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投放區域材料
我們制作並投放了有關“給動物餵食”的材料,如“貓抓老鼠”“小兔吃蘿蔔”“小雞捉蟲”等,這些材料大多是立體的,幼兒可以根據動物身上的數字或小圓點數給它們餵相應數量的食物。考慮到中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我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材料的立體化、情景化,以吸引幼兒操作。同時,我們根據中班幼兒數數能力的發展特點,要求幼兒在小班5以內點數的基礎上小幅遞進,以感知6以內數量的物體為主。
幼兒操作情況
色彩鮮艷、形態各異的材料立刻吸引了孩子們,有的饒有興趣地給壹只壹只小豬餵奶,有的專心致誌地把奶牛壹頭壹頭請到草地上,有的學著小鴨叫,讓鴨子壹只壹只遊到池塘裏……我則在壹旁觀察、指導。寧寧選擇了“小貓吃魚”的材料。他將塑料魚從小盤中拿出來壹條壹條地餵給3只小貓吃,不壹會兒,12條小魚被平均分給了3只小貓。爾後,他倒出小魚,給它們排起隊來。“現在,小貓又餓了。”我在壹旁指著貓身上的數字輕輕地提醒,“不過,不同的小貓吃的魚可不壹樣多,吃得太少要餓,吃得太飽對身體不好。”在我的提示下,寧寧又開始操作,他看了看貓身上的數字,又將盤中的塑料魚壹條壹條地餵給小貓:“1、2、3,3條魚。”“1、2、3、4,4條魚。”……“3條魚,4條魚,5條魚。”寧寧用手逐壹點數。
分析與思考
1、現有的材料能否推動幼兒數數經驗的發展:在按數取物的操作中,孩子們依然處於小班時期手口壹致點數的水平。而中班幼兒應學習不受物體的顏色、大小、形狀、排列位置的影響正確而迅速地數數。我們發現現有材料都是單個呈現的,比如壹條壹條的塑料小魚,壹個壹個的彩色套圈……立體材料雖然能引發幼兒的操作欲望,但比較單壹,在顏色、大小、形狀及排列位置等方面缺少變化,這也在壹定程度上導致幼兒只采用逐壹點數的操作方法。
2、教師的介入是否適宜:剛開始操作時,有壹部分幼兒並沒有理解材料的設計意圖,操作的目的性不強。比如寧寧並沒有關註到小貓身上的數字,而是自由地給小貓分魚。其實,操作過程是幼兒感知和體驗材料的過程,教師過早介入會在壹定程度上剝奪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
對策
1、教師要學會等待,讓幼兒充分操作,在自主探索中發現並了解不同材料的玩法。
2、針對幼兒大多采用手口壹致點數的現狀,在後期的操作中,教師要提醒幼兒嘗試默數操作。
3、調整材料,啟發幼兒探索新的數數方法。如將單個呈現的立體食物調整為平面的食物卡,使幼兒由關註材料轉向關註操作過程。
第二次調整及投放材料
壹方面,我們將有些單個呈現的立體材料加以組合,如將幾只小鴨粘合在壹起,將幾個套圈固定在壹起;另壹方面,我們投放平面材料,如不同數量的魚的卡片,卡片上魚的顏色、大小、形狀、排列位置也有變化。此外,我們還采用呈現部分5以內數量物體的方式來投放材料,如在貼有數字7的花園中呈現4只蜜蜂等。
幼兒操作情況
有的幼兒在操作“小鴨學遊泳”的材料時,先讓3只組合排列的鴨子遊到池塘裏,再讓其他鴨子壹只壹只遊到池塘裏;有的幼兒選擇了“勤勞的蜜蜂”的材料,先用手指將花園裏已有的4只蜜蜂畫個圈,接著邊念“5、6、7”邊將蜜蜂壹只壹只地送進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