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種子怎樣進行催芽處理?
A.按照被列為國家首批GAP生產基地的吉林省西洋參集團有限公司處理西洋參種子的方法是:
(1)適時采種,嚴格精選分等 由於西洋參種子成熟不壹致,必須采收成熟種子才能保證發芽。當果實外緣大多數呈鮮紅色,果肉變軟多汁時開始第壹次采種,留下青果和成熟差的果穗待完全紅熟時再第二次采收,將采收下的鮮果裝入筐內,經柔搓,使種子與果肉、果皮分離之後放入清水中將果皮果肉漂洗幹凈。洗凈的種子放陰涼通風處晾幹表面浮水後應用種子精選機或按西洋參種子分級標準將種子分為壹、二、三級,壹般將三級淘汰,用壹、二級種子催芽。
(2)種子消毒 將種子用種子量的0.3%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充分混拌進行種子消毒,以備催芽。
(3)準備河沙 經實踐證明,河沙是理想的處理西洋參種子的基質。在無汙染的河中撈取河沙,用12號篩子篩去大於和等於種子大小的沙粒後,再用清水沖去細沙中的淤泥,控凈水後對沙子和選用的催芽器械用500倍多菌靈液進行消毒,並調節好沙子的含水量為8%左右。
(4)檢查種子催芽室 檢查控溫通氣設備是否靈敏,壹切正常後即可裝種子。
(5)拌種裝槽 將選用的沙子3份和種子1份混拌均勻後裝槽,裝槽時先在槽底鋪選用的沙子厚約5厘米,其上面裝入混拌均勻的種子和沙子,其厚度30~40厘米,攤平後,在其上面覆蓋沙子4~6厘米,並在槽內分上、中、下三層插好溫度計和濕度計傳感器。
(6)西洋參種胚不同發育階段溫、濕度控制參數及所需時間如下:
①種胚發育前期 所需溫度在18℃左右,溫度變化範圍在16~19℃之間,或在18℃±1℃,這壹階段種胚發育很慢,所需時間40~50天。
②種胚發育後期 所需溫度17℃左右,溫度控制在16~18℃之間,這期間大約需要40~50天,種胚長2.6~2.7毫米,種子的胚率在45%以上,種子有個別開始裂口。
③種胚快速生長期 這壹時期種胚發育生長快,大約需50~60天,種胚長4.4~4.6毫米,有85%以上的種子裂口。此期所需溫度13℃左右,溫度控制在12~14℃或在13℃±1℃。
以上①、②、③個種胚發育期總稱西洋參種子的形態後熟階段,約需130天左右。
④子葉肥大期或生理後熟階段 此期所需溫度3℃左右,約需70~80天,種胚長大於5毫米,溫度控制到0~4℃或在3℃±1℃,此期95%以上種子都裂口。
研究表明,西洋參種胚發育的各個時期變溫比恒溫好,變溫的幅度以1~2天內變幅1℃左右為佳,變幅大於或小於1℃都不如1℃好,所以每壹個階段都以適宜溫度±1℃為宜。沙子的濕度控制在8%為宜。
以上處理西洋參種子的方法溫濕度控制得好,種子催芽質量有保證,適用於大型企業處理大批量種子,設備先進,但投資較大。
B.此外為適合於小規模生產或個體戶處理西洋參種子的方法是:
種子采收、分等、消毒、摻拌沙子都與上面處理種子的方法相同,只是處理種子的地方和管理方法不同。
選擇通風向陽的地方,設壹蔭棚,在蔭棚下按容器(或編織膜)大小和形狀挖壹個25厘米深的平底坑,備用。蔭棚周圍挖好排水溝。將木箱(或編織膜),安放於事先挖好的坑中,先將篩過的細河沙鋪於箱(或編織膜)底3~5厘米,將消毒的種子混拌於細河沙中(按1∶4體積比),裝入箱(或編織膜)內,攤平,上面覆蓋細河沙3~5厘米,再蓋上鐵絲網防鼠,坑與箱(或編織膜)間隙用細土填滿,以便使箱(或編織膜)內外土壤含水量保持壹致。
催芽期間要認真做好下面管理工作:
(1)倒種
每半個月倒種壹次,這是催芽期間的關鍵措施。倒種的目的是使種子在催芽箱(或編織膜)內所處位置不斷變換,使其所得到的溫濕度均勻壹致和保持良好的通氣環境,以滿足催芽種子的需要。在倒種的過程中,隨時剔除黴粒。若不倒種,各部位的種子所得到的水分、溫度不壹致,空氣也不流通,種胚發育極不整齊,且易造成種子黴爛。
(2)調水
種子催芽期間,要隨時調節水分,以保持適宜的催芽土壤濕度。調水可與倒種結合進行,發現水分過大,可在通風處晾壹晾,過幹可以拌水,使之保持適宜的水分,以滿足催芽種子對水分的需求。
(3)調溫
種子裂口前保持18~20℃日平均溫度,裂口後要求16~7℃的緩慢降溫變化。如箱(或編織膜)內溫度過高,要加蓋遮蔭物,或用澆水降溫。如溫度不足,可撤掉覆蓋物增加日照,或搭塑料棚保溫,以滿足催芽種子對溫度的需要。
(4)防水
催芽場地周圍要挖好排水溝,防止積水進入催芽箱(或編織膜)內。否則,水分過大,容易引起種子黴變。
西洋參種子胚發育所需溫度與上面第壹種處理種子的要求是壹致的,只是沒有自動控溫濕度的設備,依靠自然由高溫到低溫的環境來完成種胚的發育,如果氣候較冷的地區,處理種子的溫度比13℃還低,就應將催芽種子移入室內。如果種子在室外17~18℃左右的溫度超過3個月,移入室內後可將溫度控制在13℃左右,到12月底或翌年1月初,應該能達到85%以上的種子裂口率,這說明種子已完成了種胚的形態後熟階段。
如果裂口的種子在入冬前完成了種胚的形態後熟,就應進行埋藏保管,直至翌春播種時取出。若裂口的種子在入冬前沒有完成種胚形態後熟,就要在室內繼續催芽,在冬季完成形態後熟的種子,不要直接凍藏,應采用冰藏法,使其完成生理後熟過程。這樣就能避免播前種子萌發造成的損失。
冰藏法則是在菜窖裏設壹木架,把沙藏種子箱放於中間,把備好的大冰塊放於上下左右和周圍,冰塊上灑些鋸末,以防熱量傳導。窖口用棉被封好,使種子保持在0~4℃的低溫條件下,直到翌春播種時取出。
以上處理西洋參種子的方法,種子催芽質量也有保證,設備簡單,投資很小。
以上兩種處理種子的方法都是利用當年產的種子第二年就可出苗,所以要精心控制溫濕度使種胚加速發育。
C.下面介紹西洋參隔年用種自然埋藏處理方法:
(1)種子采收
搓洗、晾幹表面浮水、種子消毒與上面介紹的方法相同。
(2)混合土的配制
用腐殖質土加幹凈的細河沙(過篩子,沙子小於種子),腐殖質土1份,河沙2份,配成混合土。
(3)拌種
將消毒的種子與配好的混合土按種子1份,混合土3份,將種子混拌均勻。
(4)裝袋
將拌好的種子裝入編織袋內,只裝滿袋內2/3,然後將袋子紮口。
(5)野外自然埋藏
在野外找不積水地塊挖土槽寬40厘米,深30厘米,將編織袋種子平放在土槽內,厚度不超過20厘米,槽上覆土16~20厘米厚,再加上稻草、落葉等覆蓋物5~7厘米,順其自然貯藏越冬,翌年化凍以後,約4月中旬以後可取出種子。
(6)將越冬種子移到室外
在野外找方便管理,地勢幹燥(不積水)地方,順坡向挖寬40~50厘米,深25~30厘米,長不限(根據種子量定)的土槽,槽底呈平面型,墊上3~5厘米厚粗砂。在槽內鋪上編織膜(寬100厘米以上),將拌好的種子裝在編織膜內,種子厚度20~25厘米,攤平,將編織膜兩側對拉封好,覆土5~7厘米,上面覆蓋落葉或稻草3~5厘米。
(7)混合土的濕度
槽內種子濕度保持在30%~40%之間。
(8)倒種子
15~20天打開土槽,將種子上下翻倒壹次,特別是大雨之後要及時倒種子,使混合土濕度適宜。
經以上方法處理的種子,到9~10月裂口率可達95%以上,可秋播。也可埋在野外自然冬貯,第三年春播。
D.頭年收的幹種子春天催芽處理,先浸種,可用50~60℃溫水放在缸內,將種子倒進水裏攪動直到水不燙手為止,浸泡24~36小時時,使種子內胚乳膨脹呈鮮籽狀態,然後以上述C方法(6)進行處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