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反是法律程序,歐盟調查雙反為什麽還要成員國投票?
1、由成員國投票決定,恰恰是歐盟相關法律規定的程序,下面介紹壹下相關資料,供妳參考:
歐盟反傾銷主管機構
(壹)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調查機構
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Directorate General for Trade)負責反傾銷原審及復審的具體事項,並作出初裁決定和終裁建議。
(二)反傾銷咨詢委員會(Anti-dumping Advisory Committee):咨詢與監督機構
在整個調查過程,歐委會向反傾銷咨詢委員會咨詢、通報情況。反傾銷咨詢委員會由每個成員國和歐委會的各壹名代表組成。
反傾銷咨詢委員會的磋商是強制性要求,但磋商結果並不必然是強制性的。除了反傾銷條例明確規定的幾種情形之外,反傾銷調查過程中涉及的各項決策的最後決定權屬於歐委會或部長理事會。
(三)歐盟部長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決策機構?
歐盟部長理事會是反傾銷案件的最高裁定機構。它由歐盟各成員國主管貿易救濟的部長組成,以壹國壹票制、簡單多數通過(反向壹致,即棄權視為同意采取反傾銷措施)的方式對歐委會提交的終裁建議作出決定(或適用新的投票機制,即以各國權重,而非壹國壹票的方法投票)。(臨時初裁決定,可以由歐盟貿易專員獨立做出決定)
(四)其他相關機構
(1)在涉及貿易救濟措施的立法與對外談判方面,歐盟內部的133委員會(由各成員國常駐歐盟機構副代表組成)和常駐代表委員會起著重要作用。
(2)歐洲議會在反傾銷問題上對歐委會起著重要的監督作用。
(3)歐盟海關是反傾銷措施的具體執行機構。
(4)根據歐盟法律,對歐委會的傾銷調查決定,當事方可以在歐盟法院體系尋求司法審查。
2、以歐盟的光伏雙反調查這例,何以“法熱德冷”?其它采取不同立場的歐盟成員國,又是基於哪些出發點?
按照歐盟委員會的相關規則,歐盟委員會——— 具體說就是歐盟貿易專員、比利時人卡瑞爾·德古赫特有權獨立做出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為期6個月的臨時性“雙反”,然後由歐盟理事會表決終裁結果,各成員國的意見屆時將具備法律效力。
根據歐盟委員會規則,臨時性“雙反”征求意見時反對票倘不超過15票(棄權票按規則效力等同於贊成票),歐盟貿易專員通常會直接拍板實施臨時性“雙反”,然後利用6個月臨時性“雙反”有效期,爭取更多成員國支持,即便最終未能在終裁表決中將臨時性“雙反”轉正,也可借這6個月的高關稅,達到向出口國施壓的目的;倘超過15票,歐盟貿易專員則通常不會輕易拍板,而嘗試和出口國和各成員國尋求妥協,因為歐盟原本就是個松散的政治-經濟利益聯盟,倘歐盟委員會罔顧各國意願壹意孤行,不僅最終終審結果會更加不利,也會令原本缺乏效率和凝聚力的歐盟決策機構出現更嚴重裂痕。
有人指出,德國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反對“雙反”,相信其它成員國也出於同樣考量作此決斷,歐盟委員會在此問題上“理應保持克制”。
在“雙反”話題上的德法對立
在為數不多支持“雙反”的歐盟成員國中,法國是最活躍的壹個,不僅較早明確其支持立場,還多番遊說,力圖爭取更多同盟者;而與之相反的是,遲遲未表態、表態後態度卻空前堅定的德國,成為反對“雙反”的中流砥柱。
在“雙反”問題上法德對立,其背後是兩國在與中國做生意時的地位迥異。德國企業在中國始終是受益者,德國是歐洲對華出口成績最好的國家,好幾家德國大公司正是因為有中國市場撐腰才逃脫破產厄運;而法國則正相反,好幾家法國大公司面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已經疲於奔命,如阿爾卡特正被華為、中興通訊的競爭所困擾。不僅德法,其它采取不同立場的歐洲國家,其立場出發點也大同小異,反對“雙反”者要麽從對華經貿合作中受益匪淺,要麽在歐債危機中獲得中方財力扶助;而贊成或含蓄贊成者(在歐盟委員會語境中棄權等於含蓄投贊成票),則要麽自認是對華貿易逆差的重災區,要麽重重受困於歐債危機所造成的就業壓力,迫切需要壹個宣泄口,以轉移國內民粹、尤其龐大工會勢力要求充分就業的壓力。
耐人尋味的是,當中國光伏產品剛剛表現出在歐盟市場的強大競爭力之初,德法的立場與現在截然相反。
當時法國薩科奇政府多次公開表示,貿易壁壘不符合自由貿易原則和歐盟宗旨,法國不贊同“雙反”做法,希望通過協商解決問題。與之相反,此次光伏“雙反”風波的始作俑者———SolarW orld就是壹家德國公司,而爭議早期德國政府也曾表現出對“雙反”含蓄支持的姿態。
德國的“轉向”不難理解:歐盟和中國間貿易爭端的最大癥結,是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而在中德之間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作為歐盟最大凈出口國,中國是其拳頭產業——— 汽車制造和機床制造業關鍵市場,在歐洲陷入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幾年間,德中經貿關系風景這邊獨好,這個中國在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2012年雙邊貿易額高達1440億歐元(德方統計,中方統計為1611億美元,約占中國-歐盟貿易總額1/3),按照壹些分析家的說法,即“中國在德國找到了自己想買、德國人又想賣的東西”。當初積極倡導“雙反”的德國光伏巨頭,在看到全球經濟大氣候下開拓市場艱難、而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搭車銷售”卻反可獲得不菲收益,如今態度也已不復昔日之堅定。
至於法國,最初的立場和薩科奇及其右翼政府主張自由市場的傳統綱領有關,如今時過境遷,臺上執政的是有濃厚工團背景的左翼奧朗德政府,在高失業率壓力下改弦更張並不出奇,就更不用說新政府“去薩科奇化”的需要了。有趣的是,明確支持“雙反”或“準支持”立場的9個國家中,左翼單獨、聯合執政,或工會、工團勢力在國內聲勢浩大者占多數,這和歐洲右翼強調自由經濟、反對貿易壁壘,而左翼立場相反,以及工會、工團勢力向來對貿易壁壘情有獨鐘,顯然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