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雜誌如何盈利?
壹個非常樂觀的說法是,未來三到五年之內,多媒體雜誌會大規模地替代傳統雜誌。但從賺錢的角度來看,多媒體雜誌的盈利來源不外乎三點:壹個是廣告,壹個是發行,壹個是增值服務,其中第壹個盈利點涉及到商家,第二個盈利點涉及到讀者,第三個盈利點則同時涉及到商家和讀者。到目前為止,這三點盈利模式都不是很成熟,還在探索之中,有可能是“泡沫”,也有可能是“藍海”。
廣告依然是主要盈利來源
廣告收費目前幾乎是多媒體雜誌主要的盈利途徑。即便如此,在目前出現的上千家多媒體雜誌中,能夠有廣告收入的也不超過十家。這壹方面在於多媒體雜誌剛剛起步,廣告商還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價值,另壹方面則在於旗艦性的多媒體雜誌並不多見。
POCO是國內最早做多媒體雜誌的網站之壹,目前它既是壹個多媒體雜誌的發行平臺,也是壹個多媒體雜誌的內容提供方。POCO的CEO姚鴻告訴《第壹財經日報》,POCO的電子雜誌出現是為了迎合POCO社區的用戶需要,這是不同於其他電子雜誌的主要地方,“我們不是為了做電子雜誌而做電子雜誌”。
POCO的幾本雜誌都是這樣出爐的,比如說先有攝影社區,然後就有了壹本專門針對攝影愛好者的多媒體雜誌《印象》,電影多媒體雜誌《首映》和美食多媒體雜誌《味覺》都是這樣產生的。POCO的旗艦雜誌《POCO誌》則綜合了攝影、電影、旅遊、美食等元素。這四本雜誌都獲得了廣告。
據姚鴻介紹,POCO現在每個月的廣告額100多萬元,其中電子雜誌上的廣告額就占了大約70多萬,而且其月增長曲線“呈45度線趨勢”。目前在POCO上投放廣告的品牌以時尚和IT類為主。
飛行網的總編輯劉素華告訴記者:“多媒體雜誌的廣告往往和內容結合得很緊密,甚至壹般的消費者都不認為這是壹種廣告。”壹般來說,敢於吃第壹只螃蟹的是那些IT和時尚類的品牌。壹方面在於它們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壹方面也在於它們的客戶群和雜誌的目標讀者非常吻合。
多媒體雜誌的壹個優勢在於,多媒體雜誌的廣告商甚至可以知道閱讀他們廣告的人的大體背景,以及他們用多長的時間接觸他們的廣告。
雖然萬眾傳媒的網站正式推出的時間並不長,但其副總裁韓國強認為多媒體雜誌的盛宴還沒有真正開始。壹是因為中國目前還沒有出現壹本旗艦性的多媒體雜誌可以和傳統媒體相抗衡,多媒體雜誌的表現形式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二是廣告商已經開始關註多媒體雜誌,對於其特別的表現形式非常感興趣,預期在下半年會有大動作的加入與跟進。
發行收費的未來“錢途”
收費是多媒體雜誌收入的第二個來源。中國早就出現了收費的電子雜誌,其中最有名的是龍源國際名刊網,那個網絡收集了近千本國內外雜誌的電子版。這些雜誌的電子版本往往比紙媒版本便宜很多,但據記者了解,這些網站的生意並不是很好,願意為電子雜誌付錢的讀者還不多。
3月初,現擁有16本原創雜誌的中國最大原創多媒體雜誌平臺萬眾傳媒收購了Magzone網站,並將以前的域名Magarden改為Magzone。在被收購之前,Magzone是壹家傳統雜誌電子版的內容提供商,擁有近700本收費的電子雜誌。韓國強表示,萬眾傳媒依然保留這壹塊內容,但並不指望這壹塊成為主要利潤來源。
萬眾傳媒有壹支40多人的專門制作多媒體雜誌的隊伍,其中包括幾個互聯網的資深玩家和“80後”作家。韓國強認為,多媒體雜誌的競爭依然是“內容為王”,他們有國內最強大的多媒體雜誌制作班底,擁有最多的原創雜誌。盡管如此,他表示萬眾傳媒現在的主要精力在於內容創作上,暫時沒有通過發行賺錢的打算。
飛行網曾經做過類似的計劃。去年底,飛行網的兩本暢銷雜誌《男人誌WO》和《愛美麗ME》曾經試圖向讀者收費,每下載壹本兩塊錢。《愛美麗ME》的主編陳必涵認為,用壹條彩信的價錢去下載壹本精美的電子雜誌應該不是壹件難事。但結果事與願違,這兩本雜誌到目前為止,雖然標明價格卻依然免費。
可以想象,只要網絡上有上千本形形色色免費的多媒體雜誌,那麽讀者的付費習慣就很難養成,除非是那些高端而且擁有獨家版權的多媒體雜誌。姚鴻告訴記者,POCO也在計劃推出收費雜誌,“對壹些質量非常好的內容進行收費”,但他沒有透露更詳細的計劃。
多媒體雜誌依然秉承“內容為王”的原則,在壹個註意力稀缺的時代,能夠把讀者的“眼球”吸引過來,而且能讓他們心甘情願掏錢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夏鴻表示:“目前來看,願意為多媒體雜誌付費的讀者還不多,起碼在未來兩三年,閱讀收費都不可能成為主流。”
在這種情況下,幫助企業制作多媒體雜誌倒不失為壹個來“快錢”的好辦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利用多媒體雜誌來推銷自己產品的價值,還有的企業開始把多媒體雜誌作為企業內刊的壹種形式。
增值服務的“藍海”
向讀者提供增值服務是多媒體雜誌的商業模式中最不明朗的壹個盈利點,但也可能孕育著最大的商機。
這是由多媒體雜誌的優勢所決定的。由於多媒體雜誌往往比傳統雜誌更加細分,它所面臨的讀者群也更加“分眾”。加上多媒體雜誌具有和讀者互動和及時反饋讀者信息的功能,因此多媒體雜誌完全具有成為“直復營銷”的利器。
國內電子雜誌發行平臺X-plus中國區總經理夏鴻告訴記者,前壹段時間他經常在宜家轉悠。他在宜家並不是為了買東西,而是去那裏尋找“壹站式服務”的商業靈感。雖然他沒有披露他這個雄心勃勃的“壹站式服務”背後到底是什麽,但有人猜測那是壹個龐大的計劃。簡單來說,這是壹個多媒體雜誌與電子商務的概念融合。
姚鴻似乎已經找到這種感覺了。他不止壹次地告訴記者,電子雜誌只是POCO很小的壹部分,他更看重的是POCO作為壹個社區的價值。這個社區的用戶都具有較高的忠誠度和較強的購買力,因此在這些人中完全有可能發掘新的商業機會。雖然POCO的電子商務才剛剛開始,但他相信這個平臺已經搭好了。
韓國強也對這壹塊充滿信心。在他看來,萬眾傳媒的盈利模式遠遠超越了廣告和發行。雖然出身於傳統媒體,但他表示不會用傳統媒體的思路去做多媒體雜誌。在他看來,多媒體雜誌不僅是壹種新的媒體形式,而且是壹種非常有力的互動營銷的工具,因此和電子商務的結合是壹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如果能做到這壹點,這將是本世紀初第壹次網絡浪潮時“鼠標加水泥”的另壹個版本。在這裏,多媒體雜誌既是壹種內容媒介形式,也是壹種互動營銷的媒介。
實例:
業內幾乎所有的電子雜誌廠商都在為盈利苦惱,但Gogosun獨辟蹊徑,在創辦的第壹年就盈利2000萬元———
在公司2005年創辦那壹年,Gogosun(北京陽光導航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獲得了大約2000萬元的純利潤。
而這還不足夠讓公司CEO程虹感到興奮,這家新媒體雜誌的創業者預計,Gogosun今年的銷售收入預計在2億元左右,利潤回報超過5000萬元。
對於這個數字,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水分太大,因為業內幾乎所有的電子雜誌廠商都在為盈利而苦惱,並預計該行業盈利最快要到壹年之後。對於業界的質疑,程虹往往笑而不答。
內容制造者
與大多數電子雜誌廠商做渠道分發平臺不同,程虹選擇了做內容提供商,
Gogosun目前主要提供兩種類型的產品,壹種是與企業合作,為這些企業制作多媒體雜誌來盈利;後者主要面向最終消費者提供介紹電視節目的多媒體雜誌。
程虹對Gogosun的定位是提供寬帶多媒體信息導航產品服務。但其自有內容只有壹種,即《陽光衛視導航》雜誌,該雜誌也是Gogosun盈利的“主要來源”。這本雜誌每周出壹期,每期大約120頁左右,面向普通消費者家庭,提供多媒體電視內容節目指南和資訊。
Gogosun公司副總經理李瓊告訴記者,為提供準確內容,該公司簽約了國內500家電視臺和頻道,每周從這些頻道中選取重點內容制作成電子雜誌派發給自己的用戶。
在這些雜誌的受眾人群中,2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占了多數,“用戶中第壹次閱讀該雜誌時間大約為30到40分鐘,之後主要以簡短翻閱為主。”李瓊介紹。
成立Gogosun之前,程虹和李瓊都曾是證券之星網站的管理者,上百萬的免費用戶並沒有讓他們感到興奮,因為那些用戶並不能產生實際的現金收益,相反,擁有幾十萬收費用戶的金融界網站卻率先成為納斯達克的上市企業。
記憶猶新。在選擇進入新的領域之前,程虹率領創業團隊考察了電子雜誌市場,他發現很多電子雜誌依然通過證券之星的傳統免費模式發展用戶,並把平臺渠道建設作為潛在盈利方式,收費性雜誌在這個新行業並不多見,長達壹年的慎重考慮後,程虹決定走壹次金融界的“老路”:從第壹個用戶開始,就要收費。
“這本雜誌並沒有采用通常的免費發行方式,而是采取了訂閱發行,普通版每年的定價為98元,VIP版為每年228元”。
2005 年8 月,Gogosun 成立,3 個月後即實現了盈利。員工人數也從7個擴張到幾十個,但盈利的收益卻並不是來自訂閱用戶,而是基於收費雜誌發現的壹種新型盈利模式。
像賣快速消費品壹樣賣雜誌
因為認為Gogosun的產品更像是快速消費品,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媒體雜誌。
程虹為這種新媒體引入了快速消費品的營銷模式,並拋棄了以往多媒體雜誌免費提供下載,依靠廣告和增值服務來盈利的傳統模式,在全國多個省市設立經銷商,吸引壹些大型企業發展團購。
很快,來自北方的壹家啤酒企業對於Gogosun的產品表示了興趣,並決定團購1億元該雜誌產品,這壹點也讓程虹們措手不及。
據Gogosun壹位高層介紹,與啤酒企業的合作模式具體為:Gogosun為該啤酒企業的提供2000萬張點卡,啤酒企業為其VIP用戶免費提供該點卡,VIP用戶可以憑點卡下載為期兩月的《陽光衛視導航》。
“2000萬張點卡由該啤酒企業埋單,啤酒廠商因為使他的VIP用戶體驗了壹次與眾不同的雜誌內容而區別於它的競爭對手。”
隨之而來的合作企業還包括食品、保險、地產等領域巨頭。
面對越來越多找上門的企業,程虹事後總結的原因是,公司的產品為對方的用戶帶來了更多增值體驗,使其擁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而這種所謂的增值體驗即來自公司特有的內容。
與其他公司只有五六人的制作隊伍相比,Gogosun在制作上的投入有些駭人聽聞:光是文字編輯就有十幾人,同時有數十人的影音制作隊伍、圖片編輯隊伍,還有若幹專業的作曲家、音樂制作人、配音演員等,內容方面的人員數目超過200人。
Gogosun的產品制作過程更像是壹條流水線。
雖然Gogosun的員工人數已經從最早的7人擴充到現在的近300人。但程虹卻壹再感到公司人手的短缺。為進壹步擴大內容制作上的實力,程虹計劃在國內五個城市中選擇壹處建設全球最大的多媒體制作中心,並再招收400人的專業內容制作隊伍。
像所有的電子雜誌廠商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壹樣,Gogosun獲得了軟銀(中國)總計2000美元的風險投資。第二筆上千萬美元風險投資最快也將在7月底到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