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受危物種的分級方法分別是什麽?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受危物種的分級方法如下: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物種的瀕危等級劃分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其中極危、瀕危和易危物種又被統稱為受威脅物種。
1、滅絕:如果具有確鑿證據證明壹個分類單元的最後壹個個體已經死亡,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已經絕滅。
2、野生滅絕:如果已知壹個分類單元只生活在栽培、圈養條件下,或者只作為被自然化後的種群生活在遠離其過去棲息地時,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屬於野生絕滅。
3、極危:當壹個分類單元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幾率非常高,即符合極危標準中的任何壹條標準時,該分類單元被列為極危。
4、瀕危:當壹個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標準,但是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幾率很高,即符合瀕危標準中的任何壹條標準時,該分類單元被列為瀕危。
5、易危:當壹個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或瀕危標準,但在未來壹段時間,其野生種群絕滅的幾率較高,即符合易危標準中的任何壹條標準時,該分類單元被列為易危。
6、低危:通過評估被不符合極危、瀕危或易危等級中的任何壹個等級的分類單元。列為低危的分類單元可以再三個亞等級,即依賴保護,接近受危和需要予關註。
7、無危:現存的物種中已經被評估但是不屬於其他任何分類的物種。這壹類物種受威脅的程度較低,保護現狀比較安全。很多常見的物種比如原鴿、夜鷺、浣熊等屬於該類別。
擴展資料
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程序
首先,在正式評估開始前,紅色名錄評估團(RLA)需確認評估時間表、進行數據審查和準備。IUCN物種信息服務數據庫(SIS)將用來存儲和管理物種數據、評估及發布。
其次,進入正式評估過程,RLA可采用成員專家個人或集體形式以當面或在線工作的方式進行評估,初步結果將儲存在SIS中。
再次,進入審查過程,RLA主管將組織審查,並將不通過的評估返回給評估團成員。通過審查的評估結果,將進入壹致性審查。
通過了以上審查的評估結果,將被遞交給IUCN秘書處的紅色名錄項目組(RLU),再次進行審查。
最終經過層層把關的評估結果,將被放入SIS並發布在IUCN紅色名錄網站更新。
除此以外,非IUCN系統的外部評估人員和機構,也可以獨立評估並直接向IUCN秘書處紅色名錄項目組(RLU)遞交評估成果。這些評估將由RLU組織審查並返回意見。通過審查的評估結果也會進入SIS並發布。