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這個作品是什麽名字,謝謝了

這個作品是什麽名字,謝謝了

林天苗織物雕塑作品《開放的直覺》

林天苗

1961年生於山西省太原市,1984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1989年畢業於紐約藝術家聯盟學院;1995年參加“中國婦女邀請展”(北京);1998年參加“世紀婦女”(北京);2000年參加“第二屆福岡三年展”(福岡);2004年參加“光州雙年展”(光州)等;2006年獲“馬爹利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是中國試驗藝術的代表之壹。

林天苗,1961年生於山西,是目前國內最廣為人知的裝置藝術家。她把各種布塊、線繩以及其他材料組合成巨大的裝置作品。受AnnHamilton、BarbaraKruger、KikiSmith等女性藝術家影響,林天苗最初以家庭用品和其他日常物品為表現手段,或用白線纏裹,或重新組裝,表現出對女性生活和瑣事雜物的反思。那冗長的白線麻繩糾纏捆繞,讓人聯想到女性被各種繁瑣家務所累。此後,林天苗又開始嘗試將攝影與錄像結合起來。在1998年的作品《辮》中,長近4米的藝術家布面影像高高掛起,白色線繩壹端連接在帆布上,另壹端不規則地拖在地板上,暗喻著由各種看似不起眼的傳統習俗最後能形成某種操控人的文化定式。2002年,林天苗與同為藝術家的丈夫王功新通過照片、錄像和怪異的雕像,創作了裝置作品《這裏?或那裏?》。照片中,造型詭異的模特身著幽靈般的服裝,出沒在空曠的田野、古雅的園林、停車場等地點,寓意當代社會中揮之不去的疏離感。

作品:

以下文章轉載於“東方視覺”網站:

林天苗:開放的直覺

對所有周邊的事物要以開放的心態、解放的方式和懷疑、批評的態度對待。

——林天苗

林天苗,頭發很短,性格很急。不笑的時候嚴肅得有些令人生畏,但笑起來卻充滿天真。作為中國當代最富影響力的女藝術家之壹,她無論在裝置藝術,觀念攝影等創作中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個人風格。

有些人評論林天苗的藝術作品帶有“對女性身份的否認”,但她其實“從未否定過自己作為妻子、作為孩子的母親的身份”。女性也是人類的另外壹半,“女性”並不代表“她”做出來的東西會低於他人壹等。作為女性的林天苗正“因為自己是女性,所以才要表達女性”。

同樣,林天苗從不認為自己之前的作品與“女性主義”有關。“按照西方理論,女性運動是自覺發展起來的,而不是誰賦予的‘半邊天’的概念。中國沒有存在過女性運動。”

林天苗是自然的,在她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在強調生命中的個人經驗——“什麽都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女性更為直覺。”在林天苗看來,真正的平和狀態是壹種“不想”的狀態,它平和、自然,並且難能可貴。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第壹代女性藝術家,林天苗作藝術的狀態遊弋在反抗鬥爭、以女性身份表達、試圖與男性平等這幾種之間。

目前,中國藝術評論體系對女性藝術家的評判標準是雙重且苛刻的。要求她們必須具有抗衡男權社會的使命感與鬥爭性,做到和男人壹樣平等的狀態,要求女性藝術家做到使作品無法被辨認出性別。不僅如此,女性的壓力還來自於家庭,她具有社會賦予她的相夫教子的責任。這些對於林天苗以及所有的女性藝術家都非易事。壹個女性實際上需要超越男性才能夠將她的價值完全的體現。當林天苗經過冷靜分析後,發現這種雙重標準與要求其實帶有強烈的男權攻擊性,事實上貶低了個人經歷、個人敏感性與直覺在作品中的作用——而這些對於現在的中國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談到中國當代藝術時,林天苗冷靜地說,在近20年中,中國的當代藝術並沒有對世界做出過重大的貢獻,但中國當代藝術有它自身的表達方式,不論中國的當代藝術多麽的不具有世界性,有多麽地局限性、地方化,它畢竟是當代文化的壹部分。在她看來,它比中國當代的舞蹈、戲劇、歌舞、文學、哲學都要高出壹個層次,在中國整個文化當中當代藝術還是先進的文化。“不管中國的當代藝術有多不靠譜,它還是有建設性的。”

而關於如今如火如荼的“藝術與時尚混界”的現象,林天苗的態度很鋒利“作為藝術家要有自己獨立的對時尚的看法,對時尚文化的社會性要有自己獨立的批判性。”她認為很多藝術家以及他們的展覽作品缺乏對時尚的批判、質疑精神。“要用藝術參與時尚,就要看破時尚,高於時尚,得是有意義的,能夠對時尚的健康發展起到建設性作用。”

林天苗最新的版畫作品是她與世界版畫領域久負盛名的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院(Singapore Tyler Print Institute)合作完成的。正因為她沒有學過版畫,所以在做版畫、使用版畫這個媒介的時候心態很開放。紐約的MOMA當代美術館收藏她的作品對於她“是壹個很大的肯定——原來版畫還可以這樣做!”雖然版畫本身是壹個古老的媒介,林天苗壹樣可以換新的角度來做。“對所有周邊的事物要以開放的心態、解放的方式和懷疑、批評的態度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