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宇的錢學森老先生對於航宇的定義
沖出地球大氣層到宇宙太空中的活動,有時稱為宇航,有時稱為航天,而楊利偉也有宇航員及航天員兩種稱謂。仿佛宇航和航天並沒有嚴格的界限與區別。
其實,宇宙太空的範圍是非常廣闊的,宇宙航行的領域也是非常寬廣與無限。在被稱作人類第四空間的太空中,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壹顆中等大小的行星,而太陽又僅是銀河系中顆中等大小的恒星。在茫茫宇宙中,有1000多億個像銀河系壹樣的星系。因此,人類沖出地球大氣層在太陽系範圍內活動,與沖出太陽系到銀河系、甚至到銀河系外活動,對科學技術的要求相差很大,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比如,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馬座的比鄰星,距離太陽約為4.3光年,若以當今人類已經掌握的第三宇宙速度(16.7千米/秒)向它飛去的話,需要7-8萬年的時間;如果要到離銀河系最近的仙女座星系,則要250萬年。因此,要完成這樣的宇航活動,是目前運載工具不可想象的。
中國現代航天之父錢學森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提出,宇宙航行應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在太陽系內的活動,叫航天;第二階段是離開太陽系到銀河系乃至河外星系的活動,叫航宇。他說,“人類並不局限於航天,將來還會發展到航宇”,“我提出航宇是從中國人的習慣,從航海、航空、航天推出來的”。
當然,要航宇不是近階段航天技術所能勝任的,科學技術(尤其是提高航行速度,達到接近光速甚至超過光速)還需經過若幹次大的飛躍才行。常言道,“昨天的夢想、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現實”,人類總是會朝那個既定方向作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