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時期景德鎮瓷廠畫師代表人物?高分!
以郭葆昌為主導的傳承派,制造了以 "居仁堂"為款名的瓷器,其胎質、釉面和彩繪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公元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規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為了效仿明、清歷代皇帝的做法,在景德鎮設禦窯,燒制名貴瓷器,寫上年號,供宮廷使用。傳世的"居仁堂"、"居仁堂制"和景德鎮禦窯督陶官郭葆昌,後用自己的別號"觶齋"為款識,燒制了壹部分瓷器,堪稱名貴。題"洪憲"年號的瓷器均為托名之作。到了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銷帝制,洪憲年號隨之取消。
清末民初的仿古風盛行,無論什麽年代,什麽窯口無所不仿,仿古範圍包括瓷質,釉色及彩繪等各方面,青花器也不例外。的確,少數器物在技巧上達到 "亂真"的地步。如民國孫瀛洲先生專仿明代前朝青花器。他仿制的永樂、宣德青花盤、碗類,其凝重結晶的青花斑點深入胎骨之間,效果與真正永樂、宣德青花器相似,極難辨識。
民國初期出現了新粉彩。新粉彩瓷畫與傳統粉彩相比,無論在造型、線條、光澤、色彩等方面都吸收了近代畫的營養,作品以工見長,色彩濃艷,更符合大眾市民的欣賞水平。
新粉彩瓷畫的先行者汪曉棠和潘陶宇,他們的新粉彩瓷畫影響了整個景德鎮瓷畫風格。到了 1928年在王琦倡導下,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許人、徐仲南、鄧碧珊、田鶴仙、畢伯濤、劉雨岑畫師成立了"月圓會",稱為"珠山八友"。同時與珠山八友齊名的著名畫師還有張誌湯,方雲峰,汪大滄,余翰青,張沛軒,汪小亭,程蕓農等人。新粉彩作品以瓷板畫居多,有方瓶、筒形瓶、印盒、水盂、扁壺等造型簡單的器物。
為了挽救我國傳統的陶瓷工藝,民族工商業者,在中國瓷器手工業中進壹步改革,創辦了壹批新式瓷廠。郭葆昌在景德鎮監督燒制瓷器時,聘請繪畫、填彩、澆釉、造型、燒窯等名家,采用官商合股開辦了 "江西瓷業公司"。燒制的器物,胎骨輕薄,釉色潔白,彩質純凈鮮明,繪畫精美。器物的底部落"公司"款。這些器物給陶瓷鑒定家們稱為:"中國瓷業史中僅有的壹朵復興之花。"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在近代制瓷的成就中,除景德鎮外,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獨樹壹幟。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地處湘東的醴陵產優質瓷土,從清初至清末,制瓷業幾度興旺,但工藝落後,僅生產大眾日用粗瓷。民國初年,時任國務院總理兼財政部長的湖南人熊希岑,赴日考察瓷業,回國後在他家鄉主持創辦了湖南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在景德鎮藝人和日本瓷匠的幫助下,創造了釉下五彩。這種獨具特色的釉下五彩,色彩豐富,晶瑩潤澤,清雅明快,獨具風味。有紅、橙、黃、綠、紫、黑、灰等各色。每種顏色又細分幾種色調,達到了 "艷而不俗,淡而有神"的藝術境界。既古樸典雅,又鮮艷濃郁。當時的制瓷繪畫高手有張曉耕、彭筱琴、傅道惠、遊先理、吳壽祺等藝人。醴陵釉下五彩問世僅20多年(1909-1930年)先後四次在國內外大賽瓷會上獲得金獎,曾風靡壹時。目前傳世作品稀少。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國瓷器中最具文化特征的當屬時裝人物畫瓷器。這種創新的時裝人物畫瓷器,展現了民國時期的新時尚。在瓷繪上采用了艷麗而豐富的新粉彩技藝,使中國瓷器人物畫展現了劃時代的新姿。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國以前的瓷器上的畫面,多繪山水,花鳥和吉祥圖案,人物畫大都是文人雅士,道釋和戲曲故事。很少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婦女。時裝人物畫瓷器多方面描繪家庭婦女生活的場景,有的對鏡梳妝,有的彈琴,有的相互插花,有的戲童。這種在瓷器上描繪身著時裝的摩登女性的家庭生活,在中國陶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為研究民國時期的風俗演變和婦女時裝的發展提供了依據。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第三章 中國古瓷對國外和東南來地區的影響</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我國陶瓷在唐代已有相當數量銷往國外。入宋以來瓷器對外輸出有增無減,在亞洲的東部,南部、西部及非洲與海岸很多國家都發現了我國宋代瓷器。明、清時期,中國瓷器大量銷往歐洲的荷蘭、德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有些瓷器在造型、紋飾完全按歐洲人喜愛的式樣燒制,具有中西方風格融為壹體的特點。如瓷器上的郁金花紋就是荷蘭的國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表現在唐代陶瓷上繪畫藝術風格,比法國現代畫代表人物畢加索要早壹千多年。 1708年,德國的伯特格爾(1682-1719年)燒制出白色而透明的歐洲硬質瓷。法國繼德國之後燒制出相似中國的真正瓷器。英國的韋奇伍德(1730-1795年)首次采用蒸汽機和鉛版轉印的裝飾技術,把陶瓷以低廉的價格推向大眾市場。當18世紀末歐洲大規模生產瓷器後,中國瓷器對歐洲的出口已是強弩之末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國古瓷對朝鮮和日本瓷器的制作影響巨大。自漢唐以來,中朝日三國就有著頻繁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國的陶瓷就大量銷往朝鮮和日本。特別是宋太祖和明清時期,以景德鎮為代表瓷器銷往朝鮮、日本後,備受各界人士的歡迎。朝鮮的高麗和李朝時期受中國的青花、五彩瓷器的影響,先後成功燒制出了具有中國制瓷工藝又有朝鮮特色的青花和五彩瓷。日本於 1616年也成功燒制出青花瓷器,1643年又燒制出與中國十分相似的五彩瓷器。至乾隆時代,日本已成為強大的陶瓷國。中國陶瓷不但失去了日本這個巨大的傳統市場,而且還多了壹個爭奪歐洲和西亞出口市場的強勁對手。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壹、高麗青瓷</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高麗青瓷。是指公元 918年至公元1392年高麗王朝統治的這470多年期間所生產的青瓷。高麗青瓷自出現之日起,就是為貴族和宮廷所使用。高麗青瓷深受中國瓷器的影響。當時高麗王朝與宋朝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尤其是中國瓷器的輸入,對高麗青瓷的產生和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壹時期的高麗青瓷大都仿效宋瓷,其紋飾、造型忠實地沿襲了越窯、定窯、耀州窯和後來的汝窯、龍泉窯的風格。據宋代知名畫家徐競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書中記載:"陶器色之青色,麗人謂之翡色。"又說:"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惟此最精絕。其余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這裏,徐競將高麗青瓷與宋汝瓷、越窯瓷相提並論。可見當時高麗青瓷的名貴。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高麗青瓷釉色比較接近於龍泉青瓷,以粉青和翡色為主調,釉面光澤,有細小紋片,並鑲嵌黑、白紋飾。高麗青瓷流行青、黑二色和其民族所尚相關。據《高麗史》記載: "我國始於白頭,終於智異,其勢水根木幹之地,以黑為父母,以青為身。若風俗順土則昌,逆土則災。風俗者,君臣百姓衣服,冠蓋、樂調、禮器,仕用是也。今後,文武百官黑衣青笠……凡器用 銅瓦器,以順土風。從之。"從此不難看出高麗青瓷流行青、黑二色的根本原因。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二、李朝瓷器</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李朝瓷器是指公元 1392年至公元1883年所生產的瓷器。李朝瓷前期受我國元末明初白瓷影響,釉調較深,燒造的白瓷像雪壹樣純白。李朝時代人們崇尚清正廉潔、儒家清白理念深入人心,所以白瓷貫穿李朝整個時代。李朝瓷器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前期從太祖元年到仁祖二十七年(1392-1649年)。中期從孝宗元年到英宗二十七年(1650-1751年)。後期從英宗二十八年到高宗二十年(1752-1883年)。本書介紹壹件李朝官窯彩瓷的珍貴實物彩罐,高11.5cm,口徑14.6cm,底徑12cm,平唇、矮圈足。器裏外及底部全部施白釉,呈象牙白,有細紋開片。釉層細致瑩潤,胎土潔白細膩,手感較重。底部有五角星狀排列的六個突出圓點,為官窯產品標誌。正面有三具飛龍在雲中振翅飛翔,龍紋用黑色釉。靈芝型彩雲用豆綠色和淺藍色濃淡搭配塗蓋。這種施彩方法類似中國的鬥彩。器物外壁口沿處有兩道豆綠色紋樣。罐兩側浮雕獅子頭,獅子兩眼圓睜,目光炯炯,口銜圓環,威猛雄壯,氣勢磅礴,青花色澤青翠鮮艷,晶瑩光潤。背面從右至左書寫"惠我無疆"黑漆色大字。充分體現了李朝晚期官窯水平,其工藝之精,堪稱稀世珍品。李朝中期白瓷釉色略帶青色,同時出現了白瓷染色,像釉裏紅,釉裏褐等。這時青花瓷的花紋用筆幼稚,柔弱的流線可以簡練到惜墨如金的程度,與我國明初景德鎮民窯瓷相類似。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三、伊萬裏窯與吳祥瑞青花瓷及其它</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明正德六年( 1511年)日本陶藝家伊藤五郎大夫(伊藤五良輔)隨日本使節來我國江西景德鎮學習制瓷技術,改名為吳祥瑞,兩年後回國,稱"伊藤五郎大夫祥瑞",以示對中國的懷念,他在日本肥前的伊萬裏開窯,稱伊萬裏窯,是日本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瓷窯之壹。憑借該窯傳播青花瓷器的制作技術,日本稱青花瓷器為染付,為其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作品上壹般刻劃或書寫:"吳祥瑞"或"五郎大夫祥瑞",和"五良大甫吳祥瑞造"款識,稱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紋飾、釉色都明顯地受中國瓷器的影響。由於當時使用燒制青花的青料非常昂貴,當初伊萬裏窯生產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清代,伊萬裏窯繼續燒造青花瓷器,並且燒制數量可觀的外銷瓷器,其中有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燒制的帶有公司英文縮寫 V·OC標誌的器物。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國制瓷工藝對日本的陶瓷影響是巨大的,日本所燒制的青花和五彩釉瓷,不但汲取了中國傳統的陶瓷工藝,又具有日本制瓷的特色。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第四章 中國歷代仿瓷及其它</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收藏圈內的人們常常議論到的話題:仿品。從歷史上看,中國的仿品歷史是悠久的。先後出現了三次仿古高潮,從宋、明、清末民初。仿品按行話講,可分為官仿和民仿。按仿品質量論,又可分為高仿和壹般仿品。不具備鑒定價值的仿品,又稱為贗品。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壹、官 仿</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官仿,是指由於皇帝的愛好或出於某種傳世器物稀少原因,由官窯仿制前朝的器物。從歷史記載看,仿品最早出現的要數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李世民喜得王羲之《蘭亭序》愛不釋手。就請書法名家,反復臨摹,今日我們有幸看到的《蘭亭序》,都是昔日的仿品。我們要感謝那些制造仿品的老先生。要不,誰能見到《蘭亭序》。宋徽宗以及明代永樂、宣德皇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對文物非常喜愛,都曾下令仿制了歷代的名瓷。宋代六大名窯中有很多器形是仿漢代器物的,如三足尊、四足方鼎等。同時還仿制了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器。北京、臺北兩個故宮博物院都存有明代永樂、宣德仿前代的作品,如永樂仿龍泉窯尊、三系蓋罐、宣德仿汝窯盤等。清代官窯大規模仿制了宋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器物。同時明、清兩朝還出現了本朝仿本朝的產品,如嘉靖仿永樂、宣德的,萬歷仿嘉靖的。乾隆仿康熙的。先人們所仿制的器物大都遵循古人制瓷的規律,從胎土、拉坯、釉色、紋飾、造型和重量,都盡力效仿古瓷的風範和神韻。很少有掠古人之美,據為己有的嫌疑。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新中國成立以來,曾有三次由官方出面仿制瓷器。第壹次是 1951年春夏之交。中央辦公廳遵照毛指示,決定燒制"水滸故事瓷盤"作為國家高級禮品贈送斯大林,要求"高級、特制、美觀"充分體現中國陶瓷的"民族特色"。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中央決定以景德鎮的 "建國瓷業公司"為主,邀請國內瓷業精英,會集景德鎮,***同策劃,設計燒制"水滸故事盤",以《水滸傳》壹百零八將典型故事情節,分別手工繪畫在108只瓷盤上,為體現毛澤東給斯大林贈送"水滸故事瓷盤"的深刻用意,決定加江西省委所撰七律序詩盤和墉生書的"潛天行道"楷書跋尾盤,***110只為壹套。制瓷大師們竭盡全力,從瓷泥精選、制坯、造型、釉料等每壹道工序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彩繪高手們精心設計畫面,把握每個人物的個性特征,勇躍斯文、喜怒哀樂,場景的山石草木,居舍市井,筆觸所至,壹絲不茍。***燒制3套,堪稱仿古瓷的精品。壹套為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珍藏。其余兩套現存景德鎮陶瓷研究所。遺憾的是它的特殊意義和收藏價值,多年來沒有引起世人的註意。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第二次是 1975年初,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通知江西省委,指示景德鎮為毛主席研制壹套瓷器餐具和文房用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等古代稱頌的瓷器最高境界為標準,同時要能代表當代中國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造型上要做到既美觀又大方,同時還要考慮到毛澤東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圖案和色彩要符合這位偉人的思想情趣。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景德鎮為此抽調出 40多名技術骨幹組成攻關小組負責具體實施。許多著名陶瓷藝術家當年都參加過這項工作。其中包括民國時期"珠山八友"的後代和傳人,如王大凡的侄兒王錫良、汪野亭的女兒汪桂榮、劉雨岑的兒子劉平、徐仲南的孫女徐亞鳳,以及戴榮華、康家忠、辛青山、彭兆賢、稽錫貴、張炳祥等藝人。為了不受外界幹擾,此任務以"7501工程"為代號。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為了使產品質量達到當時世界壹流水平, "7501工程"瓷器的質量指標如白度、光澤度、表面硬度、透光度、化學穩定性能、熱穩定性能、機械強度和尺寸精確度等都定得高於世界先進水平。並決定采用以江西撫州生產的壹種非常稀有的優質高嶺土作基礎配料,制作出的半薄胎高釉瓷器通體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用手輕輕敲擊,清脆悅耳,迎光側視成半透明狀。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經過 1400℃高溫燒制的"7501工程"4200余件瓷器,是高科技成果和高水平的藝術成就有機結合的產物,是景德鎮千年制瓷歷史積累下來的精湛技術成就的再現。到今天都是無與倫比的,堪稱國寶。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第三次是 20世紀80年代由故宮博物院牽頭組織全國著名陶瓷藝人,歷經三年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終於仿制出了五套古瓷。其仿品質量和藝術價值,堪稱壹代精品。為此,中國文物報進行了專題報道,刊出了"百萬獎賞懸'克隆'"的擂臺。可見仿品之精和仿制過程的難度。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二、民 仿 </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民仿,是指民窯的仿品。物以稀為貴。民窯仿品大都以市場為導向,以牟利為目的。從宋代開始就出現了民窯仿官窯的作品。官窯制作的器物,其制作工藝和釉料配方都是秘而不宣的。民窯只能通過傳世的器物進行仿制,仿制器物達到亂真的地步,稱高仿。仿制器物達不到鑒別價值的,稱壹般仿品或贗品。明、清和民國時期,都出現了相當壹批高仿精品,官仿不論。就民窯的仿制器,如明代仿古瓷高手崔國懋所仿的宣、成窯器物,時稱 "崔公窯瓷,四方爭售",周丹泉所仿的宋代名窯瓷器,雖善於鑒別的博古家亦為所惑,文獻中稱他仿的定窯文王鼎是"逼真無雙,千金爭市"。吳為的"壺公窯"所仿的永、宣兩窯瓷器和其他民窯所仿的本朝名窯與宋官、哥窯器物較多。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清代仿古之風更是盛行。由於中外愛好古陶瓷的收藏家日見其多,其仿品大量湧現,從唐代至明末幾乎無所不仿。今日常見的有仿唐、五代越窯和宋定、汝、官、哥、鈞、龍泉、磁州、吉州,以及仿明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天啟等窯的器物,其中精品達到亂真的地步。如魏善成、樊匯川所仿的康、乾官窯器物,均能惟妙惟肖。還有河南、山西、浙江、福建等地老藝人和磁縣彭城鎮劉鎖子善仿宋、元、明白地黑花器。禹縣神 鎮盧光 盧光文弟兄善仿宋鈞、珍珠地刻花;北京王佩璋善仿彩陶和唐三彩,孫鶴齡善仿宋磁州窯;常小如、殷維溪善仿宋鈞窯加彩;梁耒助梅善仿宋茶 葉末釉缽;孫瀛洲善仿宣德青花和唐、五代越窯、龍泉窯;王柏泉善仿嘉靖、萬歷三彩和五彩瓷;杜茂群善仿黑陶和清花器等。還有古彩專家詹元廣、詹元彬兄弟與吳仲英、詹興祥、劉春風、洪家華、詹福利、何莽子、劉永清、嶽虎臣等善用真坯加彩仿康熙五彩、三彩和雍正、乾隆的粉彩、琺瑯彩。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進入 20世紀80年代,仿古之風又越刮越烈。現在仿品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仿制。有些仿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謂高仿。如鴻運齋仿制的清化粉彩瓷等仿品接近或達到真品的水平。有些民窯仿品和壹家壹戶小作坊仿品,質地劣次,不倫不類,缺乏古瓷的基本常識,特別是在器物的造型、紋飾和款銘上更是漏洞百出。有的造型隨心所欲,千奇百怪。有的紋飾胡塗亂抹,不堪入目。有的款銘信手塗鴉,張冠李戴,缺乏歷史常識。這類仿品充斥市場、泛濫成災,沒有任何的鑒定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可謂陶瓷垃圾。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對於仿品,我們壹不能全盤否定,二不能壹概肯定,要有客觀公道的態度來認識它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收藏圈裏,往往壹提仿品,就嗤之壹鼻,不屑壹顧,這就扼殺了仿品的藝術生命力。我們不論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仿品,就是新中國成立後 60年代的高仿品,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也是不菲的。近年來,有些高仿品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也不可忽視。但有些壹般性的仿品,那就另當別論,不可同日而語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STRONG>三、鑒定與鑒賞</STRONG>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談到真品和仿品問題,就必須談到鑒定和鑒賞問題了。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何謂鑒定?就是辨別並確定器物的真偽和藝術價值的高低。具體鑒定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三種:分類、比較、辨識。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分類。是指將混雜在壹起的器物,按類別分開、以便保存和研究。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比較。是指在相同相類的古瓷中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予以歸納,如隋唐或宋代的單色釉,幾大官窯器及其系列,元代青花器的三個產地,以及近代人們比較關註的 "玉溪窯"等。從這些不同年代的器物和幾個窯口的產品,進行比較和鑒別,從中尋找出帶規律性的東西。特別明、清時期的器物種類繁多,款樣和款銘復雜,分類比較難度更大,需要我們下苦功夫去探索。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辨識。是指對古瓷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在辨識過程中必須在實踐基礎上,佐以目鑒和借助現代化的科學儀器進行檢驗。如鑒定壹件古瓷,必須從器物的胎體、造型、釉色、紋飾、底足、款銘等方面進行鑒別,才能正確判斷其真偽以及器物的年代、窯口和藝術價值。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何謂鑒賞。就是對器物的鑒定和欣賞,它是人的高級思維現象,是壹種美的追求。是人們對器物的感情、想像、理解、欣賞、判斷和藏家的個人情操等多種心理的綜合。這種綜合的過程是高雅的行為。這就是說鑒賞古瓷過程中自然會產生情感愉悅並升華到壹種判斷認識。人們通過鑒賞可儲存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凝聚在器物上的文明和藝術之美,從而啟迪人們的求知欲望。通過鑒賞可以從器物中發現和挖掘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鑒賞器物的過程,即是認識判斷真偽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鑒賞家自身的鑒賞能力和欣賞水平的過程。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鑒賞並非收藏家個人行為,它是融會了歷史知識、科學文化和美學藝術,其內涵是深厚的。有人在鑒賞中抱有偏愛傾向和心態定向而失之平衡,造成偏差和誤斷。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特別是蘊藏在古陶瓷中的文化內涵是博大精深的。最令現代人關註的是古陶瓷本身所凝聚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發現和挖掘這種價值的本身就是提高自身修養的過程。難怪古人認為欣賞藝術的本身就是藝術享受,就是延年益壽的最好的養生之道。據史料記載:清代大畫家王時敏,喜得王的《溪山紅樹圖》飽玩數日,從而治好了他的咳嗽病。綜上所述,鑒賞是人們提高自身審美的高雅行為,這種實踐是苦樂***存的,有能力鑒賞方為享受。否則,會無數次上當受騙和鑒定失誤,使妳痛苦不堪,難修正果。宋代米芾壹針見血的道明,收藏家可分為兩等,第壹等的收藏家懂得鑒賞,精於鑒賞,可稱得鑒定家。第二等的收藏家不懂鑒賞或疏於鑒賞,可稱得好事家。米芾的觀點,為古今收藏家所接受。 </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