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李必湖的相關報道

李必湖的相關報道

閃光的種子——記湖南省安江農校黨委書記李必湖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2000年07月02日

提起雜交水稻,人們就會想起袁隆平。但許多人不知道,1981年,國家向雜交水稻研究者頒發特等發明獎,第壹受獎人是袁隆平,第二受獎人便是李必湖。

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黨委書記、研究員李必湖不僅是壹位傑出的科學家,還是壹名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壹個優秀的***產黨人。“七壹”前夕,湖南省農業廳黨組作出決定,號召全省農業系統的***產黨員、***青團員和科技工作者向李必湖同誌學習。

5顆金燦燦的雜交種子

提起李必湖對科學的貢獻,就要從30年前那5顆種子說起。1964年他在安江農校讀書時,袁隆平正起步研究雜交水稻。他被袁隆平選入課題研究小組,從此便與雜交水稻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0年,為了突破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難關,李必湖第3次奔赴海南。他在三亞南紅農場附近的壹塊沼澤地找到了壹大片正抽穗揚花的野生稻。壹株三個稻穗雄性異常的野生稻植株,就是他渴望已久的“野敗”(雄蕊敗育的野生稻)。他小心翼翼地將稻株連根帶泥挖出來,脫下衣服包起,帶回試驗基地。他每天提水澆灌,守株待花,開壹朵,就小心地用鑷子夾著栽培稻的雄花與之雜交。壹連5天,雜交了65朵小花。為防麻雀和田鼠,他把鋪蓋搬到田邊精心呵護,終於收獲了5顆金燦燦的雜交種子。

5顆種子改變了世界。“野敗”的發現和轉育成功,結束了雜交水稻研究徘徊的局面。他無私地把“野敗”材料分送給13個省市的科技人員,開始了全國性協作攻關。1973年,終於完成了水稻雜交“三系”配套的創舉,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秈型雜交水稻在全國應用推廣以來,累計種植面積30億畝,增產稻谷3500多億公斤,增純利逾千億元,先後被引種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國內外種植的雜交稻,90%以上的組合和面積都是“野敗”的細胞質。雜交水稻作為中國第壹項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李必湖赴美國德克薩斯州傳授制種技術。

幾十年來,李必湖壹刻也沒有放棄對科學的追求。他擔任安江雜交水稻研究所所長,與助手壹道培育出威優48、威優49、威優402、威優438、金優402、八兩優100、安農810S等壹系列高產、優質的雜交稻新組合,在全國15個省區推廣,累計種植面積4億畝,增產稻谷340多億公斤,創利200多億元。他指導助手鄧華鳳成功育成國內外第壹個秈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安農S-1”,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由三系變為兩系、品種間優勢變為亞種間優勢的設想成為現實,繼續保持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這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八五”期間,他和助手***取得9項科研成果。

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安江農業學校獲得了那麽多的榮譽:國家級重點中專,全國農科教結合示範學校,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七五”、“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先進單位……李必湖這個黨委書記有什麽絕招呢?

他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強化管理,銳意改革,全面推行雙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1988年,他在懷化市桐木鄉建立起學校第壹個科教興農示範基地。他為農民講課,現場傳授技術。3年時間,先後組織專業教師舉辦技術培訓班98期,培訓農民6400多人次。國務委員陳俊生稱贊安江農校的經驗代表了中國農業中專和農業院校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他帶領師生在洪江、靖州、芷江、中方等縣市的10多個鄉鎮建立雜交水稻新組合制種及高產栽培示範基地。多年來學校既為國家輸送了尖端科學家,也為農村培養了1萬多名實用人才,取得43項科技成果,其中8項次獲國家級獎勵,28項次獲省部級獎勵。安江農校成為全國農校壹顆最亮的星。  “向我看齊”是李必湖的座右銘。1996年7月,沅江漲大水。7月16日,正在懷化開會的李必湖立即往回趕。但洪水已阻斷了交通,他毫不退縮,壹***轉了7次車,3趟船,趕回學校部署搶險。17日清晨,洪水闖進了李樹林等26戶教職工的家。李必湖帶領大家搶救財物。上午10點,洪水向學校雜交水稻研究所進逼,70公斤壹包的種子李必湖扛起就跑,他的行動就是無聲的命令,在校的教職工還有附近的農民都默默投入了戰鬥,6萬公斤優質雜交水稻種子終於被轉移到了安全地帶。中午,李必湖又去搶救學校圖書館。下午,他挨家挨戶視察,可他的家早已浸泡在洪水之中。

李必湖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周圍的人。芷江侗族自治縣羅舊鎮黨委副書記周代嶽就深有體會——李必湖是著名科學家,可壹點架子也沒有,像個農民。我和他壹起在農民家住了3晚,徹夜交談。他問我,如今的農民,與60年代有什麽不同。我說沒以前聽話了,過去幹部威信高,現在農民不買我們的賬。他說:“這要具體分析。時代在變化,農民比以前更有思想,當然也有落後面。但農民最講實際,如果我們改變作風,真正為農民著想,農民會買我們的賬的。”這壹年,農民制種獲得了豐收,每畝收入比往年增加500元。農民好高興,主動要求今年繼續制種。白石坡村因變壓器發生糾紛,壹個組把另壹個組的電線桿拔掉了。電停了壹年,我們幾次調解不好。我也曾想親自幫群眾架電線桿,但作為書記,拉不下這個面子。李必湖的言行打動了我。以他為榜樣,我帶領6個鄉、村幹部,為農民架好了7根電線桿。電通了,糾紛擺平了,農民該上交的任務第二天就完成了。不是農民不聽話,而是我們的話沒說到農民的心裏去。李必湖給我的啟發是:行動才是最重要的,種子自己不說話。

科技人員的壹面旗幟

李必湖書記家門口貼著壹副對聯:“牢記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信馬列為***產主義奮鬥終身;***產黨人(橫批)。”農校高級講師王聰田說;“如今的對聯大多是財源茂盛恭喜發財之類,我經過李書記家門口,卻被這幅對聯深深震撼了。”

“***產黨人”對聯就是李必湖人格的寫照。他無私,帶領助手完成許多成果,報獎時,助手把李必湖的名字排在第壹位,他都悄悄把自己的名字移到後面;學校出臺《精神文明獎懲辦法》,規定教師在外獲獎,學校給予對等獎勵,已有70多人次獲得了獎勵,而唯獨李必湖“違反規定”,拒絕獎勵自己,拒獎金額達6萬多元;他廉潔,不用公車辦私事,即便是送女兒看病,也自覺交用車費。學校搞基建、招生,有人送紅包、禮品,他壹律拒絕,回絕不了的,就上交紀委。榜樣的力量無窮,學校近年招生數千人,無壹人向家長索要紅包。他的住房是70年代的磚瓦結構平房,多處漏雨。省農業廳撥2萬元給他維修住房,李必湖卻將這筆錢“挪用”到了其他教師的房屋上。

家在洪江市熟坪鄉的安江農校99級學生謝橋生,家裏4口人,3個是殘疾。21歲的姐姐癱瘓在床21年了,家裏很窮。可是去年8月出現了轉機:“那天,家裏來了壹位客人,他揭開鍋蓋看,還餵我姐姐吃飯,我爹娘壹個勁地說臟、臟,他好像沒有聽見。想起以前有人進我家捂鼻子的情形,我鼻子壹酸想哭。他就是李必湖。李書記問我想不想讀書。我說想是想就是沒有錢。他說,來我們安江農校讀書吧!妳情況特殊,我們爭取免掉妳的學費。我成了全校第壹個學費全免的學生。今年春天,李書記又壹次來我家指導制種。聽說我家沒有錢買肥料,他掏出200塊錢給我爹救急。現在我家的田裏長滿了綠色的秧苗,我們壹家有希望了。”

學校的教職工生病住院,李必湖總是親自去探望。學校守傳達室的仲兆基是個孤老,李必湖家裏有好菜就送給老人嘗,上門與老人聊天,生病時,更是照顧入微。家庭屢遭不幸的高級講師郭鐘靈,受到李必湖的關懷和資助,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她至今還保留著解決媳婦、孫子城市戶口的報告草稿,因為上面有李書記精心修改的筆跡。記者粗略統計,幾年來他個人資助困難戶的金額有12000元。

李必湖除了學校的工作,還兼任懷化市科協主席、懷化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可他總是超負荷地工作。去年4月的壹天,李必湖帶病來到懷化市鶴城區清水井村,為農民講授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硬撐著講完課,回答完農民的所有問題,被送進醫院時,體溫已高達39度。今年五壹節,人們忙著去旅遊,李必湖卻背著10斤優質稻種,坐火車來到通道侗族自治縣甘溪鄉洞雷村。他在洞雷村“旅遊”了3天,分析了當地的自然條件,與村幹部壹起制定了調整產業結構,科技脫貧的3年規劃。

十多年來,李必湖為13個縣市,32個鄉鎮,98個村莊的農民義務講課150多場,聽課人數達24000人。在他和學校的幫助指導下,20萬農民脫貧致富。懷化市科協副主席趙憲光說:“李必湖擔任科協主席15年,特別重視農村科普工作,他撰寫科普文章,組織科普巡回報告團,帶領科協幹部在芷江縣碧河村辦點,推廣栽培金秋梨。我們把他看作是科技人員的壹面旗幟。”

記者與李必湖交談,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句話:“我與種子打了幾十年交道。我對種子和土壤有特殊感情。我們***產黨人就好比是種子吶!” 雙手捧出稻花香——記湖南懷化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必湖研究員

在李必湖自家門內有這樣壹副對聯:上聯“牢記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下聯“堅信馬列為***產主義奮鬥終身”;橫批——***產黨人。

熟悉他的人沒有壹個不知道,這的確是他壹生的真實寫照。

幾十年來,他為中國水稻育種事業的發展,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雙手捧出了稻花香!

投身科研,他是埋頭苦幹的實踐者

李必湖,1946年出生在湖南沅陵的大山深處。“野菜野果當雜糧,紅薯要當半年糧”的困窘日子,讓李必湖很小就樹立起了人生理想——“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

有了目標之後,李必湖全力以赴地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披沙揀金,汲取營養。1964年,他考取了湖南安江農業學校。兩年後,因表現突出留校工作。當時,袁隆平剛開始搞雜交水稻研究,李必湖便作為他的主要助手開始了圓夢之路。

上世紀70年代前,中國水稻的平均產量不到4.5噸/公頃。要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選育水稻優質良種迫在眉睫。為找到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理想不育系、保持系,李必湖常年南繁北育,風餐露宿……

直到1970年,李必湖終於在三亞南紅農場附近的壹塊沼澤地找到了壹大片正在抽穗揚花的野生稻。終於,他找到了野生稻雄花不育株——“野敗”。他興奮地將稻株連根帶泥,小心翼翼地挖了出來,用自己的衣服包著,搬回了實驗基地。從此,他每天細心呵護,精心培育,直到收獲了5顆金燦燦的種子。

5顆種子改變了全世界。“野敗”的發現和轉育成功,為攻克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保持系難關打開了突破口。1973年秋實現“三系”配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壹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1976年,這壹成果開始在全國推廣應用,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隨之迎刃而解。

目前,國內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約占水稻播種面積的50%,增產稻谷約占總產的60%。全世界有23個國家和地區引種了雜交水稻。其中,90%以上的組合是“野敗”細胞質。

榮譽接踵而至。1981年,李必湖作為主要技術骨幹的秈型雜交水稻項目榮獲“國家特等發明獎”。

然而,李必湖沒有就此停下奮進的腳步,而是向更高更遠處奮力地走去。八五期間,他協助袁隆平院士主持雜交水稻研究工作,指導助手培育出威、汕優16,威優38,威優48,湘優102,威、金優402,威、金優191,汕優230等20多個雜交水稻新組合,在南方稻區推廣0.3億公頃,增產稻谷400多萬公斤,增利稅287億元。

作為壹項中國轉讓的農業技術,雜交水稻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1987年,李必湖應邀赴美得克薩斯農場傳授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在全機械化生產條件下,取得母本畝產130公斤的好結果,使美方堅定了發展雜交稻的信心,對雜交水稻技術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贊賞。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1988年,李必湖指導助手鄧華鳳研究出國內第壹個秈型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安農S壹1,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由三系變二系、品種間優勢變亞種間優勢利用的設想變成現實,保持了雜交稻研究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

良種培育出來還不算完,李必湖的目標是讓貧困農民掌握知識和技術,早日脫貧致富。他積極行動,先後在湖南省10多個鄉鎮,建立起雜交水稻新組合制種及高產栽培示範基地,現場教學,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在科研工作中,李必湖是壹位紮紮實實的實踐者。

服務農業,他是科技人員的壹面旗

投身農業,服務農業發展,這是李必湖壹直努力的方向。

他按照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在懷化市中方縣桐木鄉創辦了學校第壹個科教興農示範基地,三年多時間裏,累計推廣科技項目15個,辦培訓班98期,印發資料34560份,全鄉增產糧食326萬公斤,增收利稅329萬元。後來,該基地被列入國家農科教結合試驗示範區,安江農校亦成為全國農科教結合的示範學校。

多年來,李必湖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教學科研並舉,科、科、推相結合,既為國家輸送了尖端科學家,也為農村培養了1萬多名實用人才,取得43項科技成果,其中8項次獲國家級獎勵,28項次獲省部級獎勵。期間,數不清的榮譽紛至沓來:國家級重點中專,全國農科教結合示範學校,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七五”、“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先進單位……

紮根科研,積極服務農業發展,李必湖是科技人員的壹面旗。

鞠躬盡瘁,他是不折不扣的***產黨員

多年來,李必湖為13個縣市,32個鄉鎮,98個村莊的農民義務講課150多場,聽課人數達24000人。在他和學校的幫助指導下,20萬農民脫貧致富,農民群眾稱其為“財神爺”。

“李必湖擔任科協主席15年,特別重視農村科普工作,他撰寫科普文章,組織科普巡回報告團,帶領科協幹部在芷江縣碧河村辦點,推廣栽培金秋梨。我們把他看作是科技人員的壹面旗幟。”懷化市科協副主席趙憲光這樣評價李必湖。

的確,李必湖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是***產黨員當中的典範:他無私奉獻,不計名利,總是把科研成果更多地歸功於自己的夥伴;他公正廉潔,心系群眾,用自己的獎金為教師維修房屋;他敢作表率,帶領教師職工同心協力面對困難,及時幫助有苦難的同誌;他關懷學子,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然而,誰知道,李必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多年,還常常超負荷地工作。去年4月的壹天,李必湖帶病來到懷化市鶴城區清水井村,為農民講授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硬撐著講完課,回答完農民的所有問題,被送進醫院時,體溫已高達39度;2000年的“五壹”勞動節,人們忙著去旅遊,李必湖卻背著10斤優質稻種,坐火車來到通道侗族自治縣甘溪鄉洞雷村。“旅遊”的3天中,他分析了當地的自然條件,與村幹部壹起制定了調整產業結構,科技脫貧的3年規劃……

走到哪裏,就工作到哪裏;走到哪裏,都影響和帶動壹大批人。這就是壹個不折不扣的***產黨員——李必湖。

5粒種子改變世界,李必湖曾與袁隆平壹道創造了中國雜交水稻的輝煌;心系百姓,服務農業,李必湖壹定會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創造出更加動人的篇章!

李必湖科研成果獲獎情況(部分)

1978年,“秈型雜交水稻”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V20A、二九南A”獲湖南省科學大會獎;

1981年,“秈型雜交水稻”獲國家特等發明獎(排名第二);

1982年,“湘優102”獲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獎;

1998年,“秈型雜交早稻威優402的選育與應用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8年,“安農S壹1秈型水稻溫敏核不育系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壹等獎;

1999年,“安農S壹1秈型水稻溫敏核不育系研究”獲國家發明獎;

1980年,“秈型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獲湖商省重大成果獎;

2003年“金優402的選育及應用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專家簡介

李必湖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懷化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湖南沅陵縣人,土家族。1946年5月出生,1966年畢業於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1976年畢業於湖南農學院農學系。同年,加入中國***產黨。

長期致力於雜交水稻的育種和推廣工作,歷任安江農業學校技術員,懷化地區科協副主席,安江農業學校(今懷化職業學院)副校長、校長,懷化職業學院院長,雜交水稻研究室副研究員、研究員。

1970年在海南島發現雄花敗育的普通野生稻,為選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實現雜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做出了重要貢獻。1973年,與袁隆平等壹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1981年,榮獲國家發明獎特等獎。撰有《我們是怎樣研究雜交水稻的》、《雜交水稻組合配套栽培技術》等論文。“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科技之星,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