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壹下中國的地下電影有什麽經典的到哪去看?
觀看“地下電影”的第二種方式是通過“盜版” VCD和DVD 。隨著盜版音像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前被“電影學院”和“電影資料館”所壟斷的片源正在被打破,如同打口帶壹樣,大批電影史中確立的大師級影片以及通過國際電影節呈現出來的藝術電影,受到廣大電影愛好者的歡迎,這不僅為上面提到的觀影組織提供了片源,而且成為影迷觀看電影的主要渠道。據壹項關於大學生接觸電影方式的調查顯示:“通過電影錄像或VCD接觸電影的大學生占80.6%”。如果進壹步區分的話,前幾年大量出現的盜版VCD主要是好萊塢大片和港臺的通俗電影,藝術電影很少,之所以盜版藝術電影,似乎是出於為已經飽和的盜版市場尋找新的消費群體,但最近剛剛興起的盜版DVD則從壹開始就傾向於藝術電影。暫且不談“盜版”對於電影工業的損害,其產生的壹個直接的結果,就是大量非電影專業的電影Fans的形成,他們借助網站在壹些電影論壇和BBS中自由地討論電影,並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藝術電影市場的潛在消費群體。
第三種方式,則是通過提供電影下載的局域網或FTP站點(今後寬帶網會更方便地提供影像的傳遞)來觀看“地下電影”,如《蘇州河》、《小武》等,當然,網上的電影也大多是通過盜版VCD和DVD上載到網上的,其影像效果更加粗糙。
通過這三種方式,“地下電影”並沒有真正地被掩埋在“地下”,而是在壹定範圍和區域中“悄悄地”進行著壹種非市場化的傳播。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地下電影”基本上處於封存狀態,在僅有的放映機會下還是經常受到廣電局的制止,比如去年九月底舉辦的“第壹屆獨立映像節”原計劃在影展最後壹天安排導演賈樟柯的放映專題,不料由於上級幹涉被迫取消,而12月1日北大影視協會計劃放映王超的《安陽嬰兒》也在事先受到上級部門的阻止。可見,國內“地下電影”的命運並不樂觀。另外,有趣的是,從這三種觀影方式也可以看出,喜歡電影的觀眾並不去“電影院”看電影,而這些脫離電影院的電影是否可以叫做真正的電影(不是膠片放映),其盜版和FTP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這些青年電影愛好者對於電影的認識,似乎也是壹個需要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