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飾的
有了設計人員後,又對頭飾專門進行了設計和制作,送樣到戲服廠定制。打破了傳統頭面飾物固定的模式,把歷史生活中的簪、釵、步搖、幗、巾幗、鈿、花鈿等巧妙地運用到舞臺形象中去。
越劇的頭飾,為皇後、公主、官宦女眷設計出九尾鳳、七尾鳳、雙頭鳳、對鳳;為壹般書香家眷設計出了偏鳳、單鳳、鳳頭釵、中鳳;為貧寒家女子設計了雲頭、如意、百吉、小珠鳳等樣式。
越劇頭飾上的戴花也非常講究,壹般不能隨便拿來就戴。頭花的顏色和改革後的服裝壹樣,以間色為主,沒有特殊需要,壹般不戴特別鮮艷的頭花,非常註意從人物性格出發,色彩強調和服裝的和諧。講究戴花和裝飾物的平衡感、戴花和假髻的層次感、花朵大小搭配的主次均衡。
為了和服裝中繡花勾金協調,制作人員喜歡在花瓣上粘撒五彩碎亮片。越劇演員喜歡戴絹花,尼龍絲花、珠花,婚喪之時戴絨花。
越劇還制成了具有獨特新穎的古裝頭套,這種頭套,後腦留著長長的發辮,前額做成固定的劉海,耳旁做成固定的鬢角,然後在頭套頂端裝上各種形態的假髻。小生頭套,則在歷史生活樣式基礎上,大大加長了耳邊的鬢發,後腦喜歡松松地留著長發,自然散開在肩上,頭頂盤髻或戴冠。
越劇假頭髻是亂發盤繞,海綿、鉛絲作底,外包舊黑紗網巾,再用發簾子(辮簾子)外包,所以在外觀上仍然象真的髻發壹樣自然真實(為數很少的越劇團,則用黑平絨或金絲絨制成發髻。但臺上吸光,沒有頭發角質亮澤,所以壹般不常用)。
這種假頭髻,做成各種條狀、半弧筒狀,能按不同要求變換各種彎曲形狀。這種頭髻真實感強,造型活潑、自然,可塑性也大。這種假髻造型,在發式中起了很大作用,在幾十年越劇改革中,也形成了壹定的假設性。如:地位高貴,或人品正派的發髻往往以正髻、對稱髻為主;性格活潑、年輕或地位低下的,往往以偏髻、垂髻、聯髻為主,但也不是壹成不變的。
在60年代初,越劇開始向歷史生活尋找源泉,在考古、繪畫中把女子的墮馬髻、靈霄髻、望仙環髻、十字髻、反綰髻、椎髻等,加以變化並運用到越劇舞臺上。
上海越劇造型設計人員,還自行設計了耳環、手鐲、同心鎖、福字鎖、如意鎖等項圈。70年代又聘請了專門做首飾的退休藝人,做出了各種各樣的首飾。上海靜安越劇團的戚飛飛,盧灣越劇團的陶美芳,上海越劇院的奚佩華、祝秀蓮、丁杏蓮,在越劇發式梳理、頭套和頭飾制作上都作出了成績。
結束語看了以上內容,是不是覺得讓妳覺得藝術的魅力之大呢?越劇的頭飾與中國古代女子的頭飾有異曲同工之妙,根據頭飾的華麗程度來判斷人物的身份。具有濃郁的歷史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