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起源故事有哪些?
東北秧歌有兩種,壹種是在平地扭演的稱為“地蹦子”,又叫“地秧歌”;壹種是綁著高木腿的表演,稱為“踩高蹺”。踩高蹺在古代文獻有關渤海國的記述中就有描繪。
秧歌裏的精彩部分是高蹺,俗稱“踩高腳子”。蹺棍長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陣形,以扭得快、扭得歡為好。遼南高蹺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相”(疊起兩層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後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以及扮演民間小戲中的人物等。
高蹺是踩著木蹺表演,比壹般在平地表演高出壹截,人們在遠處也能觀賞,深受群眾歡迎,高蹺也逐漸形成並興盛起來。壹些技藝高超的藝人,除在年節和廟會上表演外,專門組班到近村遠縣去演出,又接受外地的邀請到外地演出,並從農村進入城市。各地高蹺渲染了各自的地方色彩,名藝人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流派,有些能手成為專業的高蹺藝人。為爭奪魁首,適應演出需要,藝人們還廣泛吸收秧歌、二人轉及評戲的技巧來豐富表演,並聘請好樂手伴奏,舞樂融合,如魚得水,舞蹈技巧得以充分發揮。高蹺的藝術性在藝人們辛勤勞動和實踐中不斷提高。
清代恩竹樵寫過壹首《詠秧歌》詩:
捷足居然逐隊高,
步虛應許快聯曹。
笑他立腳無根據,
也在人間走壹遭。
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了。兩者可互相印證。
高蹺起源的勞動說,可依據晉人郭璞的另壹條註釋:長臂國人在赤水之東,身體像常人,但臂長三丈。或曰,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由此聯想到,腳長是綁紮著木蹺,手長是手中拿著長木制作的捕魚工具,所描繪的酷似現今居住在廣西防城“京族三島”的京族漁民踩著木蹺在淺海中撒網捕魚的形象。
高蹺的有關記載古文獻《列子·說符篇》記述了壹個叫作蘭子的人,他為宋元公表演蹺技時,小腿上綁著比身體長壹倍的兩根木棍(蹺),快速地跑跳並向空中循環拋擲七把短劍,五把常在空中,元君看後非常吃驚。這故事說明高蹺在魏晉時期已是壹種雜技,並有較高的技藝了。
今出土北魏時期墓碑上的《百戲圖》也有當時“喬人”形象,可見高蹺歷史源流之久遠。
清代高蹺圖
從雜技向扮戲的演變高蹺不同時代的名稱,說明它從雜技表演向扮演戲曲人物的演變。魏晉前後的“喬人”是從圖騰崇拜向雜技的過渡,高超的驚人的技藝,雖帶有神秘色彩,但已是表演性形式。隋唐時的高蹺叫作“長蹺伎”,可知它已是娛樂性表演形式。南宋臨安燈節中“踏蹺”和“村田樂”“撲蝴蝶”壹起出現,說明已成為民間舞蹈。明清文獻記載,高蹺常與秧歌結合扮演戲曲人物,叫作“高蹺秧歌”。表演又有文、武蹺之分:文蹺講究扭、逗,或表演情節簡單的小戲;武蹺強調個人技巧,如“單腿跳”“撲虎”“劈叉”以及“越障礙”“跳高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