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在中國領土開戰,清政府為啥宣布保持中立?
清代史上最屈辱的十年標誌性事件是日俄在光緒三十年在我國領土東北地區發動的日俄戰爭。當時的清政府對外宣稱持中立的態度,這也說明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弱國無外交,清政府在自己壹步步的無底線退讓中慢慢喪失了主動權。
壹、日俄戰爭爆發
日俄戰爭在中國境內爆發,主要原因在於領土擴張時發生的沖突。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各國雖在中國都分取了領地,但日本和俄國同樣有著西進和南下的領土需求。日本為了實現稱霸亞洲的野心,對中國的東三省打起了主意。而我們的鄰國俄國也叫囂著實現?黃俄羅斯計劃? ,於是對東北也虎視眈眈。東北作為滿洲女真發祥的龍興之地,對於漢人來說是不允許開放的。
在甲午中日戰爭簽訂的《馬關條約》中是將遼東半島割地給日本的,然而在俄國、德國和法國的三國幹涉下,日本最終拿到的是三千萬兩白銀,遼東半島的歸屬權仍舊屬於中國。在李鴻章的主導下,清政府與俄國簽署了聯俄制日的政策,將東北許多地方劃分給了俄國。這也為日後日本和俄國在東北發動戰爭埋下了引子。
二、弱國無外交近代中國屈辱歷史的開端,從鴉片戰爭開始,而後的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是累積以上的戰爭戰敗且清政府為了求和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下壹步步外國列強蠶食而來。清政府後期雖然也認清了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這壹觀點。然而彼時的大清朝早已內憂外患,晚清最後的十年可以說是茍延殘喘。晚清政府在這次戰爭中采取中立態度完全是因為清末統治者們的懦弱和虛偽。
他們自身認為清朝的力量較為弱小,加之之前的四次戰爭都失敗了。為了保證自己的政權暫時不被攻陷,於是選擇了錯誤的戰術退讓。這也是典型的弱國無外交的體現,晚清政府就是在壹步步的退讓中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權,加快了大清滅亡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