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雞孵化需要多少天?
小雞孵化分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
雞孵化期約21天,18天落盤,7天照蛋,壹般到室溫影響,可能出現提早或推遲孵化。
自然孵化,有母雞孵蛋,可以省卻人工,並且提供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但是不適合大規模孵化雞蛋。
而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可直接影響到雞蛋的孵化率。因此選擇恰當的孵化技術,通過人工控制孵化環境可以提高種蛋的孵化率。
應註意的問題
1.落盤時用手工將種蛋從孵化蛋盤移到出雛盤內,操作中室溫要保持25℃左右,動作要快,在30~40分鐘內完成每臺孵化機的蛋,時間太長不利胚胎發育。
2.適當降低溫度,溫度控制在37.1~37.2℃。
3.適當提高濕度,濕度控制在70~80%。
雛雞出殼後:
雞孵化到20.5天大批破殼出雛,整批孵化的只要撿2次雛即可清盤;分批入孵種蛋的,由於出雛不齊則每隔4~6小時撿壹次。操作時應將臍帶吸收不好、絨毛不幹的雛雞應暫留出雛機內。提高出雛機的溫度0.5~1℃,雞到21.5天後再出雛作為弱雛處理。
雞苗出殼24小時內做馬立克疫苗免疫並在最短時間內將雛雞運到育雛舍。
擴展資料:
影響孵化因素
雞胚在發育過程中,必須進行氣體交換,尤其在孵化第19天(夏季還要提前12小時)以後,胚胎開始肺呼吸,需氧量逐漸增大,二氧化碳排出量也逐漸增多。
這時如果通風不良,則造成孵化器內嚴重缺氧,即使將出殼的雛雞呼吸量加大2-3倍,仍不能滿足其對氧的需要,結果抑制了細胞代謝的中間過,使酸性物質蓄積體內,組織中二氧化碳分壓增高而發生代謝性呼吸性酸中毒,從而導致心臟搏出量下降,發生心肌缺氧、壞死、心跳紊亂和跳動驟停。
經測定每個胚蛋整個孵化期的耗氧量為4-4.5L,排出二氧化碳3-3.5L。試驗證明孵化器內含氧量下降1%,則孵化率下降5%;胚蛋周圍二氧化碳含量不得超過0.5%,二氧化碳達1%時,胚胎發育遲緩,死亡率升高,畸形增多。
壹般空氣中正常的氧量可保持在20%-21%。因此通風的關鍵是設法降低胚蛋周圍二氧化碳的濃度,而通風換氣的效果又與孵化設備的結構、孵化廳(室)的建築設計以及孵化機內外環境有關。
比較影響孵化率的諸因素,溫度是首位的,其次就應算是通風換氣了。為什麽不少書中按溫度、濕度、通風....排序,而非溫度、通風、濕度,原因很簡單,人工孵化的方法仿效於母禽抱蛋。
母禽抱蛋選在幹燥的地方,鳥類多在樹上,壹次孵化的個數不多、故通風壹事不必顧及太多;人工孵化就不同了,現代孵化器的容蛋量在數千數萬個以上,如此,通風就顯得重要要了,況且,前幾年許多試驗都證明無水孵化不影響或不太影響孵化率。
老式孵化器大都存在風扇數量少、轉速低、分布不合理等弊病,不僅換氣不徹底,存有死角,而且也不能將熱源熱量盡快而均勻地送至各處,使孵化器內溫差偏大。為此,應進行改造或更換新的孵化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