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導遊總是被罵被打
但是,究竟是什麽原因讓導遊被打的越來越多?
壹、表面原因:
1、導遊服務態度不好,沒有處理好與遊客的摩擦。
2、遊客自身素質差,罵人還動手。
3、導遊很委屈,遊客也很委屈。但這些只是表面原因,為什麽導遊的態度不好?為什麽遊客與導遊產生摩擦?
二、淺層原因:
1、遊客不購物,引發導遊的不滿。
2、導遊自身連續套團,身體疲憊,心情煩躁,帶團無熱情。
3、遊客要求高的服務,吃住行都沒有達到預期標準,引起不滿。
4、社會輿論導向,遊客在壹開始就抵觸導遊,認為導遊就是忽悠,騙子!那麽,這些原因看起來足夠打壹仗了,但其實,這還只是淺層原因。導遊為什麽不購物會不滿,僅僅是收入低嗎?
三、深層原因:
1、導遊填坑買團,從10-500元每遊客,不等。以每團35人算,若遊客不自費、不購物,意味著導遊就要賠付350-17500元,甚至雲南、海南地區,更高。
2、導遊上團,填完坑,要和司機平分小費。目前很多地區的車費為0,全靠導遊的小費來填補。所以,壹上團,司機就開始施壓,甚至給出壹個及格線,賺不夠就會被罵。
3、旅行社為了拉客,以低價誘引客人,更甚者承諾當地沒有二次消費,欺騙忽悠到了旅遊目的地。當地導遊提出自費購物,就被遊客認為欺騙,甚至罵沒有良心。
4、遊客本打算來趟“特價”旅行,沒想到花的更多。便宜沒賺到,心理上難以接受,就會把怨氣撒到導遊身上。
5、社會對導遊的評價本就偏頗,被打後,也大多不了了之,使遊客更加肆無忌憚,認為導遊該打,也敢打!這些是誘發戰爭的個人原因,導遊的壓力,和遊客的前後落差,使雙方產生不滿,最終爆發!那麽,根本原因是什麽哪?
四、根本原因:
1、制度缺陷。旅遊法出臺後,明令禁止負地接團,但是,只有法律,無人監管。負地接不僅沒有禁止,還更加泛濫。這是最主要原因。
2、導遊是無底薪、無保險、無保障的三無人員。沒有安全感,壹天不賺錢,生活就會失去保障。填坑的壓力使他們成為“導購員”,無保障使他們並沒有把導遊作為事業,只是壹個跳板,不願去做更深的研究。
3、部分遊客的貪婪,想吃“免費的午餐”。負地接團,很大程度是遊客的選擇導致的。旅遊法新出時,很多旅行社砍去低價團,專心做高端,但是,門庭冷落,幾欲倒閉,最終只能恢復原有的低端和高端並存。矛盾的原因,說到底,還是制度的原因。旅遊制度壹天不改變,這種亂象,壹天解決不了,導遊與遊客的矛盾就會更加劇烈。導遊的生存條件不能改善,自身的專業素養也難以提高,導購員現象也就無法消除。要想解決矛盾,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給導遊壹個合理的保障,嚴格杜絕低價競爭,使旅遊走上正軌!當然,遊客也不要想著花100元享受1000元的待遇,要相信,壹分價錢壹分貨,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4、旅行社從業人員對雲南特價旅遊建議:2015年的五壹期間,朋友圈盡是雲南導遊強迫購物視頻的轉發和評論,有人覺得曝光得應該,有人說導遊罵得暢快。個人覺得:導遊作為壹名服務工作者,不管怎樣,都不應該這樣說客人,既然選擇了賭團,就應該願賭服輸。沒有好的心態,就不要當導遊。同時,也建議遊客,擺正消費觀念,出去旅遊並不是價格越低越好。既然選擇了購物團又不買任何東西,還僥幸的認為只要別人買了,導遊就不會說什麽了。但是當大家都是這麽想的時候,事情就會發生變化了。當然,也有很多缺乏報團經驗的人,並不差錢,只是跟著宣傳走,只要有便宜的就選便宜的。並不知購物團可能會遇到的囧境。這個時候,選擇壹個“熟悉旅遊市場的旅遊顧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