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女大師蒙曼:從百家講壇火到詩詞大會,為什麽被壹首唐詩打回原形?
國學不同於儒學,它以先秦經典以及諸子百家作為根據,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以及壹些歷史文化。
正因為國學概念太大,多少被稱為國學大師的的,因為各種各樣的事跡走下神壇,最典型的就是國學教母於丹,她的毒雞湯理論最終以被北大學子趕下臺收場,國學女大師蒙曼,也是因為壹首唐詩被?打回原形?。
蒙曼是和河北承德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畢業,歷史學博士,她跟於丹不壹樣,於丹是用來儒學套用國學,蒙曼的研究領域是隋唐五代史及中國古代女性史,她在做研究的時候,是被邀請到《百家講壇》。
她面試的第壹堂課是講武則天,在《百家講壇》也是從武則天開始,《百家講壇》要面對人不僅僅是學生,還有各種年齡段的人,講得過於幽默,年齡偏大的人,認為妳沒有專業知識,講得太過於科普,年齡偏小的聽不懂。
蒙曼在講課時,也是面臨過諸多問題,她能夠很好的營造壹種既幽默、又淺顯易懂,同時又帶有科普知識的話題,她的演講風格也不會帶有時間線的去講,而是拋出各種疑問,先用疑問去吸引觀眾進行思考,再給出解答。
這是因為這種風格,在《百家講壇》講課時,幾乎都是座無空席,她的《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唐玄宗和楊貴妃》系列的講解是深入人心,32歲的蒙曼成為《百家講壇》開播以來最年輕的講師,
蒙曼在《百家講壇》走紅之後,又進入了詩詞大會,她對於詩詞的講解跟歷史的講解有很大的不同,杜甫的《春夜喜雨》是在上元二年(761年)創作而成,此時的杜甫在成都建造了自己的草堂,生活並不是特別如意。
但好在算是安定,有壹天剛好下起了春雨,作為農民的杜甫,對於能讓萬物復蘇的雨自然是有喜愛之情,他采用擬人的手法,將雨景和成都的夜色搭配起來,其中的?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更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而蒙曼將這兩句理解成了杜甫聞到了火鍋的味道,這跟雨夜難以搭邊,完全就是創新的詩詞的意思,雖然有人指出的這點,但也有人認為這是蒙曼別具壹格的創新理解,而另外壹首唐詩更是將她?打回原形?。
《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早期創作的壹首五言古詩,他描繪的是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正在田地裏面勞作的現象,她卻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壹句的理解為:春季農民在田地裏辛苦播種,留下的汗水浸濕了土地。
從這兩處理解來看,蒙曼的知識似乎很有限,難道她的的學術水平真的不行嗎?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說:?問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蒙曼的主要領域是歷史,並不是詩詞,歷史在各大史料當中,記載的都很明朗,而詩詞需要揣摩作者的心情,創作的背景。當時的環境等等,她的理解有失偏差也能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