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甘南叠部“後西藏”地區的全部詳情
叠部縣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處,地處秦嶺西延岷山山脈叠山系之間白龍江中遊的峽谷地帶。地理坐標北緯 33°39′23〃—34°20′02〃,東經102°54′54〃—104°04′33〃之間。東西長110公裏,南北寬75公裏,擁有國土面積5108.3平方公裏。縣城所在地海拔2400米,縣城境內有幾座高山主峰均在海拔4900米上下。該地區年降雨量為600-800mm之間,年平均溫度7℃,夏季最高溫度為34℃。白龍江自東向西穿越該縣全境,水量比較充沛。叠部人均淡水占有量為3.2萬立方米,是全國人均的16倍、甘肅省人均的22倍,屬豐水區。由於水電成本較小,該縣電價之低為全省之最。
北靠卓尼、東連舟曲,東北與岷縣、宕昌縣毗鄰,西南分別和四川省若爾蓋縣、九寨溝縣接壤。東西長110公裏,南北寬75公裏。 面積5108.3平方公裏。全縣轄12個鄉,全縣總人口5.6萬人,有藏、漢、回、蒙等民族。其中:藏族3.6萬人, 占總人口的72%,主要信奉佛教。農村人口為3.71萬人,城鎮人口為1.5萬人,占總人口的29.1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9.83人。轄區內設核工業部企業國營七九二礦和省屬企業叠部林業局及其所屬8個林場,州屬企業麻牙園藝場。
縣城位於西部白龍江北岸,是1962年建縣後墾荒拓建的山區新城。至今已建成道路、供電、供水、排汙等設施基本齊備,商賈雲集,店鋪密布的林區重鎮,成為叠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工商、交通中心。
叠部縣在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礦產資源、水電資源、農牧業基礎等幾方面都排在西北的前列,優勢比較明顯,已經給下壹輪經濟發展市場競爭鋪墊了厚實的基礎。
氣候溫和濕潤,形成了本地區的青山綠水。植被發育良好的大環境,全境內木面積占總面積的58.32%,原始森林覆蓋面積為54.4%,其余為灌木和草場混合植被帶。狹長的河谷地帶適於種植小麥、蠶豆、油菜和北方的蔬菜、蘋果、梨、花椒,果實品質良好,廣袤的高山牧場適合牛羊的放牧,優良的自然條件使得本地農牧業都比較發達。 叠部縣依托森林資源,建立了以木材產品、畜產品、森林系列產品等為主的支柱產業。為全面落實國家"天然林保護"的政策,叠部縣將對235家工業企業,456個批發、零售、 飲食服務等網點進行產業結構大調整。目前境內有省級公路幹線2條142.95公裏,地方道路39條739.03公裏;實現了通訊設施自動化,程控電話與全國聯網。裝機容量1.2萬千瓦的尼傲峽水電站現已建成發電。具有綜合、配套服務功能的市政建設日趨完善,為叠部的經濟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host/county_village/village_623024.html
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總體評價與開發構思研究
——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叠部縣為例
王立安
(湛江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廣東湛江 524088)
摘要:旅遊資源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旅遊業產生的物質基礎, 同時也是旅遊產品和旅遊活動的基本要素之壹。本文以民族地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叠部縣為例,闡述了該地區在西部大開發的大環境下應大力發展“無煙工業”——旅遊業。 然而在開發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評價壹個旅遊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以及如何開發當 地的旅遊資源提出了幾點設想,希望旅遊業的發展能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和生 態平衡等方面做出貢獻。
關鍵詞民族地區;旅遊資源;總體評價;開發構思
壹、文脈分析
叠部縣古稱疊州,其名由來已久。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卷39“隴右道叠州”條載:
“《禹貢》梁州之域,歷秦、漢、魏、晉,諸羌常保據焉。至後魏,其地入吐谷渾。周武帝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西逐諸戎,始統有其地,乃至疊州,蓋取山川重疊為義”。
叠部縣土地總面積為5108.3k?,人口5.6萬人(2000年底),其中藏族人口占70%以上。
叠部縣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其北部為叠山山脈,南部為岷山山脈,中部為白龍江谷地。全
縣平均海拔在2200m以上,其中叠山主峰錯美峰海拔4920m,為全縣乃至甘南全州的最高點。
本縣水系除北部極少地區屬洮河流域外,其余均屬白龍江流域。在眾多河川的強烈侵蝕作用
下,形成了高山峽谷縱橫交錯的壯觀景象。白龍江河谷及其支溝***有數十條,舉世聞名的天
險臘子口就在白龍江支溝臘子溝內。
叠部縣地處暖溫帶和高山氣候帶***同作用形成的半濕潤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夏濕潤
,秋冬幹燥,降水適中,氣候宜人(年均氣溫4.7℃,降水660mm)。由於水熱充沛,無霜
期長,造就了本縣富饒的土地和豐富的生物資源,其中尤以森林資源為首要優勢。叠部縣森
林覆蓋率達54.4%,是省內重要的木材基地,其林業經濟產值壹度占全縣經濟總產值的80%以
上。1998年10月國家全面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後,叠部全縣停止砍伐,並加大了植樹造林力
度,使得森林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叠部縣擁有耕地13.7萬畝,天然草場235.28萬畝,基本
能夠滿足本地農牧業發展的需求。除主要農畜產品外,叠部的野生經濟作物和菌類資源種類
也很多,分布也較廣,主要有沙棘、蕨菜、木耳、羊肚菌(狼肚)等。本縣還擁有大熊貓、
梅花鹿、羚羊、雪雞等國家壹、二、三類保護動物十余種。此外,白龍江水系蘊藏有巨大的
水資源和水能資源,水能蘊藏量為80.74萬千瓦,人均占有地表水3.17萬?,為全省人均占
有水量的21倍,這與甘肅普遍幹旱缺水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再加上溫暖的氣候和茂密
的植被,叠部完全可以稱得上是西北的小江南。
叠部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了人類繁衍生息的足跡。隨著歷史的發
展,叠部又成為歷代少數民族和中原漢族不斷紛爭和文化融合之地。縣內至今已發掘出“馬
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窪文化”等古遺址幾十處,還有三國時蜀將姜維屯兵的古
城堡,北周時建置的疊州、芳州古城堡。從唐朝吐蕃統治時期開始,藏族人民便生活在這片
土地上,因而這裏沈澱了豐富多彩的藏族文化——不僅藏風民俗古樸淳厚,博大精深的藏傳
佛教更是廣為流傳,全縣***有寺院33座,其中包括甘肅省唯壹的薩迦派寺院白古寺。六十多
年前,震驚中外的紅軍長征在叠部境內留下了“俄界會議會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及
臘子口戰役遺址等壹批珍貴的革命勝跡。這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叠部的知名
度也隨之大增。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叠部旅遊業的發展潛力無窮。
叠部縣現有經濟基礎薄弱,尤其是1998年國家實行“天保工程”後,GDP連年出現負增長,2
000年更是達到-12.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701元,不及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1/3。城鄉
居民收入也明顯偏低。這就迫切要求叠部縣的經濟發展尋求替代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除
了目前正在大力開發的水電業外,旅遊業當是另壹個需要重點發展的產業。
二、旅遊資源綜合評價
(壹)旅遊資源類型與分布
叠部縣自然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種類豐富,分布廣泛,開發潛力巨大,同時也存在著壹定的
不足。
1?其主要旅遊資源類型與分布如下:
地文景觀、山嶽形勝:虎頭雄峰(電),光蓋山(益)錯美峰(卡),骨麻山(桑,尼),莫老山( 桑),端耀山(旺,尼)。
巖溶景觀:紮尕那石林(益),門日佛洞(尼)。
特異地貌:紮尕那石門(益),納加石門(益)。
水域風光、江河溪澗:天險臘子口與臘子溪(臘),臘子水簾洞(臘),八路峽(臘),疊翠峽( 臘),九龍峽(旺),尼傲峽(尼),尼什峽(電)
湖泊水庫:骨麻海(桑),錄壩湖(洛),卓地海(尼),魯查米(尼),措沃瓦(益,)措讓(電), 尼什水庫(電)。
瀑布泉點:傲傲水簾洞(電),曹世壩溝口溫泉(旺)。
氣候天象、宜人氣候:臘子溪幽谷,白龍江河谷,縣域山區。
天象奇觀:山地雲海,叠山橫雪。
生物景觀、森林景觀:臘子溝(臘),老龍溝(臘),牛路溝(臘),美路溝(臘),拉孜溝(達), 多兒溝(多),阿夏溝(阿)
草原景觀:洋布村(多),骨麻山山麓(尼)。
古樹名木與奇花異卉:壹根五樹松(尼),高吉古楊(達),白樺林,紅樺林(臘),青岡林(臘) ,小葉古白楊走廊(電),百裏杜鵑(尼,桑),格桑花(縣域草原)
珍稀動物:大熊貓保護區(多,阿)。
2?人文景觀旅遊資源。
(1)文物古跡
古遺址:然鬧遺址(電),疊州古城遺址(電)。
古墓葬:電尕姜巴溝、洛大橋西等9處。
近現代重要史跡:俄界會議會址(達),茨日那毛澤東故居(旺),臘子口戰役遺址與紀念碑( 臘)。
民俗風情:節會慶典,與民間歌舞,插箭節(農歷五月初四),香浪節(農歷五月十五),燃燈 節(農歷十月二十五),嘉熱(舞),尕巴(舞),多地(舞),阿嘉(舞),旦熱(民歌),強勒(酒 歌),拉伊(山歌),丁智(酒歌)。
民居建築:沓板房(益),片石城(洛,臘),九連水磨房群(多)。
民族服飾:然達(西部),然拉(中部),給讓(東部)。
生活習俗風味飲食:糌粑藏包。血腸。攪團。大茶奶茶。罐罐茶。酥油茶。青稞酒。酸奶子 。入贅轉房,獻哈達,罐罐酒。
民間工藝民間藝術:壁畫,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
城鄉風貌、鄉村景觀:東哇村(益),更古村(電),達益村(多)。
現代設施、大型工程設施:安多加水電站(達,擬建)。
宗教文化、宗教建築:白古寺(多),然子寺(多),茍吉寺(達),旺藏寺(旺)。
宗教活動:“洛薩莫老”(格魯派),“傑多”會(薩迦派),“巧巴東巧”法會(苯教)。
宗教藝術:法舞,壁畫,酥油花,泥塑木刻。
飲食購物、特產名品:黑木耳,羊肚菌,青稞酒,木制器具,蕨菜,沙棘飲料。
註:上表中旅遊資源分類系統引自肖星主編《旅遊資源與開發》(中國旅遊出版社,2000
年)。
註2:上表括號中縮寫地名分別代表: 臘——臘子口鄉洛——洛大鄉旺——旺藏鄉桑—
—桑壩鄉卡——卡壩鄉阿——阿夏鄉 多——多兒鄉尼——尼傲鄉達——達拉鄉益
——益哇鄉電——電尕鎮
(二)旅遊資源定量評價
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理論依據是區域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層次組織結構。本規劃采用層次分
析法,建立目標層次結構,即旅遊資源條件、旅遊環境條件、旅遊開發條件,在此基礎上進
壹步設立項目評價層、因子評價層,其核心是旅遊資源本體條件評價。
由於旅遊資源本身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加之評價中涉及廣泛的美學欣賞和社會經濟因素,定
量評價不可能采用嚴密精確的數學量算方法,只能采取模糊記分法。為此,經專家打分、建
立距陣、確定權重後,將每壹因子分等級並給出計分標準如表2-2:
表2-2 叠部縣旅遊資源評價模糊計分標準表
評分等級〖〗1~0.8〖〗0.8~0.6〖〗0.6~0.4〖〗0.4~0.2〖〗0.2~0
資源條件、美學觀賞特征
愉悅度〖〗很好〖〗好〖〗較好〖〗壹般〖〗差
奇特度〖〗罕見〖〗少見〖〗較少見〖〗常見〖〗經常見
〖BH〗完整度〖〗很完整〖〗完整〖〗較完整〖〗不完整〖〗殘缺
〖BH〗規模度〖〗極大〖〗大〖〗較大〖〗壹般〖〗小
〖BH〗科學價值〖〗很高〖〗高〖〗較高〖〗壹般〖〗低
〖BH〗康娛價值〖〗很高〖〗高〖〗較高〖〗壹般〖〗低
文化價值〖〗
歷史文化〖〗很高〖〗高〖〗較高〖〗壹般〖〗低
〖BH〗宗教文化〖〗很高〖〗高〖〗較高〖〗壹般〖〗低
環境條件
景點組合〖〗很好〖〗好〖〗較好〖〗壹般〖〗差
〖BH〗環境容量〖〗1000人以上〖〗1000~500〖〗500~200〖〗200~50〖〗50人以 下
開發條件
交通通訊〖〗優〖〗良〖〗中〖〗差〖〗劣
接待國外遊客的可能性〖〗很大〖〗大〖〗較大〖〗小〖〗很小
客源地距離〖〗很近〖〗近〖〗中〖〗較遠〖〗很遠
〖BH〗食宿條件〖〗優〖〗良〖〗中〖〗差〖〗劣
〖BH〗旅遊服務、管理〖〗優〖〗良〖〗中〖〗差〖〗劣〖BG)〗
綜合得分計算采用右列數學模型:Aij=Sij·Wj,Ai=∑(1-i)Sij·Wj
Ai表示第i個評價單位綜合得分,Aij表示第i評價單位在第j個評價因子的分值,Wj表示第j
個評價因子的權重值,Sij表示第i個評價單位的模糊系數值。
例如,臘子口景區的得分為:
20×0.9+8×0.9+2+10+4×0.9+6×0.3+10+4+7+3×0.9+4+2+2+4+7×0.8+4×0.7+3×0.9=89.
4
根據旅遊資源等級評價原則,本規劃將全縣旅遊資源分為三級:國家級(80分以上)、省級
(80~75分)和地方級(75分以下)。
叠部縣各景區旅遊資源最後得分見下表2-3:
表2-3 叠部縣旅遊資源評價得分表
所在鄉鎮〖〗景區名稱〖〗分值〖〗級別
〖BH〗臘子口鄉〖〗臘子口景區〖〗89.4〖〗國家級
〖BH〗電尕鎮〖〗電尕景區〖〗79.2〖〗省級
〖BH〗益哇鄉〖〗益哇景區〖〗78〖〗省級
〖BH〗多兒鄉〖〗洋布景區〖〗75.8〖〗省級
〖BH〗尼傲鄉、桑壩鄉〖〗骨麻海—門日佛洞景區〖〗75〖〗省級
〖BH〗達拉鄉〖〗達拉景區〖〗74.2〖〗地方級
〖BH〗洛大鄉〖〗錄壩湖景區〖〗73〖〗地方級
〖BH〗旺藏鄉〖〗旺藏—九龍峽景區〖〗69.2〖〗地方級
〖BH〗多兒鄉、阿夏鄉〖〗後西藏—阿夏景區〖〗69〖〗地方級
〖BH〗多兒鄉〖〗然子寺—白古寺景區〖〗68.4〖〗地方級〖BG)〗
(三)旅遊資源定性評價
1.山勢高峻、碧流湍急,峽谷風光在西北地區首屈壹指。由於白龍江及其支流在海拔4000多 米的叠山和岷山之間強烈下切,遂在叠部境內形成了幾十條深溝峽谷,其中許多峽谷高差都 在幾百米以上;又由於氣候相對濕潤,植被覆蓋良好,使得叠部有溝必有水,有水皆碧流。 例如,舉世聞名的天險臘子口,隘口兩側高峻的絕壁巍然對峙;湍急而又清澈的的臘子溪從 峽底激瀉奔騰,卷起千層雪浪,再加上當年紅軍英勇涉險的氣魄,使這裏更顯得氣勢雄渾、 蔚為壯觀。再如,危崖千尺的九龍峽,使人驚魂動魄,命懸壹線;鬼斧神工的納加石門,令 人嘆為觀止,拍案叫絕;妙趣橫生的臘子水簾洞(實為壹道長186m、最窄處僅4m寬的壹線天 峽谷),讓人心曠神怡,為之傾倒。總之,叠部峽谷之多、之險、之秀,在西北地區十分罕 見。
2?氣候宜人、動植物繁多,是省內最佳的綠色生態樂園。
叠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適中,宜人的氣候使其成為遊人避暑休閑的絕佳之處。叠部
向為甘肅的木材基地,雖歷經采伐和破壞,其森林覆蓋率仍保持在54%,整體植被覆蓋率達8
5.9%,為全省最高。全縣活立木蓄積量達4670.9萬?,占甘肅的1/4。其中尤以臘子口、達
拉、多兒和阿夏4鄉的森林保護較好:老龍溝郁郁蔥蔥的萬畝人工林尤如西北幹旱區中壹顆
璀璨的綠寶石;拉孜溝神秘莫測的原始森林則是遠離城市鋼筋水泥森林的人間仙境;白龍江
畔古老的小葉白楊造型各異,韻味無比;尖尼溝中的“壹根五樹”紅松鬼斧神工,造化奇跡
。在眾多溝中寬谷和山梁之上還發育著大片的天然草場,水草豐美,野花爛漫,成群的牛羊
點綴其間,與山坡上金燦燦的油菜花田交相輝映,宛若世外桃源。清新的空氣讓人們找到了
遠離塵囂的凈土;湛藍的天空和清澈的溪水使人進入返璞歸真的意境。同時,這裏還吸引了
各種野生動物繁衍其間,其中不乏大熊貓、蘇門羚等珍品。總之,叠部氣候宜人,動植物種
類繁多,堪稱省內最佳的綠色生態樂園。
3?長征勝跡家喻戶曉,紅色文化積澱深厚。位於達拉溝東端的俄界,長征途中曾召開過中 央政治局堅持北上抗日方針、與張國燾分裂行為作堅決鬥爭的俄界會議,是我黨歷史上又壹 關鍵性重要會議;小村茨日那的壹座普通藏式兩層木樓,是毛主席曾居住和親自指揮過戰鬥 的地方,偉人的風采令後來人遐想無限;天險臘子口,英勇的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 ,在這裏譜寫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壹個奇跡。所有這些革命勝跡,都見證了歷史上那次可歌可 泣的長征壯舉,是革命先輩留給後人的無價精神財富,也是叠部壹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它們 無疑將成為叠部特色旅遊業發展的壹大優勢。
4?藏風民情淳樸濃郁,藏文化旅遊魅力無窮。世代生活在高原之上,歷史上長期臣民於吐 蕃的統治之下,多年來與西藏不斷交流,這壹切都孕育了叠部原汁原味的藏文化。無論在民 居、習俗、語言上,還是在生活習俗、待客禮節上,叠部的藏族同胞無不給人以淳樸敦厚的 印象和熱情豪放的感受:東哇村造型獨特的沓板房,達益村串珠相連的水磨房,草原上風情 萬種的鍋莊舞(甘南向為歌的家鄉,舞的海洋,叠部自然也不例外),小河畔含羞帶笑的洗衣 女郎,所有的這壹切都使人癡迷,令人神往。此外,古老而神秘的藏傳佛教也深深紮根於這 片土地之上,全縣有寺院33座,教派近十種。其中白古寺是省內獨有的薩迦派寺院,建築風 格獨特,藏經佛理深奧;然子寺大殿雕梁畫棟,豪華典雅;茍吉寺乃苯教寺院,各方面自成 體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叠部儼然就是壹座藏文化的大觀園,旅遊開發潛力巨大。
三、旅遊開發總體布局構思
從旅遊資源特色、品位、開發利用方向和遊客需求心態、交通幹線走向及實際開發能力綜合
考慮,叠部縣旅遊資源開發的總體布局可概括為:以巴仁橋—臘子口—代古寺—麻牙—九寨
溝公路(叠部段)和江果河—紮尕那—叠部—麻牙公路為主軸,臘子口和電尕景區為重點,
以點連線,以線帶面,形成以橫“丁”字型為骨架的旅遊網絡體系,構建三大旅遊板塊和塑
造四大旅遊精品。
以巴仁橋—臘子口—代古寺—麻牙—九寨溝公路(叠部段)和江果河—紮尕那—叠部—麻牙
公路為主軸——這兩者均為今後叠部縣對外經濟聯系的主要通道和大西北通向大西南的捷徑
,加之沿線不僅串聯了叠部旅遊資源的精華,且北可達省會蘭州或州府合作,南直抵世界自
然遺產九寨溝、黃龍,既有利於吸引蘭州、合作方向的遊客,又有利於充分發揮九寨溝、黃
龍這兩大旅遊熱點的輻射效應,從而形成蘭州—九寨溝的最短黃金旅遊線,故理所當然地應
成為叠部旅遊開發的主軸。
以臘子口和電尕景區為重點——這兩大景區均具有自然景觀清新奇特、生態環境質量頗佳、
海拔相對較低、小氣候十分宜人的特點,且又各具優勢:前者因長征勝跡而享譽海內外,峽
谷風光美冠甘肅,原始森林和人工林遮天蔽日,水簾洞堪稱隴原壹絕,且緊靠巴代公路,毗
鄰麻九公路,距蘭州、定西和九寨溝等主要目標市場最近;後者系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
心所在,城市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白龍江溪谷寬窄相間,兩岸景色如畫,建設用地充足,虎
頭山、措讓湖等奇山異湖雄偉壯麗,且通過兩阿公路連接國道213線,又是續建中的江叠公
路的終點,距目前的蘭州—九寨溝黃金旅遊線和州府合作最近。因此,叠部的旅遊開發優選
這二者為重點是完全準確的,也是可行的,有助於以此帶動全縣旅遊業的發展。
形成以橫“丁”字型為骨架的旅遊網絡體系——即縣域東半部沿巴代—兩阿—麻九公路形成
鐵尺梁—臘子口—麻牙—多兒—洋布—九寨溝的旅遊線路,西半部沿江叠—兩阿公路形成東
哇—益哇—電尕—旺藏—麻牙的旅遊線路,二者有機組合聯接,便構成了以橫“丁”字型為
骨架的旅遊網絡體系。
構建三大旅遊板塊和塑造四大旅遊精品——即根據功能差異和開發利用方向的不同,構建中
部長征勝跡峽谷森林遊覽區、北部奇山異湖江畔佳境遊覽區、東南藏俗牧歌動物樂園遊覽區
等三大旅遊板塊,塑造紅色文化旅遊、綠色生態旅遊、峽谷溪澗旅遊和藏文化旅遊等四大旅
遊精品。
參考資料:
1.黃羊山、王建萍著.旅遊規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6?
2.孫文昌.現代旅遊開發開發學.青島:青島出版社.2001.1?
3.旅遊地形象策劃:理論與實務.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9.1?
4.丁季華.旅遊資源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11?
5.肖星、嚴江平著.旅遊資源與開發.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0.8?
6.肖星主持.叠部縣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2001.9.(27)?
7.吳必虎.區域旅遊規劃原理.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