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現在的漢人那麽傻相信清朝比明朝好呢
差不多,大明帝國和清廷都可以分成兩段:明朝前期(壹直到土木堡之變),明朝後期;清廷也大致可以分成兩段:清朝前期(止於嘉慶),清朝後期。
所以說清朝比明朝好,對比的就是清朝前期VS明朝後期
關於明朝和清朝
第壹:明朝自朱棣遷都以後,壹直是積極向上的,當時大明朝的GDP占世界的壹半以上,是世界第壹的。因此,明朝前期其實是非常強大的。然而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內部發生內杠,雖然後來逐漸平息,但衰弱之式已經凸顯: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軍務大事皆有宦官處理,結果就是導致50萬明軍全軍覆沒,皇帝被俘。之後到明憲宗時,寵信萬貴妃,西廠橫行,雖然有之後的明孝宗中興,但隨即又在明武宗荒淫的手段下湮滅。自此,明朝開始走下坡路,萬歷怠政時期,依靠張居正新法積攢的銀子好不容易幫助朝鮮打敗豐臣秀吉的侵略,但自此明朝已經如覆巢壹般,隨時可能倒塌。
而清朝前期,壹直到嘉慶早期,清朝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康乾盛世,經濟發展再次達到了壹個頂峰。這壹點不可否認,當時清朝的GDP依然是世界第壹,而且就總量來看已經超過明朝(絕對數值)。然而同樣,清朝自道光起,也是朝政腐敗,隨後被侵略,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第二:關於兩朝的情況,事實上,清朝的強勢源於壹個康乾盛世,尤其是康熙朝:當時世界上有三位最偉大的君王(出自歐洲人筆下):壹位是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他讓法國成為歐洲霸主;壹位是沙皇俄國彼得大帝,他改變了沙俄落後面貌,成為歐洲強國;壹個就是中國的康熙大帝,他在位61年,周邊國家無壹敢對中國小覷,就連彼得大帝的入侵最終也是失敗告終。
而雍正帝是最勤政愛民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朝政清明,貪官汙吏明顯減少,同時打擊豪強,雍正即位時,國庫不足200萬兩銀子,財政危機嚴重。雍正去世時,國庫年庫存已經達到4000萬兩,國庫充實。
而乾隆在位60年,最大的用途就是用人:用和珅,解決財政問題(這位巨貪其實管錢的水平非常高,就乾隆壹朝,並未發生大的財政危機,這和和珅的運作不無關系);用紀昀,處理文化(四庫全書);用劉墉、朱圭等人,用來清潔官場;用阿貴、福康安等人,穩固軍事。由於用人得當,乾隆朝依然讓大清欣欣向榮。
由於三位皇帝在位超過100年,因此清朝也開創了康乾盛世。
第三:為何很多人對明朝的印象不好:很簡單,因為明朝純粹滅亡於腐敗,而清朝是內憂外患:清朝自嘉慶末年開始走下坡路,但是到道光年間,開始被列強入侵,逐漸的國內矛盾轉化為民族矛盾,人民的目光開始集中在侵略者身上,忽略了清廷自身的腐敗問題;而明朝後期確確實實因為皇帝不理朝政,宦官把持朝權而滅亡。
不得不說壹句:宦官掌權,無論好壞皆會留下千古罵名--很簡單,宦官是缺勢的人,男女不是,利用獻媚獲得恩寵掌權,掌權後往往唯利是圖,打壓異己,獨攬大權,禍國殃民。對於宦官當權,無論是明朝士大夫,還是清朝士大夫,甚至是後來的學者,對此的立場都是壹致的:宦官當權,禍國殃民。
明朝時期,由於士大夫集團依然擁有相當的勢力,皇帝在用士大夫時有所保留;而宦官不同,宦官是壹種特殊的群體,他必須依附於皇權才能生存,對皇帝死心塌地,用起來放心,因此皇帝重用宦官,而宦官因身體的缺失導致心理失衡,往往唯利是圖,而士大夫瞧不起宦官,往往和宦官發生爭鬥,而且筆頭子掌握在士大夫手中,留下的往往是宦官千古罵名;而到了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整治,士大夫也失去了自主權,變成了皇帝的奴才,這時候,比起無能的宦官,皇帝自然是喜歡用聽話又有才能的士大夫。所以,清朝的政權,是皇帝獨裁,士大夫聽話的時代;而明朝則是皇帝專權,重用宦官的年代。相比之下,人們對宦官沒有任何好感。況且明朝兩廠由宦官控制,實行恐怖統治,也是造成後來被口誅筆伐的原因。
第四:從經濟角度來看:絕對數值上,清朝確實比明朝強;從相對數值來看,明朝則高於清朝。
很簡單:明朝時期,中國的GDP占全球超過壹半,而清朝時期,只有40%多,相當於現在的美國水平。
但從人口,經濟,稅收等角度來看,清朝的數值又超過明朝。
其實這不難解釋: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經濟也是不斷發展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1990年,大多數人的月工資只有100塊左右,而2012年,大多數地方最低工資標準已經破千,部分地區甚至破2000。然而,90年100塊可以保證壹家人壹個月生活,而2012年1000塊只能勉強養活壹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