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at變速箱
如果要問汽車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哪些,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會是“三大件”。是的,只要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不出什麽幺蛾子,就基本不會影響車輛的正常使用。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發動機又是汽車“三大件”裏技術含量最高的,它似乎壹直占據著主導地位,畢竟很多人看車主要就看發動機了。可話雖如此,我們在買車過程中卻又發現,國產車大部分都已用上了自研發動機,可這AT變速箱卻始終要依賴別人(如愛信),又或者是幹脆搭載清壹色的雙離合變速箱。
還有更為直接的問題:AT變速箱如此受歡迎,為何國產車卻偏愛雙離合變速箱?
發動機“遍地開花”
時過境遷,當年那些要依賴三菱發動機才能生存的自主品牌,現在都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尤其以適用範圍廣的1.5T和2.0T發動機為主,壹線自主品牌基本告別了“拿來主義”。
光有自己的發動機還不夠,許多自主品牌還力求做到“優秀”水平,畢竟像吉利、長城、長安等已經把矛頭指向了合資車,它們的競爭對手名單裏或許已經有了豐田、大眾,發動機自然不會局限於“能用就行”。
自主發動機進入百花齊放的階段,這還真沒誇大。奇瑞1.6T發動機數據亮眼,長安1.5T、2.0T藍鯨動力高舉“靜、勁、凈”的旗幟,壹汽2.0T、廣汽全新2.0T發動機熱效率亮眼,長城宣布2.0T+9DCT動力系統即將到來......
在動力參數、油耗方面,部分自主發動機已經可以與合資對手媲美,這營造出了國產車壹片繁榮的景象,但另壹方面,大家又在為變速箱的問題而擔憂。
變速箱“壹枝獨秀”
與自主發動機形成反差的是變速箱,而這裏的“壹枝獨秀”,無疑就是雙離合(DCT)變速箱。
目前來看,國產車變速箱大部分以6、7擋雙離合為主,而車企的宣傳話術也通常是“傳動效率高”“運動性能好”“加速快”等等。可即便自主品牌把雙離合說得有多牛X,總有人想問壹句:為何沒有AT變速箱?
其實國產車用AT變速箱的情況也不是沒有。近來SUV銷量榜上的自主冠、亞軍哈弗H6和長安CS75?PLUS,前者以7擋雙離合變速箱為主,後者則采用愛信6AT和愛信8AT變速箱。說白了就是,國產車如果要用AT變速箱,通常就得靠別人。
當然,國產AT變速箱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被評為“2020十佳變速箱”之壹的、自主生產的盛瑞8AT變速箱(奔騰T99搭載),但其口碑與國際大廠作品如愛信8AT、采埃孚8AT相比,自然還是有所欠缺。
造AT變速箱的困境
對於自主品牌為啥造不出AT變速箱的問題,其實“歷史原因”占據了壹大半。
首先,AT變速箱的復雜程度要比DCT、CVT更甚,研發難度更高這是其壹;其二是那些國際變速箱巨頭如愛信、采埃孚,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專利壁壘,後來者們吃虧是肯定的。當然像通用、本田這樣的大廠也會有自己的AT變速箱,但那又是另壹回事了,因為當年論處境,國產車比誰都“急”。
試想,如果要大動幹戈、花費大量精力、時間去搞AT變速箱,成不成功暫且不說,萬壹搞出來品質不穩定、市場反響差,豈不是得不償失?
剛好,雙離合變速箱的結構與手動變速箱相似,而自主車企又剛好有造手動變速箱的基礎。於是,就有了2008年博格華納與中發聯投資有限公司組建子公司壹事,吉利、壹汽、東風、長城、奇瑞、江淮等車企都參與了進來,在博格華納的幫助下,自主品牌們有了自己的雙離合變速箱。
雙離合變速箱可能在平順性方面不如AT和CVT變速箱,但它研發難度畢竟低壹些,而且與手動變速箱類似,有著傳動效率高的優點,還能實現更快的換擋速度。
最重要的是,在自主變速箱匱乏的十年前,雙離合變速箱解決了國產車的燃眉之急,是不是優秀水平另說,至少不用再看別人的臉色、不用受制於人。假設壹下,如果某款自主熱銷車要依賴愛信變速箱生存,某天愛信給妳來壹句“產量不足”,屆時無疑會陷入被動之境地。
自主AT變速箱長路漫漫
看到這裏,相信大家已經深深感受到,要研發自己的AT變速箱,其中要走過的路比造發動機更坎坷。而且隨著雙離合變速箱技術的成熟,像哈弗H6、吉利博越、榮威RX5等DCT車型同樣賣得好和受認可,此時還有無必要去為了AT變速箱花費大量精力和成本?有業內人士也表示:“就算有自主AT變速箱,與愛信、采埃孚比起來,消費者們會認可嗎?”
話雖如此,可壹旦到了中高端車領域,大家還是會比較認可AT變速箱,在部分人印象裏,CVT、雙離合都是中低端車型專屬(或許大眾系除外),AT才符合高端身份,而自主品牌近年來又在沖擊高端,AT變速箱隱約變成了壹塊難啃、卻又好像不得不啃的硬骨頭。
總而言之,對比壹浪強過壹浪的自主發動機,自主研發生產AT變速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此,妳怎麽看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