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故事有哪些?
1、齊白石奇思妙想,蛙聲十裏處山泉
1951年夏天,老舍先生到齊白石家中做客,老舍從案頭拿起壹本書,隨手翻到清代詩人查慎行壹首詩《次實君溪邊步月韻》,有意從詩中選取壹句“蛙聲十裏出山泉”,請齊白石用畫去表現這壹主題。這誠然是朋友之間的遊戲,更是偉大藝術家之間的“暗中較量”。
齊白石經過幾天的認真思考,根據老舍寫給齊白石的信件內容(蛙聲十裏出山泉,蝌鬥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啟示,就在“泉”上作文章。齊白石憑借幾十年的藝術修養,對藝術的真知灼見,經過深思熟慮,畫成了《蛙聲十裏出山泉》。
水墨點綴的山間奇石,壹條小溪清澈流淌,三三兩兩的小蝌蚪在溪流間歡快的遊著,它們該是聽到了母親的呼喚,於是順流而下急切的投入到母親的懷抱。壹幅意味盎然的豎軸水墨畫,以無聲勝有聲,望著畫面我們仿佛真的能從水墨間聽到那十裏山泉傳出的蛙鳴!
白石老人以視覺藝術表現聽覺藝術,以空間表現時間,構思巧妙,意蘊悠長,充分運用留白與欣賞者的想象力,堪稱經典。
2、京劇大師馬連良
馬連良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工老生,馬派唱腔以其得名。就是這樣壹位舞臺經驗極其豐富的藝術家,卻能壹絲不茍的面對每壹場演出,對藝術的敬畏與尊重之心令人感動。
有壹次,馬連良和同為京劇名家的程派青衣演員李世濟,同臺演出他們的拿手好戲《秋胡戲妻》,這出戲講的是魯國大夫秋胡外出做官多年。
回家之後為試驗妻子羅敷女是否守婦道,便假扮浪蕩公子戲弄妻子,後妻子遷怒與秋胡的不信任,秋胡認錯夫妻二人和好的故事。這出戲馬連良已經演過了數百場,應該說是駕輕就熟、爛熟於心。
3、葉永青
聖奧古斯丁說:“世界是壹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壹頁。”在壹個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下,葉永青開始更便利地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在孟加拉的壹些村子裏,人們連壹支鉛筆都沒有,就在鋪蓋上做他們的作品,在樹枝做作品,用雞窩做作品。
用生活中稀疏平常的東西來進行創造。”在葉永青看來,那些作品是很打動人心的。“其實藝術是在每個人心裏的東西。甘和苦,其實都跟妳的行走和妳的內心有關系,而不是像我們原來看到的那些表面上的東西。”
說到做藝術,葉永青覺得現在很少有人願意去吃那份苦了。真正“藝“的人,內心是有個魔鬼的。“做藝術是壹輩子妳都不會得到安寧的壹個事情,就是妳永遠都會被壹些東西折磨。
就是壹個人有表達的欲望,或者是有才能,或者是有天賦,這不是幸福,這是壹個會難受的事情,因為當妳的這個表達,或者是妳的這種訴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妳會非常痛苦,妳會很受煎熬。
如果妳沒有這份感受力和這個東西,妳沒有這個需求,妳也不會想去把這個東西表達出來,那妳不會受這個東西的折磨,那妳會很幸福、很安詳地過妳的日子。
但是壹旦妳有這樣的壹種感受力,而且這種感受力被壓抑了,還有妳沒有尋找到這樣的,妳沒有發現去把這些東西,把這種訴求轉換出來的時候,妳會非常難受的,這壹輩子都解決不了。”
4、文森特 凡高
1888年冬天,修拉在巴黎引起人們的註意,塞尚在埃克斯的居地埋頭工作,這時壹位熱情的荷蘭青年離開巴黎,到法國南部去追尋南方的強烈的光線和色彩,他是文森特 凡高( Vincent vanCogh)。凡高1853年生於荷蘭,是壹位牧師的兒子。
他深深地信仰宗教,在英國,還在比利時礦工中間,當過俗人傳教士。他對米勒的藝術和它的社會寓意深有所感,決定自己也當個畫家。他有個弟弟叫提奧(Theo),在壹家藝術商店工作,把他介紹給印象派畫家。
他這個弟弟很不尋常,雖然自己很窮,但卻總是慷慨地幫助哥哥文森特,甚至資助他去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文森特指望能在那裏專心致誌地工作幾年,有朝壹日他就能賣掉他的畫,報答慷慨大方的弟弟。
文森特在阿爾勒選擇了壹個僻靜的地方住下來,他在寄給提奧的信中,寫下了他的全部想法和希望,讀起來好像壹本連續的日記。這些信件出自壹位幾乎是自學的寒微的藝術家之手,他根本不知道他會享有盛名。
那些信件是全部文學作品中最感人和最振奮人的作品之壹,我們能夠從中感覺到藝術家的使命感,他的奮鬥和勝利,他的極端孤獨和渴望知音,而且我們意識到他在以無比的熱情極為緊張地工作著。不到壹年,1888年12月他身體垮了,得了精神病。
1889年5月,他進人精神病院,但是還有清醒的時候可以繼續作畫。凡高痛苦地掙紮著又持續了14個月,1890年7月凡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壹壹跟拉斐爾壹樣,死去時37歲,他的畫家生涯還沒有超過10年;他的成名之作是在3年之中畫成的,那3年時間還夾雜有病危和絕望的時期。
今天大多數人都知道其中的壹些畫;他的向日葵、空椅子、絲柏和壹些肖像畫用彩色版復制出來,到處流傳,在許多簡樸的房屋裏都能見到。
這正是凡·高所希望的結果。他想讓他的畫具有他激賞的日本彩色版畫那種直接而強烈的效果,他渴望創造壹種純真的藝術,不僅要吸引富有的鑒賞家,還要能給於所有的人快樂和安慰。
然而事情並不僅此而已。復制品都不是盡善盡美的。廉價的復制品使凡高的畫看起來比原畫要粗糙,人們有時可能會厭煩。壹且發生這種情況,就到凡高的原作前面去,看看即使在使用最強烈的效果時他畫得仍是多麽微妙,多麽深思熟慮,就會有全然意外的感覺。
5、李秋實
在整個藝術發展史上,版畫與雕刻、印刷術密不可分,是壹種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傳統意義上的版畫,是壹種單壹的畫種;近代意義上的版畫,則更多超越了繪畫的意義,變成壹種啟蒙運動的武器。
1931年,隨著左翼啟蒙運動的發展,以及魯迅的大力提倡,木刻版畫開始異軍突起。其剛勁有力、色彩分明,給大眾帶來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很快,版畫就成為了中國革命的壹部分,從此新興版畫與廣大底層群眾的命運緊緊相連,與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密不可分。
從這個意義上看,李秋實《那年的歲月》表現出來的是對滄桑的歷史的沈思,也是對未來的展望。《那年的歲月》是壹幅綜合版畫,由10幅作品組成,作品中的主要形象是草鞋,而草鞋恰是艱苦年代的象征。在其他材料上,李秋實選用廢棄的厚塑料片,剪成各種細小的、不規則的形狀。
對此,李秋實表示,“我對草鞋編織的過程和疊壓出來的質感特別感興趣,正好綜合版畫的材料性能可以與畫面的肌理和質感相融合,於是我便采用現代的工業材料和拼貼手段的綜合材料印制,以表現出現代元素的設計趣味。”
在李秋實的這幅作品中,觀賞者的第壹印象便是現代化。他運用了壹些現代的繪畫語言,如圓、點、線、面等,並不是直接利用了壹個草鞋的形象,而是將這些現代的元素組合成了壹雙草鞋。
經過這樣的壹番構造,李秋實說,他想表達壹些更深層次的意義,通過壹些當下時代的訊息,刻畫出屬於另壹個時代的印象,使受眾看到脫離表象的藝術品背後的深意。表象與本質,時代與意義,這也許是每個藝術家都在追求的藝術語言。
對於作品,李秋實坦言,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版畫)理念表達與印制技術結合方面還需要完善。但在綜合版印制某些特定的內容過程中,作品出現了與最初想法有差異的地方,形成了壹些不可控的偶然效果,這些偶然出現的因素讓我很興奮。”
將《那年的歲月》與李秋實此前的作品對比,會發現這壹作品的表現方法更加靈活,形式更加多樣化,包含了畫面構成、幾何切割、顏色套印等方面。
“雖然版畫制作復雜,但我最開心的便是能印制出壹張精致的、較之前有技術突破的作品。”這麽多年的版畫經歷中,這依然是李秋實最單純的訴求。
談及國家藝術基金時,李秋實說,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對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它肯定了青年藝術家的努力付出,從某種角度上講,增加了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動力。
能夠資助他們創作出壹批優秀的藝術作品,這種結果不僅對個人藝術生涯的發展起到作用,對社會文化、中國藝術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