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侗年
對於侗族人民來說,每年“冬至”前後,是慶祝豐收,吃冬祭祖的節日,也稱過“侗年”。
侗年在侗語裏稱“凝甘”。對於侗族人來說,侗年就是“冬節”的意思,作為農耕民族的侗族非常註意時令,“冬節”是侗族地區壹年壹度的冬季節日。“侗年”是比較後來的叫法,在少數地區,侗族冬節和漢族春節過得壹樣熱鬧。
侗族的“冬節”從“吃凍”演變而來,因此也叫“吃冬節”。“吃凍”就是以吃“魚凍”為主,這道菜只有在氣溫變冷的冬天才能做。
侗族先祖以漁獵為生,對魚情有獨鐘。侗族人過任何節日都離不開魚。每年冬節前後,侗民們都會在自家的魚塘裏抓來肥壯的鯉魚,用酸湯水把魚煮熟,第二天待湯汁冷卻凝凍,變成味道鮮美的“魚凍”。節日當天便以凍魚祭祀祖先並宴請賓客,故叫“吃凍”。魚凍雖帶著冰冰的涼意,但它的軟滑爽口是侗族人喜歡的口味。
魚凍是侗族人過“冬節”必不可少的傳統佳肴,過去冬節主要以吃魚凍為主,現在過冬節其他美味佳肴也應有盡有。慢慢人們把“吃凍”叫成“吃冬”或“過侗年。有些地區把“吃冬”稱為過小年,春節為大年。
傳統的侗年,沒有統壹日期。不同地區的侗族人過冬節的時間先後不壹,壹般在農歷十月下旬到十壹月下旬這段時間。即使同壹地區,各個寨子吃冬的時間也不同,有的地方比如榕江的樂裏七十二寨,把過侗年的寨子分成好幾個片區,按順序來過,因此整個月都在陸續過侗年。
侗年的活動內容與儀式,各地大體相同。過節當天主人家都得準備好幾桌飯菜,邀請親朋好友來聚餐。因此都要殺雞宰鴨、開田捉魚、祭祖祭神、要蒸糯米飯、打糯米糍粑、釀米酒來招待親友,所謂“今年吃完冬,來年好輕松”。
過侗年出門在外的人要盡量趕回家,出嫁的女兒也要返回娘家團聚。還要把房前屋後打掃幹凈,男女老少要穿上傳統服裝,過節這天不出工,休息、宴飲、娛樂。除了豐盛的酒菜以外,在侗年的活動中,還要舉行踩歌堂,跳蘆笙,侗歌侗戲表演等傳統娛樂活動,有的地方會舉行鬥牛比賽。
如果進行比較,顯然侗族的冬節受過漢族冬至這個節氣的影響。
我國歷史上,冬至這個節令由來已久,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早在周,秦時期,就以冬至為歲首。冬至到了宋朝時已極興盛重要,成為祭祖之節日。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在廣東潮汕地區,冬至就叫“冬節”,外出的人這壹天無論如何要趕回來祭拜祖先。
侗族的冬節產生於何時,因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史無可考。上世紀80年代初,經各地侗族代表和專家學者,在貴陽聚會談論《侗族簡史》時商定,以“冬節”為基礎,把農歷十壹月初壹定為“侗年”,於是才有了“侗年”這個節日。
1984年,貴州、廣西等地侗民先後舉行侗年或冬節的慶祝活動,後來各地互相仿效,壹些地區逐漸過起了“侗年”。2011年,“侗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壹種命名比較晚的節日,外界對侗年的了解沒有苗年那麽多。苗年就是苗族人過新年,是苗族人壹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侗年由過去的冬節演變而來,並不算侗族人過年的節日,大部分侗族人都是和漢族人壹樣過農歷春節的,因此遠遠沒有苗年過得那麽熱鬧和隆重。
應該說侗年是壹個包涵有諸多意義的復合型節日。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對於不同地區的村寨,侗年有著相對不同的習俗和意義。除了前文提到的,包含紀念冬至這個節令的意義以外,還有祭祀祖宗,慶祝豐收,走親訪友,提早過年等各種說法,每壹說法都有自己的合理性。
比如在有些村寨,“吃冬”主要是祭祖之日。在從江的慶雲壹帶,每年農歷的十月十二,是當地壹年壹度的“凍魚節”,這壹天主要是紀念石氏先祖遷徙到此定居的日子。節日那天,家家戶戶都不僅備好凍魚,而且還有燒魚、腌魚、煎魚等,全部以魚為主。飯前還須將魚、酒、糯米飯擺到神龕上,舉行祭祖儀式,保佑子孫後代人丁興旺,來年風調雨順。
冬節在另壹些地方,則主要是為了慶祝豐收。每年進入秋後,天氣漸漸變得寒冷,這時稻谷已經收割完畢、各家各戶都谷物滿倉,侗族人民認為在這壹切農耕事務完畢的農閑時節,便是勞作的壹年已經過去,新的壹年快要到來。因此家家殺雞宰鴨,開田捉魚,打起糍粑,吹起蘆笙,慶祝五谷豐登。
通過侗年走親訪友,聯絡感情也是過侗年的主要作用。侗族有句俗話:路不走不平,客不走不親。因此很多地區的侗年是錯開來過,有的村寨按姓氏過節,主要就是為了相差幾天,以便每家都能相互走訪。過節當天,熱情好客的侗家人把能邀請的客人全都邀請到。有的客人當天不到,第二天自覺再去“補吃”,妳家吃完了吃我家,借著過節大家都在走親訪友。
雖然各地過侗年的習俗不同,但是比較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侗年屬於壹個時令性節日,很多侗族村寨其實不過侗年,這也是為什麽侗年沒有辦法像苗年那樣有影響力的原因。
只有少數地方,侗年是過的比春節還要熱鬧,比如黎平縣的佳所,當地的楊姓侗族有提早過年的風俗。
黎平是黔東南面積最大,侗族人口最多的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因而有“侗鄉之都”的美稱。除了侗文化,黎平最有名的應該是老城裏有壹條順坡而建的“翹街”,在這條街上曾因為開過著名的“黎平會議”,解決了長征軍事路線問題,成為偉大轉折的起點,代表著黎平的歷史和紅色文化。
每年農歷的十壹月初壹。黎平都會舉行大型的侗年慶祝活動,比如非遺展示巡遊、侗族大歌賽、開幕晚會、紅軍進城情景再現等,除了縣城以外,黎平的肇興,佳所等地,也會舉行傳統侗年民俗展示,是體驗侗年文化的不二選擇。
作為黎平侗年分會場之壹的佳所,肯定是黎平整個侗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地方。
佳所位於黎平縣東南,距縣城20公裏不到,交通方便。全村近380多戶,1700多人,全部都為楊姓,據說從這裏遷出的楊氏子孫,遍及各地,是楊氏家族的大本營。平常的日子倒並不用去那裏,唯有每年農歷十壹月初三,佳所過“楊家年”的時候可以去湊個熱鬧。
侗年節這天上午,距離佳所侗寨壹公裏的公路上,自駕車已經排成了長龍。來的人不光是遊客,也有各地來過節的楊氏族人和親友。在佳所“寨門”前,村裏的蘆笙隊,正吹起蘆笙,歡迎著四方賓客。盛裝打扮的佳所婦女們設起路障,端起酒杯,唱起敬酒歌,寨門旁的匾額,寫著“天下楊家”四個字。
佳所村出過壹個在侗族赫赫有名的人物楊再思,他是這壹帶大部分楊氏家族的祖先。楊再思是唐末,五代時期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區諸民族的酋長,統治了附近的黎平,靖州,錦屏諸縣,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太公”。楊再思率部隊歸順朝廷後,因治國安邦功勛卓著,北宋追封“威遠侯”,南宋追封“英惠侯”,聲名遠播。楊再思晚年生活於佳所,逝世後葬於佳所之長嶺崗。各地的楊姓侗族,每年清明都會集體到佳所為楊再思掃墓。
楊再思是侗族英雄式人物,因其德高望眾,至今黔湘桂三省交界的很多地區,都建有紀念他的“飛山廟”。侗族中比較廣泛的楊姓侗民,多半自稱是他的後人。佳所楊氏為楊再思直系子孫,因此這裏堪稱“天下楊家”。
每年農歷11月初三,是佳所的侗年的日子,佳所的侗年並不像其他地方過“冬節”,對於佳所的楊氏族人來說這壹天就是過大年。
關於佳所“楊年”由來,祖輩是這樣講述的。太祖之後,楊家子孫因武藝出眾,能征善戰,常被朝廷征調至各地征戰,北宋晚年,遼兵壓境,因戰事突發,楊家族人要奉命遠征,這時已接近年關,族人合計,此行肯定無法回家過年,於是就在出征前的農歷十壹月初三,將楊家眾親召集攏來,殺豬宰羊,同桌***席吃團圓飯,提前過年。
此後,楊氏子孫為紀念先祖,農歷十壹月初三提前過年的風俗便壹直沿襲下來,並且傳播到所有楊氏後裔聚居的村寨。“楊家年”的這個節日,在佳所已傳承900多年的歷史,成為了影響侗族地區壹個重要的節日。
不過,在我的調查中,佳所人對“侗年”這壹叫法並不感冒,因為並不是所有侗族人都過這個節日,只有這壹帶楊姓侗民有提前過年的傳統,他們堅持稱自己的節日為過“楊家年”。
佳所的“楊年”,與漢族人過春節類似。年前各家各戶就要忙著備辦年貨,打掃門庭,釀酒,打年粑、張貼春聯。到了十壹月初三這天殺豬宰羊,置辦豐盛宴席,同時邀請親戚朋友前來過節,大家同桌***席,舉杯敘舊,燃香點燭,敬祭先祖,燃放鞭炮,辭舊迎新。
俗話說“有錢沒錢,殺豬過年”,過節的前壹天,各家各戶都要殺年豬,以接待客人。這天同族兄弟都會過來幫忙,殺豬當晚,主人家還會邀請壹些親朋好友壹起熱熱鬧鬧吃“庖湯”(豬頸肉、小腸、豬肝和豬血等燴成壹鍋),並送幾斤斤豬肉給他們,分享新年喜悅,同時腌制臘肉,香腸等多種年貨。
打年粑也是侗族過年必不可少的年俗,年粑就是糯米煮熟後,打成的圓形年糕。不論田多田少,侗民每家都會種壹些糯稻,留至過年以備打糍粑用。年耙用來祭祖,招待客人,送禮都要用到。
年粑需在節前提前備好,根據來訪親友人數,各家做的年粑數量不壹。打糍粑時,男人掄木錘,女人捏糍粑,打好的糍粑,裹入片糖,或者黑芝麻粉等餡料,包好後壓成圓形。過節時以糍粑饋贈親友,叫“吃楊粑”。過春節時,對方再如數奉還,稱“還楊粑”。
過侗年,最講究的就是吃。每家都要用最拿手的家鄉菜來招待親友和各方來賓,侗族餐桌上最常見的待客菜有血紅、牛癟、腌魚、腌肉、白切雞等等。侗族過年,各家都開有“流水席”,客人隨到隨吃,有的人家裏客人多的會來百多號人,好不熱鬧。
除了常規的殺年豬,打糍粑以外,佳所這裏最出名的是侗果,腌魚,油茶等傳統年食。
侗果是佳所侗寨壹大特色。侗年節期間,很多人家門前都擺出賣侗果的攤位,佳所是黎平縣遠近聞名的“侗果村”,每年秋冬時節,佳所家家戶戶都要晾曬制作侗果,除了過年待客送禮之需,大部分都銷往其他地區。
“侗果”是侗族同胞過節時,待客必備的茶點美食,也是祭祀的常用供品,流行於黔東南各縣的侗族村寨。侗果的制作過程,主要是用當地香糯和著野甜藤汁打成糕狀後,剪成小粑塊,再經曬幹、油炸、用紅糖熬成汁覆蓋在表面,之後撒上芝麻,便制作完成。侗果顏色褐黃,表面裹有晶瑩的糖衣,吃起來即香又脆且甜。
在佳所人過侗年的宴席上,我好像沒有找到魚凍。因為佳所侗年不是吃冬節,而是過年,所以用壹盤盤紅色的腌魚來代替魚凍。
和侗果壹樣,腌魚也是佳所的特產,佳所侗民過節都會拿出最好的腌魚來和客人分享。
黎平縣誌以“腌魚的故鄉”為標題來記載佳所村。在侗區,流傳著“侗家腌魚看黎平,黎平腌魚看佳所”的美稱,在這裏幾乎每戶人家都擅長制作腌魚,很多人來佳所過楊年都會順便買壹些腌魚帶走。
侗族自古便有“侗不離酸”的說法,和“侗不離魚”的飲食習慣,兩者結合起來體現,便是腌魚。早先侗族人們腌制酸魚更多是出於貯藏的需要,好不容易把魚養肥,壹下也吃不完,在物資短缺的年代,腌制是侗家人保存食物的主要方式,酸魚既可保存時間久,又便於攜帶,侗民們平常去離家較遠的田地幹活時,帶壹包糯米飯和幾塊腌魚就是壹頓中飯。
侗民制作腌魚的方法獨樹壹幟。先把魚洗凈,從背部剖開,除去內臟,加食鹽腌制半天,再用蒸熟的糯米飯、加辣椒粉、花椒、甜酒糟等拌成腌糟,用腌糟填入魚腹,再將糟擦抹魚的全身放入桶中,然後在腌桶裏鋪壹層腌糟,鋪壹層魚,層層相疊,最後將缸口密封。腌魚存放壹兩個月就可以食用,據說腌的時間越長,味道越好。
色澤鮮美的侗家腌魚,吃法也有多種多樣,可以生吃,可以文火煎,也可以炭火烤。不過大部分佳所村人,還是更喜歡開壇即食,這就相當於生吃了。經過幾個月的腌制,魚肉已經全部腌熟。咬壹口下去,鮮香酸辣中帶有絲絲回甜,那就是佳所腌魚最正宗的味道。
侗族有“無糯不成侗、無魚不成祭、無茶不成禮”之說,過節祭祀祖先,不管妳的祭品如何豐富,腌魚、糯米(或糍粑)、茶這三樣祭品是不可缺少的。
侗族人好客,壹般客人到家,馬上以侗家“油茶”相敬。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炸米花、花生、玉米、黃豆等原料、然後用煮好的油茶水浸泡(茶葉用油炒後,再加水煮成油茶水),制成的湯狀稀食,這些不同食材的組合、碰撞出的奇特的口感,味道濃郁,既能解渴,又可充饑。
在佳所,每逢侗年必舉行祭祀“飛山太公”楊再思的儀式,由當地著民族服裝的寨老擺酒敬香,供上祭品,燒化紙錢,口念祭詞,通過焚香禱告,追憶飛山太公的豐功偉績,祈禱國家風調雨順、泰安昌盛,保佑族人身體健康、平安幸福。
以往的祭祖活動都是在佳所的鼓樓裏進行。但是因為現在佳所是黎平侗年的分會場,祭祀之後還有壹系列歌舞表演,所以祭祀活動被挪到了廣場上的臨時舞臺。當地的老人對此頗有壹些不滿,他們認為祭祖是壹項比較嚴肅的儀式,而舞臺是娛樂化的地方,這樣並不合適。
對於佳所的傳統年節活動,顯然由於政府的介入,會產生壹些適得其反的作用。當地的村民告訴我,為吸引遊客,現在每年侗年期間,縣裏面都會委派壹些歌舞人員,來佳所搞文藝演出,所以我們佳所人自己就不搞了。但其實如果縣裏不來搞,我們自己每年在鼓樓祭祖、唱大歌,演侗戲,過得比現在還要熱鬧呢……
還有人跟我說,當初縣裏希望推廣侗年這個概念,找來找去,只有佳所這個地方過的最熱鬧,因此要把佳所打造為侗年活動的分會場,來展示“侗年節”文化。
雖然現在過節期間,會來壹些看熱鬧的遊客,但是村民們大多還是並不贊成把“楊年”變成“侗年”來過,主要因為佳所過年的氣氛和以往比起來確實有點變味。
筆者通過侗年節期間的走訪發現,有關“侗年”節的宣傳和定位,對遊客也產生壹定誤導。
客觀來說,“侗年”作為壹種官方命名的節日,其實在廣大侗族社區並不具有普及性。在黔東南只有黎平的佳所,榕江的樂裏七十二寨,錦屏的北侗九寨地區,侗年過得比較隆重熱鬧,其他地區過的都是“冬節”,由於缺乏廣泛的民眾基礎,政府宣傳和營造的所謂“侗年”文化,和實際情況存有差異,這也許就是“侗年”這個節日始終不溫不火的原因。
文字:翁欣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Pl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