年5月至1947年1月任嫩江軍區司令員、黨委副書記。
1946年7月至1947年1月任中***嫩江省委常務委員。
1947年2月至8月任西滿軍區副司令員。4月至8月任東北軍事政治大學西滿分校副校長。同年11月至1949年7月調任東北軍事政治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主持日常工作。
1949年5月至8月任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5月至7月任武漢市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同年7月至1950年8月任司令員。
1949年8月至9月任華中軍事政治大學副校長。12月學校改為中南軍事政治大學,仍任副校長。
1950年3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
1950年7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和國駐朝鮮大使,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起到軍事聯絡員的作用,受到朝鮮人民和金日成首相的贊揚,被授予壹級國旗勛章。1952年2月奉調回國。9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副教育長;
1955年10月至1958年11月任院黨委常委。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
1957年8月至1958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1965年1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同年1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建立外交關系
擔當首任駐朝鮮大使
1949年10月6日,中華人民***和國即同友好鄰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1950年1月,朝鮮駐華大使李周淵到北京赴任。而中國駐朝大使人選仍然在醞釀之中。此時,正有軍隊系統的倪誌亮等10位兵團級高級將領被抽調到外交部工作,準備作為出任駐外使節的主要人選,在北京接受外交培訓。
倪誌亮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著名將領。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黃埔軍校時期,他就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國***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參加了廣州起義。紅軍時期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之壹,先後擔任紅四軍軍長、紅四方面軍參謀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壹二九師參謀長、晉冀豫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期間,任遼北軍區及西滿軍區司令員,東北軍政大學副校長,等等。作為壹個軍事將領,倪誌亮在戰爭年代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指揮作戰有方,屢立戰功,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國解放後,倪誌亮又擔任中南軍政大學副校長兼武漢警備區副司令員,繼續在解放軍教育戰線上工作,為培養更多合格的軍政人才而努力。1950年初,正當倪誌亮努力抓教學工作時,中央來了調令,要他去北京做外交工作。剛接到調令時,倪誌亮有點犯難。壹是對外交工作相當陌生,二是擔任軍政大學的主要領導工作已有兩年,比較熟悉,抓起來得心應手,也想再幹出壹點新成績來。但是,作為壹名大革命時期就入黨的老同誌,倪誌亮還是把黨的利益放在第壹位,很快交代了軍政大學的工作,從武漢啟程前往北京,到外交部報到,壹見面,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就問比自己小兩歲的倪誌亮:“妳是位老同誌,對於這次工作調動,有什麽意見?”倪誌亮的回答幾乎與其他從部隊抽調來的高級將領如出壹轍:“堅決服從命令。不過,我對外交壹竅不通。”總理也還是那句話:“可以邊幹邊學嘛!”經過三四個月時間的培訓,倪誌亮由對外文壹竅不通的門外漢,變成了粗知外交禮節的新中國首批駐外使節之壹。
此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半年多,與世界各同的認知還有壹個過程,但仍有十來個國家同中華人民***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周恩來經過慎重考慮,最後選定倪誌亮擔任駐朝鮮大使。因為朝鮮是中國壹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中國***產黨與朝鮮勞動黨是關系密切的無產階級政黨,另外,朝鮮南北雙方因為黨派不同,政見也就不同,矛盾很深,所以,選好駐朝大使就具有了非同壹般的意義。自從被指定為駐朝鮮大使以後,倪誌亮就認真研究和關註起中國東北部的這個友好鄰邦了。當時,朝鮮半島的局勢很緊張。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囑咐倪誌亮要多關心朝鮮時局的變化。這時,由於戰爭年代的戰傷和哮喘病復發,倪誌亮不得不停止在北京外交學習班的學習。經周總理批準,倪誌亮回到武漢休養,準備康復後赴朝鮮正式上任。回到武漢後,倪誌亮邊休養,邊看書了解朝鮮向北雙方的矛盾,邊關註朝鮮北南雙方的時局變化。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早晨,朝鮮南北雙方的內戰終於爆發。朝鮮戰爭成了眼前世界上最大的熱點,作為友好鄰邦,中國不能坐視不管,於情於理都要支持朝鮮人民的正義鬥爭。在具體行動上,當務之急就是要迅速派出中華人民***和國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特命全權大使,以示支持。但是,大使倪誌亮仍在病中,外交部部長周恩來立即考慮應派臨時代辦入駐朝鮮。這時,聶榮臻代總參謀長向周恩來推薦了壹個合適人選,他就是準備到駐東德使團工作的柴軍武公使。柴軍武也即後來在中國外交界很有名氣的柴成文。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後,朝鮮人民軍攻占漢城1950年6月30日,周恩來緊急召見柴軍武。周恩來說:“不要妳去柏林了,聶老總建議妳去平壤”,“朝鮮打起來子”,“我們需要派人同金日成保持聯系,倪誌亮大使還在武漢養病,壹時去不了,現在要妳帶幾個軍事幹部先去”。柴軍武二話沒說,表示堅決服從組織安排。於是,柴軍武以中國駐朝鮮大使館政務參贊、臨時代辦的身份,率領兩名參贊、壹名壹等秘書、壹名武官、兩名副武官先期到達平壤,正式建館辦公。壹份“匯報提綱”關於朝鮮戰局的第壹手資料。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隨即打著聯合國旗號武裝幹涉。7月,倪誌亮被正式任命為中華人民***和國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大使。出國前,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做了指示:我們是大國,首先應註意團結駐在國;應註意重大的問題,少管日常瑣事。倪誌亮聽了,決心不辜負重托,當好參謀。外交部領導在業務方面對他做了具體指示。
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給美國及其所糾集的其他國家的侵朝軍隊披上“聯合國軍”的外衣,8日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進壹步擴大侵朝戰爭。這叫,毛澤東和中***中央作出壹個決策,調幾個軍到東北,擺在鴨綠江邊,加強東北邊防。8月1日,倪誌亮赴任途中,在東北邊境城市安東,也就是現丹東市,稍事停留,受到了安東軍區司令員胡奇才的熱情歡迎和接待。8月12日,倪誌亮抵達平壤。次日,倪誌亮正式向金日成首相呈遞了國書。這時,朝鮮人民軍進展順利,捷報頻傳。美軍正暗中策劃在仁川登陸,企圖壹舉切斷朝鮮人民軍的退路,進而占領朝鮮全境。8月18日,毛澤東致電高崗,要邊防軍務必在9月30日以前完成壹切準備工作。周恩來還以外交部長的身份,要求駐朝大使倪誌亮註意觀察朝鮮戰局的最新動向,有了情況隨時報告。
9月2日,倪誌亮和柴軍武商定了壹份“匯報提綱”,詳細闡明了朝鮮戰場的態勢和朝鮮後方的主要情況。然後派柴軍武迅速趕回國內,向總參謀部和外交部匯報。此時,正是朝鮮釜山前線戰局僵持的階段,也是美軍秘密準備仁川登陸的前夕。柴軍武向聶榮臻作匯報時,特別提出了壹個觀點,就是美軍正在積極準備反攻,很可能會在北朝鮮人民軍的側後實施登陸作戰,而地點很可能在仁川。柴軍武對這個判斷的理由是:仁川是漢城的門戶,占領仁川可以直搗漢城,可以壹舉切斷人民軍的後勤補給線,同時又可以和釜山防禦圈裏的美軍相互呼應。事後證明,倪誌亮和柴軍武的判斷是準確的。另外,情報顯示,美軍最近在仁川沿海的活動十分頻繁。聶榮臻當天將這個匯報提綱呈送毛澤東,毛澤東閱後當即批示:“周閱後,劉、朱、任閱,退聶。請周約柴軍武壹談,指示任務和方法。第十三兵團同柴去的軍事人員是否要來京與柴壹道面授機宜,請周酌定。”這個匯報提綱是當時中國掌握的關於朝鮮戰局的第壹手資料。周總理:聽完匯報後讓把“匯報提綱”留下。柴軍武走後,周總理把“匯報提綱”仔細閱讀了壹遍,感覺到倪誌亮匯報的情況很重要,遂立即批示“印發政治局各同誌”。這份提綱後來為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戰略決策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主力被截斷在“三八線”以南,遭到敵人南北夾擊,損失慘重。9月18日,倪誌亮發回電報,報告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首相金日成談最近朝鮮戰況升準備長期作戰的情況。19日,周恩來復電倪誌亮,要他向金日成轉告中***中央對朝鮮戰局的意見。毛澤東審閱並修改了這個電報。電報認為金日成的長期作戰思想是正確的。估計敵人在仁川方面尚有增兵可能,其門的在於向東延伸占領,切斷朝鮮南北交通,並向三八線進逼。而人民軍必須力爭保住二八線以北,進行持久戰方有可能。人民軍主力似宜集結機動,尋敵弱點,分割殲滅敵人。在持久戰的原則下,必須充分地估計到困難方面。敵人要求速決,害怕持久,而人民軍則速決既不可能,惟有以持久戰爭取得勝利。9月20日,倪誌亮收到周恩來的來電,閱後立即驅車前往朝鮮首相府,把周總理的電報面呈金日成首相。金日成看完電報,對倪誌亮說:“非常感謝周總理良好的建議。尤其是持久戰這壹說法,是我們中朝軍隊過去取得勝利的法寶。看來,這次我們又要用上了。”倪誌亮點頭稱是。不久,金日成又專門給周恩來回電,同意中國同誌的建議。金日成高興地握著倪誌亮的手,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
10月1日,麥克阿瑟命令南朝鮮偽軍先越過“三八線”,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以朝鮮人民軍的力量,已不可能將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趕出朝鮮,而且也難以在“三八線”組織有效的防禦。10月1日深夜,金日成首相緊急召見倪誌亮大使,希望中國盡快出兵,支援朝鮮作戰。倪誌亮大使即將金日成首相的意見報告國內。與此同時,金日成和外相樸憲永聯名給毛澤東的信抵達北京。他們請求毛澤東、周恩來派中國軍隊赴朝參戰。10月2日淩晨2時,毛澤東立即打電話給鄧華,令邊防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定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毛澤東還在周恩來給倪誌亮的電報稿中加寫了壹段話,要他轉告金日成:“盡可能將被敵切斷的軍隊分路北撤外,凡無法撤退的軍隊應在原地堅持打遊擊,切勿恐慌動搖,如此就有希望,就會勝利。”10月3日,金日成首相再次緊急召見倪誌亮大使,希望中國盡快出兵,支援朝鮮作戰。倪誌亮大使也立即將金日成首相的意見報告國內。10月4日下午,中***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由彭德懷率誌願軍入朝作戰。10月8日,毛澤東主席正式以特急電報的形式發出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與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同壹天,毛澤東還親自起草了發給倪誌亮大使轉金日成關於我們決定派遣誌願軍到朝鮮的特急電報。10月8日當天深夜,倪誌亮偕參贊柴軍武驅車前往設在牡丹峰的金日成首相辦公地點。倪誌亮大使向金日成首相轉達了北京的來電,金首相高興地站了起來,笑著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接著,他又說:“請妳向毛主席、向中***中央轉達我及朝鮮黨和人民的衷心感謝。”金日成拉著倪誌亮大使的手,柴軍武跟在後面,三人壹起走到大廳。金日成順手從簡易的廳桌上拿起壹瓶酒,斟了三杯,說:“來,幹壹杯!為中國軍隊旗開得勝。”倪大使也激動地說:“過去我們並肩作戰,打敗了壹個日本帝國主義。現在讓我們並肩戰鬥,再打敗壹個美帝國主義。為奪取新的勝利而幹杯!”其間,金日成壹再對中***中央毛澤東主席和中國人民的大力支援表示深深的感謝,並稱贊中朝兩國人民的戰鬥友誼將永垂青史。最後,金日成還向倪誌亮提及了關於中國駐朝大使館安全撤退的問題。倪誌亮表示聽從金首相的安排。10月9日,朝鮮政府決定江界為臨時首都,機關、學校、團體壹律撤退,並通知各外交使閉撤至滿浦。撤退工作是壹件十分復雜的事情:天上有敵機轟炸,地上有炮火襲擊;既要爭取時間,又要協調與左鄰右舍的關系。為使撤退工作及時、安全、有秩序地進行,倪大使向金首相匯報,決定把使館工作人員分為三部分:倪誌亮、柴軍武帶電臺和少數工作人員按指定地點撤往熙川;參贊薛宗華、二等秘書劉白文帶領必要工作人雖先到新義州,必要時過江往安東,經集安轉到朝鮮北部城市滿浦;其他人員由壹等秘書張恒業、武官朱光帶領暫回北京。
中國駐朝使館具體進行撤退工作時,倪誌亮抱病組織指揮,親自選擇撤退路線,詳細了解行動的每壹個細節,連使館人員的食宿,車輛的調配他都親自安排。那壹段時間,他經常連續工作,幾天幾夜不合眼是很平常的事。沿清川江東岸直去熙川的公路被敵機炸得不成樣子。倪誌亮決定繞道越過清川江,沿江的西岸向熙川方向前進。經過六個小時的顛簸,才來到熙川南面的壹個村莊住下。由於連日來工作繁忙、勞累,加上壹路顛簸,倪誌亮哮喘病復發,使館的工作人員硬逼著他躺在炕上休息。第二天,敵機飛來轟炸,投下的壹顆炸彈落在院子裏,將坐在門檻上看護倪大使的警衛員炸傷,倪誌亮也受了傷。10月15日淩晨1時,毛澤東以周恩來的名義起草了壹份電報,要倪誌亮大使轉交金日成,讓朝方派壹位同誌到安東來接引彭德懷同誌和金日成同誌會面。
不久,倪誌亮因勞累過度,傷勢加重了。柴軍武向外交部反映了情況。周恩來考慮到倪誌亮大使的病情和傷情,以及當時的惡劣環境,決定讓他回國治病,休養壹段時間後再返館。在此期間,由柴軍武臨時代辦中國駐朝鮮使館的壹切事務。
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奉命開赴朝鮮戰場,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毅然承擔起保衛和平的歷史重任。
誌願軍入朝後,根據敵人分兵冒進的情況,決定立即改變原防禦作戰計劃,而采取在運動中殲敵的方針,以壹部在黃草嶺、赴戰嶺地區鉗制東線之敵,以主力於西線殲滅敵人。中國駐朝鮮大使館的柴軍武臨時代辦和倪誌亮大使分別在前方和後方密切關註戰事的發展。
第壹和第二次戰役勝利後,中國駐朝鮮大使館迂回平壤。不久,倪誌亮不等身體康復,就返回平壤,主持使館工作。
傷病交加回國休養
在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將近壹周年之際,誌願軍政治部致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建議以10月25口即同美國侵略軍交戰之日,作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1951年8月28日,中***中央批準了這壹建議。外交部也發文通知了倪誌亮大使。9月10日,周恩來致電倪誌亮,要其將有關美軍準備在朝中軍隊後方登陸的八條情報面交金日成。
1952年初,周恩來考慮到倪誌亮的身體狀況,決定倪誌亮回國休養,改派外交部司長甘夢陶擔任中國駐朝鮮大使館臨時代辦。甘夢陶乘火車到安東,倪誌亮專門派使館的吉晉車來接甘夢陶去平壤。
這時,為了適應戰爭環境的需要,防止敵機騷擾轟炸,便於轉移,倪誌亮將整個使館在建制上分為前梯隊和後梯隊。倪誌亮率領前梯隊在此主持工作。壹等秘書李石、二等秘書兼武官劉向文在西浦後梯隊主持工作。前梯隊的駐地在金日成首相的駐地附近,距平壤約有八九公裏的山場裏,地形比較隱蔽。在人少事多的情況下,倪誌亮大使所擔負的工作量是繁重的。
甘夢陶到達平壤的當天,見到了倪誌亮大使。倪誌亮的住所很簡單,可以說很簡陋。在壹個僅十余平方米的居室裏,中間隔壹火墻,火墻的壹側是他的臥室,另壹側是他的工作室與會客室。室內有部電話機,可直通金日成首相府和誌願軍總部、開城代表團及國內有關單位。倪誌亮握住甘夢陶的手,笑著說:“妳別看這裏條件很簡單,但彭總路過平壤時,也常在此停留歇息。”甘夢陶知道倪誌亮患肺氣腫、哮喘病不適合山區生活,也笑著回答:“大使都能住,我們更能住。”接著,甘夢陶向倪誌亮匯報了離京前總理和外交部的指示精神。倪誌亮也向甘夢陶介紹了朝鮮當時的戰況與人員分工等情況。
第二天,倪誌亮大使偕甘夢陶臨時代辦壹同去見金日成首相。因相距不遠,徒步十余分鐘即到達。倪誌亮向金日成致問候以後說:“我因病本政府召喚即將離任回國,特前來向首相辭行。”金日成首相對倪誌亮大使離任表示婉惜,並說:“由於戰爭環境的限制,大使在此工作期間,沒有受到應有的照顧,給大使同誌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難。”倪誌亮亦表示惜別之情後,向金日成介紹說:“甘夢陶同誌今後為使館的臨時代辦,接替我所擔負的工作。”金日成首相對甘夢陶含笑表示歡迎,並請倪大使回國後代他向毛主席和周總理致以衷心的問候,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無私援助。甘夢陶也按照周恩來的指示向金日成首相轉達了毛主席和周總理對他的熱情問候。金日成表示非常感謝。當倪誌亮和甘夢陶離開時,金日成首相親自送他們到門外。
第三天早晨,倪誌亮大使離開朝鮮,使館工作的擔子便全落在甘夢陶的肩上。奉調回國前,倪誌亮大使因為在朝鮮戰爭最困難的時期不負黨中央重托,較出色地完成了所交給的任務,為抵抗美國的侵略、增進中朝兩國人民的戰鬥友誼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受到朝鮮人民及金日成首相的肯定,被授予朝鮮最高獎賞——壹級國旗勛章。這對倪誌亮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下的特殊功勛是壹個最好的肯定。回國後,倪誌亮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副教育長、教育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