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女性妳文言文
(剛給妳查到的,希望妳能排上用場)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過弱冠之年,換句話說就是二十出頭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歲了. 順便送妳壹些關於年齡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繈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繈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誌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2. 文言文中哪些字的意思是她和妳的意思·文言文中沒有“她”的稱謂,古代男女的人稱代詞多數壹樣,男女不分.“她”是現代漢語裏常用的壹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國古代沒有這個字,只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 在古文裏,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後來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壹切事物. “五四運動”前後,有的文學作品也用“伊”字來指女性,如魯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詩人和語言學家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第壹個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稱女性.壹時轟動全國.“她”字壹出現,就遭到封建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卻很快得到人民群眾的承認、稱贊,並被廣泛使用,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此事在當時文化界成為轟動壹時的新聞.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壹次“大仗”. ·二、第二人稱(妳)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妳、妳的、妳們、妳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妳怎麽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妳”,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妳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妳”,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妳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代替“仲由”,譯為“妳”. 10、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妳是個被雇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麽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相當於“妳”.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陸遊《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妳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妳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妳爹爹回來時,壹定會跟妳算賬的.“而”便是代詞“妳”. 三、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這裏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殺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於“他”. 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 16、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己”字也同上壹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壹“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這裏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稱“人家”. ·····························壹、第壹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輸》——我知道妳用什麽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余聞而愈悲.《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余”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嶽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壹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 至於尊稱:即對人的禮貌稱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閣下”等之用,壹般譯著“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微薄的力量,還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樣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兩座大山怎樣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來尊稱愚公的,相當於“您”. 21、子何恃而往?《為學》——您憑什麽去呢?“子”便是對對。
3. 古文中氏專指女性嗎不是!
氏有很多含義,並非專指女性。
1. 氏 [shì]2. 氏 [zhī]
氏 [shì]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體欲傾倒而將其支撐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義: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
同本義 [family;family name]
2、氏,姓氏。——《玉篇》。按,秦漢以前,“姓”和“氏”不同,“姓”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區別子孫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誌·略·氏族》
賜姓劉氏,拜為郎中。——《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3、也有以邑、官職、祖父的謚號或字為氏的
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壹,本紀於 秦始皇則曰“姓 趙氏”,於 漢高祖則曰“姓 劉氏”。—— 顧炎武《日知錄》
丁氏穿井得壹人。——《呂氏春秋·察傳》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樂府詩集·陌上桑》
4、加在遠古傳說人物後面、世襲官職後面的稱謂。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後氏
有聖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子·五蠹》
壹家成員所***同采用的姓,以別於個別的名。如:張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與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後裔)
5、對學術、流派、專家、名人或宗教的稱呼 [a form of address for celebrities and specialists]
妙思六經,消遙百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
6、又指古代世業職官的稱號。如:保氏;職方氏;陳氏定理
7、舊時放在已婚婦女的姓後,或如通常在父姓前還加上夫姓的稱呼 [a character placed after a married woman's maiden name]
其下兩冢,壹為阿爺侍者朱氏,壹為阿兄侍者 陶氏。—— 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夫人李氏;王張氏
8、姓
〈代〉
通“是”。此,這 [this]
今知氏大國之君。——《墨子·天誌下》。俞樾雲:“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唯氏三族之不虞。——《白虎通·宗族》
氏為莊公。——《漢書·地理誌》
另見 zhī
氏 [zhī]
——見“月氏”( Yuèzhī):漢代西域國名
另見 shì
4. 文言文指代男女的詞有什麽壹、從出生到結婚以前的稱謂 1、度:指小兒初生之時。
2、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3、赤子、繈褓:泛指不滿周歲的初生嬰兒。《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4、周晬:指嬰兒周歲。 5、孩提:本指孩兒尚處繈褓發笑時。
顏師古註:“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
《老子》:“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提孩”。
後泛指孩兒兩至三歲。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6、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
如“牙牙學語”,因亦指開始學話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
7、垂髫、髫年、始齔、童齔、總角:泛指幼童時期。古代兒童尚未束發時,短發是自然下垂的,故稱之,也稱作“垂發”。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女孩7歲換牙稱“髫年”,男孩8歲換牙稱“齠年”,故有七八歲又有“始齔”“童齔”之稱。
有時束發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童年時期又稱“總角”。《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8、黃口:指十歲以下兒童。本指雛鳥發黃的嘴,借指兒童。
古代戶籍制度常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兒童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
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9、幼學:十歲兒童。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10、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11、孺子:兒童。
《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
《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裏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12、豆蔻年華:指十三歲的少女。
唐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13、及笄:女子十五歲。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4、碧玉年華、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歲。
《通俗編》:“功成當在破瓜年”。《通俗編?婦女》:“破瓜年紀小腰身。”
鄉俗常把女子破身認為是“破瓜”,這處認識其實是不正確的。古文人把“瓜”字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15、弱冠、初冠:古代指男子二十歲。古人男子二十歲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但這時體猶未壯,故稱“弱”。後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16、桃李年華:指女子二十歲。可能出自陸遊的詩:“粉淡香清自壹家,未容桃李占年華。”
17、花信年華:指女子二十四歲。“花信”,開花時期。
代指女子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年輕美貌之時。
宋?範大成《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18、紅顏:泛指少年或年輕人。
唐?李白《贈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19、處子、處女:“處子”,指未出嫁的女子。
義同“處女”。成語“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孫子?九地》:“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20、千金:對別人家女兒的敬稱,多指未婚者。
來源說法不壹,壹種認為與伍子胥有關,說他“掘楚平王墓”報仇後,要報壹女子恩情,但苦於不知道她家地址,於是投千金於她跳水之地。因而用“千金”指代女子。
壹種認為,出自元代曲作家張國賓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裏》:“妳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 21、束發:指男子十五。
古代男子到十五歲束發為髻。《禮記》:“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
22、及笄:指女子十五歲。笄,古代婦女束發用的簪子。
女子束發貫之以笄,表示已經到成年。《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國語?鄭語》:“既笄而孕。” 23、成童:或八歲以上,或指十五歲以上。
鄭玄:“成童,十五以上”。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篇:“少有成童之目,九齡作《梅花賦》驚其師。”
24、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齡。“《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愛自待年金聲夙振”。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 25、幼艾:泛指美貌的青年男女。
《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26、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27、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28、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出處同上。
二、中年的稱謂 1、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
唐?魏征《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2、而立之年:三十歲。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舉。” 3、不惑之年:四十歲。
出處同上。 4、知命之年:五十歲。
出處同上。五十歲的人還常謙稱為是“未知之年”。
5、耳順之年:六十。出處同上。
6、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7、艾:五十歲 8、耆:六十歲。
5. “女”在在文言文中指(1)(名)女性:~兒|~方|~孩|~皇|~籃|~王|~神|~媧|~裝。
(2)(名)女兒:母~|閨~|子~|義~。
(3)(名)二十八宿之壹。
(4)(名)古又同“汝”。 高級漢語字典女 nǚ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壹個斂手跪著的人形。本義:女性, 女人,與“男”相對)
(2)同本義 [ woman]
(3)又如:女陪堂(女幫閑);女先兒(女先生);女紅(泛指婦女幹的紡織、縫紉、刺繡等);女冠(女道士);女兄(姐姐);女伯(稱父親的姐姐);女嬖(受君主寵愛的女人);女隸(女官。被沒入宮中為奴的女子);女中丈夫(女子中有男子氣概的人)
詞霸裏查的,絕對權威,給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