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茶葉的主要加工形式為()
唐朝時期茶葉的主要加工形式為茶餅。
唐代的茶葉有觕茶、散茶、末茶、餅茶,壹***四種,但主要以餅茶為主流,餅茶要經過“采之、蒸之、搗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等步驟制成,首先需要將采摘的新鮮茶青放入釜中蒸,然後把蒸過的茶葉搗碎,再把其拍成團餅,用炭火焙幹後,將其穿起來封存即可。
茶葉源於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後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後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後的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唐代茶葉的制作方法:
1、采茶
茶葉的采摘約在二、三月間,若遇雨天或晴時多雲的陰天都不采,壹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選擇,以茶樹上端長得挺拔的嫩葉為佳。
2、蒸茶
采回鮮葉放在木制或瓦制的蒸籠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於鼉上,蒸籠內擺放壹層竹皮做成的箄,茶菁平攤其上;蒸熟後將箄取出即可。
3、搗茶
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涼前,盡速放入杵臼中搗爛,搗得愈細愈好,之後將茶泥倒入茶模,模壹般為鐵制,木模則較不常用,模子有圓、方或花形,因此團茶的形狀有很多種。
4、拍茶
茶模下置檐布(檐是褶文很細,表面光滑的綢布)檐下放石承(受臺),承壹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動。茶泥傾入模後須加以拍擊,使其結構緊密堅實不留有縫隙。
5、焙茶
團茶水份若未幹,易發黴敗壞,難以存藏故須焙幹以利收藏。
6、穿茶
焙幹的團茶分斤兩貫串,如中國古代的銅錢中有圓孔或方孔,可用線貫穿成串,以便貯蓄或攜帶,團茶因中間有孔穴,故可穿成壹串,較利於運銷。
7、藏茶
育器是用來貯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編成,四周並糊上紙,中間設有埋藏熱灰的裝置,可常保溫熱,在梅雨季節時可燃燒加溫,防止濕氣黴壞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