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知識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會中,它被當作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利的標誌。《史記--封禪書》記載:“(夏)禹收九牧之金(銅)鑄九鼎”,從此九鼎成為王權的象征、傳國的寶器。後來,“桀有亂德,鼎遷於商。”周滅商,成王又遷九鼎於洛邑(今洛陽)。春秋時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陳兵於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乘機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遭到了王孫滿的有力駁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元三年》)。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問鼎”故事。
目前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鼎是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銅鼎。1939年安陽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後母戊(司母戊)鼎長方鬥形腹,口沿上有兩個直耳,腹下有四個圓柱足。腹部四周飾以獸面紋和夔[kui葵]紋,耳外側飾以雙虎食人頭紋,足上部亦飾以獸面紋,並皆以雲雷紋為地紋,神秘而繁縟。腹內壁鑄有銘文“後母戊”三字,據此可知為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而作。形體巨大,高達1.33米,大長1.10米,寬0.79米,1994年經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部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進行標準計量,實測重量為832.84公斤,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制作精美,系用多塊陶內範和外範拼合澆鑄而成,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業的高水平和中國古代人民無以倫比的智慧與創造力。
青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於商代早期,即商二裏岡文化期,歷經各個朝代,壹直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行用時間最長的,因而變化也很大。屬於商代的有圓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
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壹般是壹具或二具。無論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區大都如此。但是王室的陵墓則懸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婦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圓鼎三十二具,還有少數殘破的碎片,可見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級差別的森嚴。表現等級秩序明顯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寶雞竹園溝西周早期1號墓已出現大小相次三具壹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奴隸主貴族等級愈高,使用數愈多,就是說享受肉食品亦愈豐富。據禮書的記載,西周時:
天子用九鼎,第壹鼎是盛牛,稱為太牢,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
諸候壹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但東周時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
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實是羊、豕、魚、臘、膚;
士用三鼎,鼎實是豕、魚、臘,(士也有用壹鼎的,鼎實為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