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如何養殖黃蟮?

如何養殖黃蟮?

黃鱔的養殖技術

第壹節,生物學特性

1,分類地位與分布

鱔屬於合鰓目,合鰓科.屬於亞熱帶的淡水魚類.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的中國,朝鮮,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在我國大部分水系都有分布.

2,外部形態

黃鱔體呈蛇型,口較大,腮孔較小,左右腮孔在頭的腹面連合為壹,夠成"V"形的鰓裂.鰓明顯退化.在水中不能單靠鰓完成呼吸功能,要借助口咽腔內壁黏膜作輔助呼吸,因而黃鱔時常把頭伸出水面進行呼吸.腸道與側線孔也有輔助呼吸功能.體表無鱗,體表有大量黏液,起保護作用,無胸鰭與腹鰭,背鰭與臀鰭退化.軀體多為黃褐色,間有黑色小斑點.腹部橙黃色,有淡色的小斑點.

3,生活習性

(1)穴居,晝伏夜出

(2)耐低氧 口咽腔內壁黏膜有直接呼吸空氣的功能.黃鱔對如溶氧的要求為2mg/L以上.

(3)喜溫暖 黃鱔為變溫脊椎動物,水溫高則藏身於洞穴中,水溫低則停食,當水溫升到10度以上時,開始覓食.

4,年齡與生長

黃鱔年齡鑒定可用耳石,脊椎骨骨與舌.尤其是黃鱔的舌較為發達,舌弓中的基舌弓和上舌骨上有明顯的生長帶和年輪標誌,是較為理想的 年齡鑒定材料.生長速度存在著季節性差異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差異,生長比較快的時間在4—10月,尤其在6---8月最快.壹般來說,在自然條件中黃鱔生長速度要比人工養殖條件下的生長速度慢得多.

5,攝食習性

黃鱔是以動物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餌料來源廣泛,可以以蚯蚓,蠅疽,黃粉蟲,小魚蝦等動物性高蛋白 餌料為主,輔餵壹些商品餌料,如豆餅,米糠等.大規模的黃鱔養殖應以投餵黃鱔配合飼料為主,攝食方式為吞噬與吞食為主.黃鱔耐饑餓能力強,在濕潤的土壤中,壹年不攝食也不會餓死.

6,環境的要求

黃鱔的生長溫度為15—30度,最適合水溫為23---28度,水溫低於10度,會停止攝食,水溫高於32度,攝食量很少,耐低氧,當水中含氧量低於2mg/L時,黃鱔活動也會出現反常,經常把頭伸出水面吸取氧氣,或出現吐食現象.黃鱔最適水體pH為6.5--7.5,對於中性或偏酸的水體較適宜.適宜的有機物耗氧量為20--40mg/L,水體有機物過多會敗壞水質,大量耗氧,水體產生H2S,氨等有害氣體,影響黃鱔的攝食,生長和生存.

7,繁殖

性逆轉現象:黃鱔雌雄異體,生殖腺只有壹個,位於腹腔的左側,右側明顯退化.黃鱔具有性逆轉的特征,從胚胎到第壹次性成熟,均為雌性,產卵以後,卵巢逐漸退化,慢慢退化,慢慢變成精巢而成為終生雄性.

壹,新建鱔池的要求

1.位置要求:

養成鱔的池塘壹定要選擇避風向陽,水源條件較好的地方.

現階段發展養鱔生產,主要是利用零星地方或小水面.多數是利用農家房前屋後的地方開建鱔池,城市生活區主要是利用住房前後空地或樓頂,陽臺.總之,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均可建造養鱔池.

第二節,成魚的養殖

2.水面要求

養鱔池的大小應根據養殖的規格和數量來確定.如作為家庭副業來養殖,壹般以4—5平方米為宜.如是形成壹定規模的養殖,可以建十幾或幾十平方米(20-50平方米)為壹池.為了便於分池飼養,最好連片建幾個或十幾個以上的池子.

3.水深的要求

養鱔和養魚有所不同,其需要比魚類飼養所需要的水位低得多.

通常池四周水深20cm.中間25-30cm左右.水位過深黃鱔的活動花力氣多,容易消耗體內大量能量.不利於生長發育.當水中容氧不足時,黃鱔把身體豎起,頭伸出水面呼吸氧氣 俗稱:"黃鱔打樁".這種奇怪的現象多發生在天氣悶熱,水溫較高,水中缺氧時,是黃鱔利用咽腔呼吸的壹種特殊現象.如果池水過深,又加上黃鱔沒有鰭條,想要遊至水面來,將非常困難.在高密度養殖情況下,黃鱔容易被悶死.所以,黃鱔池的水位高低,直接關系到黃鱔的放養密度,成活率及成鱔的產量.

4.水質的要求

不是很嚴格,只要水質未被汙染,對鱔無害的水均可.如:江河水,湖泊水,水庫水等.

二,成鱔池的建造

人工建造鱔池有三種形式,即:地上式,半地下式和地下式,池深1.2-1.5米,池四周磚砌成底平地面,坡比1:1.2,壁頂上用橫磚覆蓋墻壁,使壁頂呈"T"字形,池壁宜光滑,避免黃鱔用尾巴鉤墻外逃跑.池塘要高出地面30-40cm,

以免地面雨水直接流入池內,養黃鱔的池壹般要求做到不漏水,更換池水方便,保持冬暖夏涼,能防止黃鱔打洞或逃跑.

黃鱔喜愛穴居生活,所以池中土質要求松堅適度,便於黃鱔打洞潛伏.為確保鱔池水具壹定肥應該在池底鋪築30-35cm厚的肥泥,應在泥中摻拌壹定量的植物稭稈,和豬牛欄糞便.另可放些樹根,石塊,瓦片等物,人工創造黃鱔穴居的環境,泥土上面水層15-20厘米,水面距池埂30-40厘米.

(壹)鱔種的來源與選擇

1,自然界中捕捉.根據黃鱔越冬後,從3月份開始晝伏夜出尋食,見光不動等特點,可在夜間用電筒,火把照射直接捕捉;也可在鱔籠內裝入其喜歡攝食的飼料,引誘黃鱔進入籠內捕捉;還可以白天在稻田,水溝,池塘邊尋找黃鱔洞口用手或鱔鉤進行捕捉.捕到的黃鱔應迅速裝入放有水草的鱔簍或裝有水的木桶中,盡量避免其受傷.

2,市場收購.市場上出售的鱔種有的可能是用鉤釣,竹夾捕捉的,因此在采購時,

三,鱔種的投放

壹定要嚴格選擇體質健壯無傷,遊動活潑,規格整齊,肌肉肥厚,體表無寄生蟲,體色為鮮黃色的鱔種.對於體表發白,破皮,斷尾,口及鰓骨處有傷痕者,均不宜選購.

3,人工孵化培育.人工孵化培育的鱔種規格整齊,不易受傷和發生病害,成活率較高.人工培育的鱔苗來源於人工繁殖或天然采捕.天然捕獲的方法是在5-6月黃鱔繁殖盛期,到稻田,水溝,池塘邊尋找有泡沫團的地方,確認是黃鱔的孵化巢後,可用勺,瓢輕輕地將卵撈起,

放入盛有清水的瓷盆或水泥池中孵化.在水溫為25-30℃時,壹般經6-7天出膜.待其卵黃消失後,可用輪蟲,水蚤,水蚯蚓,雞蛋黃等投餵.以後隨個體長大,可投餵豆餅糊,肉漿等.

成鱔的生長規格大小取決於放養密度,而稀養是培育大規格成鱔的關鍵.稀養,由於鱔魚個體所占餌料多,容氧多,活動空間大,水質條件好,所以相對規格大,反之,密養規格則小.為了使養鱔的周期短,經濟效益高,應盡可能把成鱔規格培養大些,但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鱔池面積較大(30——50平方米)底質較好,水深適中,註排水方便,密度可放大些,反之密度應小些.

2):餌料和肥料數量充足,且質量好,密度可放大些,反之密度要小些.

3):放養的規格小,數量應增加,反之減少.

4):要求出塘早,規格大的,應適當稀放,反之可適當密放.

合理投飼:黃鱔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歡吃鮮活餌料,如小魚,蝦,蚯引,蠅蛆,昆蟲,螺蚌肉,蠶蛹,禽畜內臟等,也可投餵些植物性飼料,如米糠,麥麩,豆渣,瓜果等.但由於黃鱔具有偏食和晝伏夜出尋食的習慣,因此在鱔種入池後,必須立即進行飼養馴化工作.首先在入池後3-5天內不予投餌,然後用動物性和植物性飼料配合投餵.投飼量應由少到多,逐步增加.投飼時間從傍晚開始,逐步提前投飼時間,並結合條件反射訓練,直至能吃多種配合飼料,且能在上午9時,下午4時左右攝食為止.

四,飼養管理

黃鱔在15℃以上時開始明顯攝食,25-30℃時攝食旺盛,因此5-9月為攝食盛期,應抓緊在生長季節加強投餵,壹般投飼量為魚體重的3-5%.在6-8月份的生長旺季,投飼量可增加到6-7%.每天投飼1-2次,應做到定時,定量.投飼方法可采用飼料定點投飼或進行全池遍撒.飼料不能投放過多,以當天能吃完為準,當水溫降到15℃以下時,可少餵或不餵.

水質調節:黃鱔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的水體中,在低氧條件下其生長發育將受到嚴重影響.

特別是在夏天高溫低氣壓的天氣,很容易發生缺氧現象.當發現黃鱔經常將頭伸出洞外,攝食減少,即說明水中缺氧,應及時更換池水.壹般春秋季節6-8天換水壹次,夏季2-3天換水壹次,如長期有壹股微流水註入則更為理想.同時應每天清除池中殘餌和雜物,始終保持水質清新.池水不宜過深,因為池水過深,在溶氧不充足的情況下,黃鱔必須遊出洞外呼吸,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損耗和相互幹擾,故水位壹般控制在20厘米以下.還要註意洪水季節的防汛工作.水溫不要超過30℃.

越冬管理:鱔魚越冬前需要大量攝食,儲積養份,供冬眠之需,當氣溫下降到15℃左右時,應投餵優質飼料.水溫降到15℃以下,黃鱔開始鉆入土層深處越冬,壹直到翌年的2月份.在這期間,應放幹池水,並在底泥上面鋪壹層稻草或麥稭,以保持泥土濕潤和土層中的溫度.在無冰凍地區,也可把水位控制在50-60厘米進行深水越冬.

1,鉤捕:首先找到黃鱔洞口處,在釣鉤上穿上釣餌,如蚯蚓,螺蚌肉等,放在洞口處,待其吞食後迅速將其釣出.

2,網捕:將魚種網平鋪在投放飼料的位置,在網內撒上壹層黃鱔喜歡吃的飼料,並在其上覆蓋壹層蘆席或其它水生植物,便於黃鱔隱蔽.待20-30分鐘後將網四角迅速提起,拿掉覆蓋物,網內即有捕獲的黃鱔.經多次反復捕撈,可捕撈 80%以上.

3,籠捕:用竹篾編制成帶倒須的鱔籠若幹只,在籠內放

五,捕撈方法

上黃鱔喜歡的螺蚌肉,蚯蚓,豬肝等餌料,夜間將其置於稻田,水溝,池塘底部,每隔1小時可取鱔壹次.

4,幹塘:在每年的11月份後,黃鱔開始進入越冬期,宜采取幹塘捕捉的方法.首先排幹池水,待泥土能挖成塊狀後,用鐵鍬依次翻土取鱔,捕大留小或全部捕起.在操作中應註意翻土時,不要傷及鱔體,有的地方使用鐵耙翻土更好.

六,池養黃鱔的主要形式

(壹) 工廠化無土流水養殖

黃鱔工廠化養殖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壹種新型高效養殖方式,它具有改傳統的有土養殖為無土養殖,室外養殖為室內養殖,靜水養殖為流水養殖的特點,與傳統的有土靜水養殖形式比較,具有管理方便,鱔池多,批量生產,產量高和效益好等優點.這種養殖形式在安徽省的皖龍鱔業有限公司開展得較好.

1.鱔池建設與設施

養鱔池分為室內池和室外池兩種,面積2-20平方米/口,池剩0.5米,池內用水泥抹光,池埂有5cm寬的倒檐,配備蓄水池,進排水自如,並且保持水狀態,每天保持流水近10個小時.

2.投餵配合飼料

鱔苗入池後首先進行馴化, 再投餵配合飼料,成品飼料在投餵前要進行調制,加入25%的鮮魚漿,制成直徑為3-4毫米的面條狀飼料,投餵量為黃鱔體重的1%-2%.

3.主要生產技術指標

投放24-40克/尾鱔種1-1.5千克/平方米,投餵全價配合飼料,,經過4-5個月的飼養,70%的個體可長至100克以上,餌料系數1.5-1.8,生產成本15-20元/千克.

(二)集約化有土生態養殖

集約化有土生態養殖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技術易被群眾接受等特點.與工廠化無土流水養殖相比較,壹是無室內養殖池;二是池中有泥土;三是不需要每天壹定流量的流水;

四是要求泥土上種植水生植物.這樣使水質在不經常置換的情況下,保持良好狀態,池水中的營養物質可以隨時與土壤進行交換,池中生長的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中營養物質防止水質惡化,植物莖葉在炎熱的夏季為池中黃鱔提供遮蔭條件, 從而為黃鱔生長營造壹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以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的目的.這對水源較差的地區尤為重要.

1.鱔池建設與設施

養鱔池為室外水泥地,面積20-30平方米/口,10口左右的池子連片.

當然,連片池的數量也可以在10口以上,甚至20-30口,建池條件受限制時,至少要五口左右的池子連片.

2.鱔種投放

壹般每平方米放體長10-15cm的鱔種3-4千克(120-150尾),按大小規格分養.

3.飼養管理

生態養鱔的技術關鍵是餵養管理和水質管理.在水質方面盡管不采用流水養殖的形式,但在高溫季節要有換水條件.

所謂庭院小規模養殖是指利用房屋前後的空池建池養殖黃鱔的形式,其特點是:壹是根據黃鱔面積空池決定,壹般每口池20-30平方米.二是鱔池的數量壹般不多,或壹口池或二口池,很少超過五口池的.三是這種養鱔形式有囤養催肥的性質.四是技術設施方面為有土靜水養殖為主,即利用市場上季節價格差價,收購成鱔,待價出售;五是這種形式為傳統養鱔的內容.但在養殖技術方面有很大的改善.

(三)庭院小規模養殖

〈1〉 現場觀察和詢問:患了疾病的黃鱔,往往體質瘦弱,

體色發黑,活動緩慢,離穴獨遊;有的黃鱔在池中表現出

不安狀態,上竄下跳,急劇狂遊;有的相互纏繞.這可能

是寄生蟲的侵襲或水中含有有害物質而引起的.

〈2〉 現場觀察和詢問:及時從鱔池中撈出病鱔或剛死

的鱔魚,應按順序從頭部,嘴角,眼睛,體表,鱔尾等仔

細觀察

〈3〉 腸道檢查:解剖鱔體,取出腸道,從前腸剪至後腸,

首先觀察知中是否有寄生蟲,然後用水將食物和糞便沖洗

幹凈

壹.黃鱔疾病的診斷方法

第三節,疾病防治

(壹)細菌性疾病

1,細菌性皮膚病.

[診斷] 病鱔體表有大小不壹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腹部兩

側尤為明顯.遊動無力,頭常伸出水面.病情嚴重時,表皮呈

點狀潰爛,並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規則的小洞,殃及內部臟器

而死亡.

[治療] (l)用生石灰清塘,消滅病原;

(2)保持水質良好,防止汙染;

(3)鱔病流行李節,每立方米水體用紅黴索25萬單位全池潑

灑壹次;

(4)1g/m3漂白粉全池潑灑;

(5)每50kg黃鱔用磺胺噻唑0.5g與飼料摻拌投餵,每天1次,

3~7天為1個療程

二,黃鱔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2,細菌性爛尾病

[診斷]

魚尾部感染產氣單孢菌所致.感染後尾柄充 血發炎,直至肌肉壞死潰爛,病魚反應應遲鈍,頭伸出水面,嚴重時尾部爛掉,尾椎骨外露,喪失活動能力而死亡.

[治療]

(l)運輸過程中,操作謹慎,防止機械:損傷;

(2)控制水質,放養密度不宜過大;

(3)用呋喃唑酮0.2~0.25g/m3全池潑灑;

(4)每毫升0.25單位金:黴素藥液浸洗魚體.

3,出血性腐敗病

[病原] 熒光極毛桿菌.培育溫度以下不產生色素,PH值

5-11中均能生長,但PH值在3以下或13以上均不生長,

最適濕度5度-30度,50度以上菌株死亡.

[病狀與診斷] 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

落,成以魚體兩側及腹部最為明顯;背鰭或所有鰭的基部

充血,鰭條末端腐爛,鰭條之間組織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

間或也有腸道充血發炎癥狀發生.

[流行與危害] 此病是草,青魚種和成魚階段常見和主要病害之壹.常與爛鰓,腸炎病並發,每年放養或嚴冬時,由於魚體受傷或凍傷而容易發生此病,患此病後8~10天就死亡.

[預防與治療] 預防:

(1)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2)放養魚種時,用濃度為5mg/L-8mg/L

的漂白粉溶液浸洗半小時.藥液浸洗時間的長

短,視水溫和魚體忍受力而靈活掌握,可預防

此病的發生.

(3)用漂白粉食場掛簍法,可預防此病的發生.

治療:

(1)魚服康A型,B-I型.內服,每100kg魚體重A型用250g;B-I用100g.混飼或制成藥物顆粒飼料投餵,3天為1療程.

(2)克菌敏A型.內服,每日1次,每100kg魚體重用本品100g.混飼投餵,連續服用4天為1個療程.病情嚴重可連續給藥1療程

(二)真菌性疾病

水黴病

[診斷]在放養初期,由於操作不慎,體表受傷而感染,肉眼可見到傷處長黴絲.

[治療] 註新水,用食鹽和小蘇打全池潑灑,再用孔雀石綠溶液全池潑灑.

(三) 寄生性疾病

1,黑點病

[診斷]復口吸蟲後囊蚴寄生在魚體皮下組織.發病初

期尾部出現淺黑色小圓點,手摸有異樣感,隨後,小

圓點顏色加深,變大並隆起,有的黑色小圓點突起進

入皮下,並蔓延至體表多處,病鱔停止攝食,直到萎

癟消瘦而死.

[治療] (1)生石灰消塘;

(2)用0.7g/m3硫酸銅全池潑灑,消滅中間寄主錐實螺;

(3)用0.7g/m3二氯化銅全池汲灑.

2,航尾吸蟲病

[診斷]鰻鱺航尾吸蟲寄生在黃鱔的胃中.蟲體活體體表光

滑,圓柱形,背腹部稍扁平,淡紅色.病鱔消瘦,解剖

檢查,可見胃中有很多蟲體,使胃充血發炎.生長緩慢.

[治療] 用生石灰清塘,消滅病源.

3,棘頭蟲病

[診斷]隱藏新棘蟲在黃鱔的前腸中寄生.蟲體白色,呈

圓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病鱔腸壁損傷發炎,或因

大量寄生而引起腸梗阻.食欲減退,魚體消瘦,嚴重時

引起死亡.

[治療]

(1)每千克黃鱔用90%的晶體敵百蟲0.1g與切碎

的河蚌肉摻拌投餵,每天1次,3~5天為1療程;

(2)用具有驅蟲效果的中草藥或其它驅蟲藥

(3)用晶體敵百蟲0.1克與河蚌肉摻拌投餵

4,毛細線蟲病

[診斷]毛細線蟲病寄生在黃鱔腸道後半部.蟲體呈乳白色. 病鱔食減,消瘦.

[治療] 用晶體敵百蟲0.1克與河蚌肉摻拌投.

5,錐體蟲病

[病原] 蟲體長,兩端尖細,胞核長橢圓形,內有壹個明顯的核內體,在緊靠動核的前面有壹生子核毛體,從此向前長出1根鞭毛,二分裂法繁殖.

[診斷]錐體蟲在黃鱔血液中營寄生生活所致.黃鱔感

染錐體蟲後,大多數呈貧血狀,魚體消瘦,生長不良.

[治療]

(1)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錐體蟲的中問寄主螞蝗(水蛭);

(2)用2%~3%的食鹽水或0.7g/m3硫酸銅,硫酸亞鐵合

刑(5:2),浸洗病鱔10min左右.

6,隱鞭蟲病

[診斷]隱鞭蟲寄生在黃鱔血液中.被感染的黃鱔呈貧血狀,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兩季較常見.

[治療]用食鹽水或用硫酸銅液浸浴病鱔.

7,體表寄生螞蟥的防治

[診斷]體表寄生在黃鱔體表.病鱔活動遲緩,食欲減退,影響生長.用無土法養殖黃鱔時,在池中培育水葫蘆,對養殖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帶入螞蟥(螞蟥喜躲藏在水葫蘆的根部).

[治療]:用敵百蟲溶液浸洗,或用硫銅溶液浸洗,或用孔雀石綠浸洗,或用敵百蟲液或高錳酸鉀液以及醜牛液浸洗

(二) 非生物引起的疾病

(1)發熱病

[診斷]此病主要發生在運輸過程中,由於密度大,運輸

時間長,體表粘液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

熱量,造成水溫劇增(可高達50℃),使底層黃鱔纏繞

成團致死,死亡率有時可達90%.

[治療]在運輸前先經蓄養,勤換水,使黃鱔體表泥沙及

腸內容物除凈,氣溫在23℃~30℃情況下,每隔6~8小

時徹底換水1次,或每隔24小時, 在水中施放壹定量的

黴素.

(2)痙孿癥

病因和病癥:該病是目前對黃鱔人工養殖威脅最大的病害.主要表現為頭部極度痙攣,身體成卷曲狀,易受驚,且受驚後竄跳嚴重,常有不自覺的撕咬.身體表面及內臟器官無炎癥.該病主要出現於鱔苗入箱壹周後,常有批量發病,10~12天後開始死亡,直至發病鱔死盡為止,壹個月後死亡結束.此病在養殖過程中也常有出現.

防治方法:

(1)將病鱔,死鱔撈出並隔離以防止病情惡化.控制疾病蔓延.

(2)徹底換水後用呋喃唑酮全池潑灑.使池水呈0.5ppm濃度;2天後

再次換水並用三氯異氰尿酸鈉潑灑,便池水呈0.4~0.5ppm濃度.

(3)堅持每天換水並用適量生石灰消毒,調節水質.壹星期後.病

情得到控制,黃鱔吃食正常.

(3)昏迷癥

病因和病癥:

多發生於炎熱季節,發病時黃鱔呈昏迷狀.

防治方法:遮蔭降溫,再將鮮蚌肉切碎,撒入池內,有壹定療效.

壹,概述:商品黃鱔在市場銷售或裝運出口之 前,都要有壹個暫養過程.如果不暫養或暫養措施不當,在運輸中會大批死亡,死亡率達90%左右.

二,暫養,運輸中的死亡原因及對策 黃鱔在暫養,運輸過程中,發生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四節,黃鱔的暫養和運輸

(1)"發燒"缺氧,使鱔窒息.所謂"發燒",是指裝黃鱔的容器內水溫顯著升高,如果不及時換水,水質進壹步惡化,直至呈暗綠色,並有強烈的腥臭味,這時水中嚴重缺氧,大批黃鱔會窒息而死.但這時體質比較健壯的黃鱔,往往能擠到表層,奮力豎身昂頭,直接呼吸空氣,因而不會發生死亡.缺乏經驗的人常被這種表層假象所蒙蔽,實際上表層以下的黃鱔已經相互糾纏成團,急待搶救或已經大量死亡.

產生"發燒"的原因,是因為黃鱔體表富含粘液,容器內魚的密度又大,如果不及時換水,粘液越積越多,它在被細菌的分解過程中,能很快地將水中的溶解氧消耗完,並產生熱量,從而使水溫顯著升高.所以在貯運時使用青毒素等抗生素,加放少量的泥鰍,上下竄動,使黃鱔減少相互纏繞,降低發燒病的發生率,並及時換水,可以提高成活率.

(2)魚體受傷引起死亡.用鉤捕獲的黃鱔,往往會使頭部受傷;用破損的篾簍或其它粗糙鋒利的容器盛裝,會使體表創傷;集中盛放時相互用嘴咬,壹般是尾部咬傷.受傷黃鱔,往往受強者的擠軋而沈沒於容器的底部.所以在暫養和運輸時,要將病,傷的黃鱔剔出;容要盡量光滑,無破損;密度要適量.

(3)水溫升高造成死亡.水溫的上升能引起黃鱔本身耗氧量的劇增.比如水溫在8.5-10℃時,黃鱔平均耗氧量每小時每公斤為38.74毫克;在黃鱔最適水溫的23-25℃時,耗氧量躍增到每小時每公斤為326.34毫克;水溫上升到30-34℃時,耗氧量劇增到每小時每公斤為697.54毫克,這樣高的耗氧量,自然易引起水中缺氧而死魚.所以貯運黃鱔最好是春,秋季節,水溫在25℃以下;並要定時換水,經常攪拌,保持最適溫度.

三,黃鱔的暫養和運輸方法:

1.暫養 暫養黃鱔的容器主要有水缸,木桶,水泥池.其中水缸,木桶既適於收購站使用,也適於家庭暫養使用.容量為60公斤的缸或桶,氣溫23-30℃時,可貯存黃鱔30公斤,另加清水25公斤,並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選用下列壹種安全措施.

每隔6-8小時徹底換水壹次(48小時後成活率96%)或在開始時和24小時後各施放青黴素30萬單位(48小時成活率90%).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時,每隔3-4小時需用手或小抄網,伸入容器底部朝上攪動壹番,使體弱的黃鱔不致長時間壓在底部而死亡.在後種情況下,如果暫養時間需要延長,則應在48小時內徹底換水壹次,並再次投藥.

在暫養缸,桶,池中投放壹定數量的泥鰍,可提高黃鱔的暫養成活率.

2.運輸 黃鱔的運輸方法應根據數量的多少和交通情況,分別采用木桶裝運,濕蒲包裝運,機帆船裝運或尼龍袋充氧裝運等.不論哪種裝運方法,起運前都必須將病,傷的黃鱔剔出,同時要認真檢查壹下運輸途中的用具是否完備.

(1)木桶裝運 木桶的優點是,既可作為收購,暫養的容器,又適於車,船運輸,裝卸,換水等操作管理也比較方便.這樣,從收購,運輸到銷售不需要更換容器,既省時又省力,所以通常用木桶裝運.桶的規格是圓柱形,用1.2-1.5厘米厚的杉木板制成(忌用松板),高67厘米,桶口直徑50厘米,桶底直徑46厘米,桶外三道箍,附有兩個鐵耳環,以便於搬運.桶口用同樣的杉木板做蓋,蓋上有若幹條通氣縫.

水溫在25-30℃,加水20-25公斤為宜;天氣比較悶熱時,每桶的裝載量應減至15-20公斤.途中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定時換水,經常攪拌.氣溫較高時,每隔2-3小時就需換壹次水,換的水以清凈的活水(如江水,河水)為最好.

(2)蒲包裝運 如果黃鱔數量不多,途中時間在24小時以內,可采用蒲包裝運.蒲包應洗凈,浸濕,每包盛裝25-30公斤,再連包裝入籮筐或水果簍中,加上蓋,以免裝運中堆積壓傷.氣溫較高的季節,應在筐上放置冰塊,以起到降溫保濕的作用.在11月中旬前後,用此法裝運,如果能保持濕潤(不用冰塊),3天左右壹般不會發生死亡.

(3)機帆船裝運 如果黃鱔數量較大,途中時間在24小時以內,又有水路通航時,可直接用機帆船船艙裝運.黃鱔和水的比例為1:1,即1公斤黃鱔1公斤水.這種裝運方法,不但運費低,而且成活率高,可達95%以上.但要註意,凡是運過柴油,汽油,桐油或當年上過桐油的船,都不能裝運黃鱔.凡運過石灰,食鹽,辣椒,化肥,農藥等有毒或刺激性較強的物質的船,未經徹底清洗,也不可裝運黃鱔.另外,每隔壹定時間需赤腳下艙底部將底部的黃鱔翻上來(應事先剪去腳趾甲,避免擦傷鱔體).水質不好時,須泄出壹部分水,加添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