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歷史上有骨氣的人

歷史上有骨氣的人

楊邦義(1085—1129),字希稷,謐號“忠襄”,南宋吉州吉水縣黃橋鎮楊家莊(今雲莊村)人,舍生取義的抗金名臣。 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今南京)時,建康留守杜充貪生怕死,見金兵即將兵臨城下,棄城而逃,後被俘投降。楊邦義當時只是個建康府通判,系文官,手中沒有兵權,但仍拼死抵抗,終因勢單力薄,寡不敵眾,力竭被俘。 金兀術知道他在老百姓中威望頗高,只要他肯降,建康就是金國的天下了。於是,親自出面誘降,楊邦義面對金兀術大罵道:“若以夷敵而圖中原,天能久假乎?恨不磔汝萬段!”金兀術大怒:“好大膽,妳究竟安的什麽心?”楊邦義回答:“我有壹顆愛國的鐵心!”,兀術遂命人持刀取心,楊邦義壯烈殉國。因其愛國而去心,又被後人尊稱為楊邦乂(yi四聲,安定太平的意思)後人立碑以紀念。人們在他被害的地方修了座墓塋,墓碑上刻著“楊忠襄公剖心處”,石碑兩邊刻著他的生前誓言:“寧為趙氏鬼,不做他邦臣。”即雨花臺的景點--楊邦義剖心處。 當時百姓盛傳:兀術將他五花大綁,拔出刀挖他的心,誰知真的蹦出了壹顆鐵心。金兀術嚇得變了臉色,但仍贊嘆楊邦義好肝膽骨氣,他下令造了壹座亭子樣的轎子,把心放在裏頭,讓兩個士兵擡著周遊兵營,叫士兵學習學習這骨氣和肝膽。他們從雨花臺走到花神廟,再往前走,遇到壹條小河,鐵心自動飛入河中,士兵慌忙下水去找,再也尋不著了。金兀術下令在這建了壹座橋,名為鐵心橋。這是南京地名鐵心橋的由來。

方孝孺,字希直,壹字希古,寧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傳。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韓子。”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輩胡翰、蘇伯衡亦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嘗臥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誅,扶喪歸葬,哀動行路。既免喪,復從濂卒業。洪武十五年,以吳沈、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後為仇家所連,逮至京。太祖見其名,釋之。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除漢中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每見,陳說道德。王尊以殊禮,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 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為總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王聞齊、黃已竄,上書請罷盛庸、吳傑、平安兵。孝孺建議曰:“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自疲。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救。我以大兵躡其後,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將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帝以為然。命孝孺草詔,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馳報燕,盡赦燕罪,使罷兵歸籓。又為宣諭數千言授嵓,持至燕軍中,密散諸將士。比至,嵓匿宣諭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詔。 五月,吳傑、平安、盛庸發兵擾燕餉道。燕王復遣指揮武勝上書,伸前請。帝將許之。孝孺曰:“兵罷,不可復聚,願毋為所惑。”帝乃誅勝以絕燕。未幾,燕兵掠沛縣,燒糧艘。時河北師老無功,而德州又饋餉道絕,孝孺深以為憂。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譎,有寵於燕王,嘗欲奪嫡,謀以計間之,使內亂。乃建議白帝:遣錦衣衛千戶張安賫璽書往北平,賜世子。世子得書不啟封,並安送燕軍前。間不得行。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日,東南募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決戰江上,勝負未可知也。”帝遣慶成郡主往燕軍,陳其說。燕王不聽。帝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時六月乙卯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醜,金川門啟,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 先是,朱棣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劄,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與其弟銘,檢遺骸瘞聚寶門外山上。 孝孺有兄孝聞,力學篤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壹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壹篇出,海內爭相傳誦。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故後得行於世。 仁宗即位,諭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壹人戍所,余放還。”萬歷十三年三月,釋坐孝孺謫戍者後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凡千三百余人。而孝孺絕無後,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復。洪武二十五年嘗上書闕下,請減信國公湯和所加寧海賦,謫戍慶遠衛,以軍籍獲免。孝復子琬,後亦得釋為民。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孝孺後,壹時士大夫信之,為纂《歸宗錄》。既而方氏察其偽,言於官,乃已。神宗初,有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於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雲。 孝孺之死,宗族親友前後坐誅者數百人。其門下士有以身殉者,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皆寧海人。 原質字希魯,孝孺姑子也。由進士授編修,歷官太常少卿。建文時,屢有建白。燕兵至,不屈,與弟原樸等皆被殺。 公智字叔貞;嘉猷名升,以字行。皆師事孝孺。孝孺嘗曰:“匡我者,二子也。”公智以賢良舉,為禦史有聲。嘉猷,洪武丙子以儒士校文四川。建文初,入史館為編修。尋遷陜西僉事。嘗以事入燕邸,知高煦謀傾世子狀。孝孺間燕之謀,實嘉猷發之。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誌高。榮縣人。孝孺為漢中教授時往從學,蜀獻王薦為縣訓導。建文初,與修《太祖實錄》,授檢討。累遷至刑部侍郎。 鄭居貞,閩人。與孝孺友善,以明經歷官鞏昌通判、河南參政。所至有善績。孝孺教授漢中,居貞作《鳳雛行》勖之。諸人皆坐黨誅死。 孝孺主應天鄉試,所得士有長洲劉政、桐城方法。 政,字仲理。燕兵起,草《平燕策》,將上之,以病為家人所沮。及聞孝孺死,遂嘔血卒。 法,字伯通。官四川都司斷事。諸司表賀成祖登極,當署名,不肯,投筆出。被逮,次望江,瞻拜鄉裏曰:“得望我先人廬舍足矣。”自沈於江。 成祖既殺孝孺,以草詔屬侍讀樓璉。璉,金華人,嘗從宋濂學。承命不敢辭。歸語妻子曰:“我固甘死,正恐累汝輩耳。”其夕,遂自經。或曰草詔乃括蒼王景,或曰無錫王達雲。 練子寧,名安,以字行,新淦人。父伯尚,工詩。洪武初,官起居註。以直言謫外任,終鎮安通判。子寧英邁不群,十八年,以貢士廷試對策,力言:“天之生材有限,陛下忍以區區小故,縱無窮之誅,何以為治?”太祖善其意,擢壹甲第二,授翰林修撰。丁母艱,力行古禮。服闋,復官,歷遷工部侍郎。建文初,與方孝孺並見信用,改吏部左侍郎。以賢否進退為己任,多所建白。未幾,拜禦史大夫。燕師起,李景隆北征屢敗,召還。子寧從朝中執數其罪,請誅之。不聽。憤激叩首大呼曰:“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臣備員執法,不能為朝廷除賣國奸,死有余罪。即陛下赦景隆,必無赦臣!”因大哭求死,帝為罷朝。宗人府經歷宋徵、禦史葉希賢皆抗疏言景隆失律喪師,懷二心,宜誅。並不納。燕師既渡淮,靖江府長史蕭用道、衡府紀善周是修上書論大計,指斥用事者。書下廷臣議,用事者盛氣以詬二人。子寧曰:“國事至此,尚不能容言者耶?”詬者愧而止。 燕王即位,縛子寧至。語不遜,磔死。族其家,姻戚俱戍邊。子寧從子大亨,官嘉定知縣。聞變,同妻沈劉家河死。裏人徐子權以進士為刑部主事,聞子寧死,慟哭賦詩自經。 子寧善文章,孝孺稱其多學而文。弘治中,王佐刻其遺文曰《金川玉屑集》。提學副使李夢陽立金川書院祀子寧,名其堂曰“浩然”。 徵,不知何許人。嘗疏請削罪籓屬籍。燕師入,不屈,並妻子俱死。 希賢,松陽人。亦坐奸黨被殺。或曰去為僧,號雪庵和尚雲。 茅大芳,名誧,以字行,泰興人。博學能詩文。洪武中,為淮南學官,召對稱旨。擢秦府長史,制詞以董仲舒為言。大芳益奮激,盡心輔導。額其堂曰“希董”,方孝孺為之記。建文元年遷副都禦史。燕師起,遺詩淮南守將梅殷,辭意激烈。聞者壯之。 周璇,洪武末,以天策衛知事建言,擢左僉都禦史。燕王稱帝,與大芳並見收,不屈死。而大芳子順童、道壽俱論誅,二孫死獄中。 卓敬,字惟恭,瑞安人。穎悟過人,讀書十行俱下。舉洪武二十壹年進士。除戶科給事中,耿直無所避。時制度未備,諸王服乘擬天子。敬乘間言:“京師,天下視效。陛下於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飾與太子埒,嫡庶相亂,尊卑無序,何以令天下?”帝曰:“爾言是,朕慮未及此。”益器重之。他日與同官見,適八十壹人,命改官為“元士”。尋以六科為政事本源,又改曰“源士”。已,復稱給事中。歷官戶部侍郎。 建文初,敬密疏言:“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壹有變,亦易控制。夫將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奏入,翌日召問。敬叩首曰:“臣所言天下至計,願陛下察之。”事竟寢。 燕王即位,被執,責以建議徙燕,離間骨肉。敬厲聲曰:“惜先帝不用敬言耳!”帝怒,猶憐其才,命系獄,使人諷以管仲、魏徵事。敬泣曰:“人臣委贄,有死無二。先皇帝曾無過舉,壹旦橫行篡奪,恨不即死見故君地下,乃更欲臣我耶?”帝猶不忍殺。姚廣孝故與敬有隙,進曰:“敬言誠見用,上寧有今日。”乃斬之,誅其三族。 敬立朝慷慨,美豐姿,善談論,凡天官、輿地、律歷、兵刑諸家,無不博究。成祖嘗嘆曰:“國家養士三十年,惟得壹卓敬。”萬歷初,用禦史屠叔方言,表墓建祠。 同時戶部侍郎死者,有郭任、盧迥。 任,丹徒人,壹曰定遠人。廉慎有能。建文初,佐戶部。飲食起居俱在公署。時方貶削諸籓,任言:“天下事先本後末則易成。今日儲財粟,備軍實,果何為者?乃北討周,南討湘。舍其本而末是圖,非策也。且兵貴神速,茍曠日持久,銳氣既竭,姑息隨之,將坐自困耳。”燕王聞而惡之。兵起,任與同官盧迥主調兵食。京師失守被擒,不屈死之。子經亦論死,少子戍廣西。 迥,仙居人。爽朗不拘細行。喜飲酒,飲後輒高歌,人謂“迥狂”。及仕,折節恭慎。建文三年,拜戶部侍郎。燕兵入,不屈。縛就刑,長謳而死。臺人祀之八忠祠。 陳迪,字景道,宣城人。祖宥賢,明初,從征有功,世撫州守禦百戶,因家焉。迪倜儻有誌操。辟府學訓導,為郡草《賀萬壽表》。太祖異之。久之,以通經薦,歷官侍講。出為山東左參政,多惠政。丁內艱。起復,除雲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烏撒、烏蒙諸蠻煽亂,迪率士兵擊破之,賜金幣。 建文初,征為禮部尚書。時更修制度,沿革損益,迪議為多。會以水旱詔百官集議,迪請清刑獄,招流民,凡二十余事,皆從之。尋加太子少保。李景隆等數戰敗,迪陳大計。命督運軍儲。已,聞變,趨赴京師。 燕王即帝位,召迪責問,抗聲不屈。命與子鳳山、丹山等六人磔於市。既死,人於衣帶中得詩及《五噫歌》,辭意悲烈。蒼頭侯來保拾其遺骸歸葬。妻管縊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潛置溝中,得免。八歲,為怨家所訐。成祖宥其死,戍撫寧。尋徙登州,為蓬萊人。洪熙初,赦還鄉,給田產。成化中,寧國知府塗觀建祠祀迪。弘治間,裔孫鼎舉進士,仕至應天府尹,剛鯁有聲。 黃魁,不知何許人。為禮部侍郎,有學行,習典禮。迪及侍郎黃觀皆愛敬人。燕兵入,不屈死。 有巨敬者,平涼人。為禦史,改戶部主事,充史官,以清慎稱。與迪同不屈死,夷其族。 景清,本耿姓,訛景,真寧人。倜儻尚大節,讀書壹過不忘。洪武中進士,授編修,改禦史。三十年春,召見,命署左僉都禦史。以奏疏字誤,懷印更改,為給事中所劾,下詔獄。尋宥之。詔巡察川、陜私茶,除金華知府。建文初,為北平參議。燕王與語,言論明晰,大稱賞。再遷禦史大夫。燕師入,諸臣死者甚眾。清素預密謀,且約孝孺等同殉國,至是獨詣闕自歸,成祖命仍其官,委蛇班行者久之。壹日早朝,清衣緋懷刃入。先是,日者奏異星赤色犯帝座,甚急。成祖故疑清。及朝,清獨著緋。命搜之,得所藏刃。詰責,清奮起曰:“欲為故主報仇耳!”成祖怒,磔死,族之。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裏為墟。 初,金川門之啟,禦史連楹叩馬欲刺成祖,被殺,屍植立不仆。楹,襄垣人。 胡閏,字松友,鄱陽人。太祖征陳友諒,過長沙王吳芮祠,見題壁詩,奇之,立召見帳前。洪武四年,郡舉秀才,入見。帝曰:“此書生故題詩鄱陽廟壁者邪?”授都督府都事,遷經歷。建文初,選右補闕,尋進大理寺少卿。燕師起,與齊、黃輩晝夜畫軍事。京師陷,召閏,不屈,與子傳道俱死。幼子傳慶戍邊。四歲女郡奴入功臣家,稍長識大義,日以爨灰汙面。洪熙初,赦還鄉。貧甚,誓不嫁。見者競遺以錢谷,曰:“此忠臣女也。” 高翔,朝邑人。洪武中,以明經為監察禦史。建文時,戮力兵事。成祖聞其名,與閏同召,欲用之。翔喪服入見,語不遜。族之,發其先冢,親黨悉戍邊。諸給高氏產者皆加稅,曰:“令世世罵翔也。” 王度,字子中,歸善人。少力學,工文辭,用明經薦為山東道監察禦史。建文時,燕兵起,度悉心贊畫。及王師屢敗,度奏請募兵。小河之捷,奉命勞軍徐州。還,方孝孺與度書,誓死社稷。燕王稱帝,坐方黨謫戍賀縣,又坐語不遜,族。 度有智計。盛庸之代景隆,度密陳便宜,是以有東昌之捷。景隆征還,赦不誅,反用事。忌庸等功,讒間之,度亦見疏。論者以其用有未盡,惜之。 戴德彜,奉化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累官侍講。太祖諭之曰:“翰林雖職文學,然既列禁近,凡國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當知無不言。昔唐陸贄、崔群、李絳在翰林,皆能正言讜論,補益當時。汝宜以古人自期。”已,改監察禦史。建文時,改左拾遺。燕王入,召見,不屈,死之。德彜死時,兄弟並從京師。嫂項家居,聞變,度禍且族,令闔舍逃去。匿德彜二子山中,毀戴氏族譜,獨身留家。收者至,無所得,械項至京,搒掠終無壹言,戴族獲全。 時禦史不屈死者,有諸城謝升、聊城丁誌方。而懷寧甘霖從容就戮,子孫相戒不復仕。 又董鏞,不知何許人。諸禦史有誌節者,時時會鏞所,誓以死報國。諸將校觀望不力戰,鏞輒露章劾之。城破被殺,家戍極邊。 而給事中死者,則有陳繼之、韓永、葉福三人。 繼之,莆田人,建文二年進士。時江南僧道多腴田,繼之請人限五畝,余以賦民。從之。兵事亟,數條奏機宜。燕兵入,不屈,見殺,父母兄弟悉戍邊。 永,西安人,或曰浮山。貌魁梧,音吐洪亮,每慷慨論兵事。燕王入,欲官之,抗辭,不屈死。 福,侯官人,繼之同年生。燕兵至,守金川門,城陷,死之。 贊曰:帝王成事,蓋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禦也。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泄然不恤國事而以壹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 ——摘自《明史·卷壹百四十壹》

[編輯本段]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是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孝孺生於1357年,卒於1402年,浙江寧海人。是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炆的老師。因為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後來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取了皇位。要方孝孺寫即位詔書。方孝孺堅拒不從,被滅十族(九族加門生***十族),遭難者達873人。 明萬歷年間,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代表劇作《牡丹亭》)為其修墓立碑建祠,後毀於戰火,清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又重新為其修墓立碑,民國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又重修,後來均遭焚毀。 1999年,雨花臺風景區特請東南大學丁宏偉教授設計修復方孝孺墓,2002年在方孝孺遇難600周年之際,方孝孺後人又捐款與雨花臺管理局壹道重新修整了方孝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