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殲15犧牲 為什麽不彈射
張超犧牲原因,應有零零彈射的同時故障
紀念八壹,媒體公開我壹架殲15訓練失事,飛行員張超犧牲。網絡有議論或張超忙於壓桿彈射太晚,傘沒打開。報道說傘確實沒打開,張超連人帶座椅砸地,悲劇發生。
我國首次航母著艦成功的戴明萌,現為部隊長。他指出張超沒錯,壓桿是想控制飛機但沒成功。再有空軍專家分析,壓桿沒錯,電傳故障似乎反向,機頭更上擡至八十度,暗示跳傘失敗與此有關。我談些想法供參考。
所謂“電傳”,是指駕駛員動作,轉成電信號讓電腦分析再傳遞給飛機執行。打個比方,電傳像飛機與飛行員之間的傳令兵。電腦出故障,傳令兵沒了,這問題太嚴重。
有機會觀察小輪船,前面舵輪連出兩根鋼絲,通過船舷滑輪轉後,再經船尾滑輪直接聯住船舵,這就是典型的人力操控。而萬噸巨輪僅壹個舵的自重,多少人能轉動?道理相通,早前小飛機人力勉強能操縱,到了高空高速大型機,空氣作用力大到不可想象。那麽液壓助力等技術就出現。簡言之,就是幫助人力控制飛行。
進入電腦時代,設計電傳了。讓電腦接受人的指令,它再發出相關指令執行,具有精準高效快速的特點。我們電腦打字敲鍵,就是在給電腦下指令。電腦計算執行,從指令發出到文字輸出幾乎同步,這也是廣義的“電傳”。假設電腦故障或文字軟件壞了,那麽再敲鍵盤,也得不出應有效果。
張超是飛行員,管不了電傳內部問題,眼看平穩降落的戰機猛擡頭,本能反應就是壓桿。報道說機內語音有報警,但那不是跳傘建議。畢竟電傳故障有許多,飛機已落地,張超想壓桿試試,發現無效立即跑傘。所以他的反應足夠靈敏到位,可惜傘不順利,悲劇發生。
殲15應配備“零零跳傘系統”,即戰機在零高度零速度跳傘。說到極端,就是飛機停在地上跳,也要有足夠的救生率。甚至在飛行員昏迷狀態下,動作也能自行完成,這樣的零零系統才安全可靠。
上世紀1989年,巴黎航展壹架米格29,低空低速回旋表演,右發動機吸進飛鳥,頓時向右傾斜墜地,大約離地三十米飛行員跳傘,最多十秒後,掉在墜毀戰機近旁,這是壹次完美的跳傘,接近零零要求。
飛行表演事故多,曾有架雙座蘇27,超低空太猛,機尾擦地反彈,兩名飛行員跳傘成功。烏克蘭壹次也是,蘇27沖進地面人群造成重大傷亡,但飛行員超低空跳傘安然無恙。
美國曾有架猛禽降落後無法開艙,鬧了幾個小時,最後請消防員電鋸剖開駕駛艙。這個破壞行為,我感覺是搶救人員手忙腳亂無奈何,害怕裏面的飛行員情緒失控,萬壹拉環跳傘,零零彈射的火箭烈焰,將把座艙邊的人烤成燒雞!
可以設想,張超是在機頭向上的過程中,橫向彈出的。零零系統考慮到各種情況,包括飛機倒扣,故內裝微型陀螺儀,能瞬間判明朝向,假如位置不正或相反,那麽火箭發動機會接受指令瞬間調整,將飛行員從頭朝下改為橫平朝上,或從橫平直接改為朝上,火箭發動機必須工作到最低的開傘高度,這才有生還可能。
零零彈射系統非常周密,假設飛行員在半昏迷狀態下拉環彈射,瞬間座椅束帶自動收緊,將飛行員與座椅綁死。空中姿態是否需要糾正,都由系統自動判別完成,包括開傘與人椅分離,總之必須設想各種情況包括最危險狀態,零零系統全程可靠。
很明顯,張超跳傘不成,有零零系統的問題。橫向彈出座艙,火箭發動機沒能調整向上增加高度,而是連人帶椅掉下,似乎火箭發動機沒再工作,這應是張超犧牲的重大原因。
火箭發動機不繼續工作,根本就沒跳傘高度,如果說橫向出艙的某個角度不利跳傘,那也是設計有誤。跳傘必須考慮到頭朝下,火箭也能迅速扭轉,這才有跳傘意義。但報道似乎疏漏,讓人感覺這角度沒法開傘怪運氣,這不是科學嚴謹的認識。
就說人椅分離的復雜重要,先綁死貼緊,是怕空中受傷,僅高速氣流的沖擊就足以致命。而到了開傘,人椅必須松開並分離,因為降落傘吃重不起,有時看壹些跳傘視頻,飛行員似乎身下拖著個東西,那不是座椅,而是配套救生設備。考慮到受傷昏迷,連充氣艇充氣,零零系統都應自動完成。至於飛行員爬不上小艇,則是另壹種緊急救援的問題。
所以我對張超犧牲深感悲痛,更希望軍工單位從事故中找到癥結,讓我們的零零彈射,處於可靠狀態。因為這次電傳事故算首發,而零零卻也沒完成首次保障使命。輿論宣傳導向,不該回避這壹聲嘆息。
2016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